安史之亂後的唐朝是一個什麼狀態

安史之亂後的唐朝

安史之亂是唐朝一個由盛而衰的點,同時,這件事還造成了唐代的藩鎮割據。安史之亂經歷了一共七年零三個月,雖然這個叛亂最後是被鎮壓住了,可是唐朝也是付出了很大的代價。經過了這一次的禍事,大唐是大不如前了的。無論是從經濟、政治還是軍事上來看都是處於一種苟延殘喘的狀態下。

安史之亂後的長安城

司馬光在《資治通鑑》中有過這樣的記載:“(安史之亂爆發之後)由是禍亂繼起,兵革不息,民墜塗炭,無所控訴,凡二百餘年。”從中最直觀的可以看出,那時的民間是民不聊生,大家都不知道日子應該怎麼過了。

在政治上,那些地方的勢力開始蠢蠢欲動,不再對於唐朝中央機構的命令言聽計從。當中央下達命令時,陽奉陰違,並不會好好地、完整地執行命令。更多的情況下,是把聖旨當做一張廢紙。這就看出,中央對地方的統治力在下降,甚至可以説是下降到了一個從未有過的低點。

從經濟上看,這次平定叛亂花了不少的物力,中央的財務狀況有點被掏空的感覺。而且因為在打戰,人們也無法安心地耕作。中國一向是一個農業大國,沒有了安心耕作的環境,人們的生活會受到很大的衝擊。據很多史料記載,在這次的安史之亂結束後,民間是有了一場大饑荒。這就可以證明,這次戰爭對於經濟的打擊是多麼的大。

所以,安史之亂即使被平定了,也給了唐朝不可磨滅的傷害,還影響到了後世。

安史之亂是誰發動的

安史之亂,這次戰爭的命名並不是用年號或者是地點,而是用叛亂者的姓氏。安史之亂髮起的叛亂者是安祿山和史思明。就是用了安祿山的“安”和史思明的“史”來組成了“安史之亂”。

“安史之亂”路線示意圖

從“安史之亂”的名稱就可以知道,這次的戰爭的發起者是安祿山與史思明。不過“安史之亂”還是有一個使用年號作為名稱的戰爭稱呼,那就是“天寶之亂”,因為這次的戰爭發生在唐玄宗統治的天寶年間。不過比起“天寶之亂”還是“安史之亂”這一個稱呼更加讓人印象深刻。

這次安史之亂的發起者安祿山和史思明,在後來,安祿山將他佔據的地盤變成了一個獨立於大唐的國家。這就是“大燕”。安祿山自稱“大燕”的皇帝,不會再聽從李隆基的命令了。不過“大燕”在大唐的眼裏也不過就是一個在玩過家家的小孩吧。

雖然這個小孩給了大唐不少的打擊,不過最後還是大唐勝利地平定的這次的叛亂。安祿山和史思明,這兩個這次叛亂的發起者,大唐是不會留下他們的。所以他們為這次的叛亂付出了應該付出的代價。

安祿山和史思明會發起叛亂,就是看到大唐當時的皇帝——李隆基的昏庸。專寵楊貴妃,使得李隆基不理朝政,國家混亂。最後安祿山和史思明雖然沒有的到這個江山,也是逼得李隆基殺了自己心愛的女人——楊貴妃。

安史之亂時間

安史之亂,是唐代於755年12月16日至763年2月17日發生的一場政治叛亂。

安史之亂場景模擬圖

安史之亂的發生的時間是在唐朝的中期。要説具體的時間的話,安史之亂是從公元后755年的12月16日這一天開始的。結束時間是在公元后的763年的2月17日。這是一場持續了很長時間的一次叛亂。

關於安史之亂的時間是沒有什麼太大的爭議的,一般都是認為是在755年這一年發生的,這一年還是被稱之為唐玄宗天寶十四年。結束的時間也沒有什麼爭論,普遍認為是在763年,那一年是被成為唐代宗寶應元年。結束的那一年,不僅是結束了叛亂,也結束了唐玄宗對於唐朝的統治。由唐玄宗的兒子繼位,唐玄宗被封為皇太祖。

這前前後後長達八年之久,直到763年才得到了平息。中途甚至唐玄宗逃出皇宮去避難,這可見當時叛亂一方的勢力是多麼的強大。不過最後還是被平定了。這次安史之亂給唐玄宗的傷害不僅有那麼多年受的磨難,還有失去他最愛的女人的感情上的傷害。

那麼長時間的叛亂,這帶給國家的傷害是十分巨大的。如果這次的叛亂能夠早一點結束的話,那麼在結束之後的唐朝説不定就不會那麼的衰敗。

安史之亂的是在唐朝的中期,在唐玄宗的統治末期,甚至可以説安史之亂結束了唐玄宗的統治。那755年到763年的叛亂可以説是拖垮了一個唐朝。


安史之亂的原因

説起安史之亂的原因就不能不提到楊貴妃這個女人。會爆發安史之亂,這個“軍功章”有楊貴妃的一半,另一半,當然就是離不開一個“貪”字。

安史之亂場景模擬圖

安史之亂會發生,有一個原因是唐玄宗十分寵愛楊貴妃,把自己的全身心都投到了楊貴妃的身上。這就使得唐玄宗沒有多餘的時間和精力去處理朝政和關心民間的疾苦。這引起了許多人的不滿。這些人有受到生活迫害的普通老百姓,也有在地方上勤勤懇懇的官員,還有在中央幫忙處理朝政的大官等等。一個統治者要得人心才能在統治地位上呆的長久。唐玄宗因為楊貴妃而不去處理朝政,這就是犯了大忌。所以安祿山就打算起兵,自己取代唐玄宗那個“昏君”。這就是安史之亂的其中一個原因。

還有一個原因就是離不開一個“貪”。安祿山也是因為“貪”這個江山,才會打算起兵,主要是為了自己,為了自己成為統治整個唐朝的皇帝。如果沒有這個心,是不會看到一個時機就馬上起兵作亂。如果説是為了那些民間的老百姓,他怎麼不會想到,打仗這件事對於老百姓的傷害是最大的。所以這就是離不開一個“貪”。貪圖權力,使得安祿山不顧民間的人們,就是要起兵造反。

所以安史之亂這就是一個巴掌拍不響的事情,不僅是有唐朝方面的問題,也有大燕方面的問題。這兩個都是造成安史之亂的原因。

安史之亂結果

馬嵬坡之變象徵着安史之亂進入高潮。唐玄宗為了躲避戰亂,帶着唐朝百官前往蜀地躲避。等到唐玄宗前往蜀地後,便發起了反攻策略。唐玄宗派遣郭子儀率兵鎮壓安祿山叛亂。隨後,即公元756年,太子李亨即位稱帝,是為唐肅宗,唐玄宗由此成為了太上皇。唐肅宗立馬封任郭子儀為兵部尚書,並讓他擔任宰相之職。

安史之亂簡圖

而後,郭子儀率兵平定了安史之亂。公元763年春,田承嗣不敵唐軍而選擇投降。為了向唐朝表示忠心,田承嗣將史朝義的家人送給唐軍。隨後,史朝義的下屬李懷仙向唐朝投降。史朝義無路可走,便自行了結了性命。大部分叛軍隨即投降,於是歷時7年又兩個月的安史之亂徹底結束。從安史之亂結果來看,唐朝統治者最終保住了政權,但是從另一方面來説,安史之亂結果也象徵着唐末藩鎮割據局面的開始。

安史之亂摧毀了唐朝統治根基,雖然唐王朝政權保住了,但是藩鎮割據局面的形成實際上卻削弱了唐朝的封建集權。安史之亂的餘黨逐漸在北方形成了藩鎮割據的局面。史思明的兒子史朝義雖然自縊身亡,但是唐朝將領僕固為了私結黨羽,便聯合史朝義舊部力量,讓他們繼續控制河北一帶。隨後,發動安史之亂的舊部將領田承嗣、張忠志、李懷仙等人陸續“佔地為王”,形成了河北三鎮局面。他們將軍事、行政、經濟大權集為一身,絲毫不顧及唐王朝。

安史之亂的影響

安史之亂是在唐朝玄宗年間所爆發的一場統治權爭奪戰。史學家們都認為,安史之亂是唐朝由盛轉衰的轉折點。通過了解安史之亂的爆發背景和經過,便可瞭解安史之亂對唐朝社會的影響。安史之亂的影響有很多點,首先安史之亂引發了社會混亂。安史之亂之前,唐朝一直以和平繁盛的面貌示人,安史之亂爆發後,整個社會如同遭遇了一場浩劫。

安史之亂

《舊唐書》中有提及,整個黃河中下游,幾乎沒有人煙。戰亂後的百姓流離失所,很多民眾處於無家可歸的狀態。人們的生產生活一被打亂,那麼國家的經濟、政治、軍事、文化等方方面面都會受到影響。唐朝詩人杜甫有詩云:“寂寞天寶後,園廬但蒿藜,我裏百餘家,世亂各東西”。從這首詩歌作品中,便可看出安史之亂的影響。其次,邊疆不穩定也是安史之亂的影響。唐王朝經歷安史之亂後,根本無暇顧及邊疆事務。

唐玄宗為了鎮壓安祿山叛亂,召回了鎮守在邊疆的士兵。這樣一來,就造成了邊防空虛的狀態。西邊吐蕃人見唐朝正在內亂,根本無無暇顧及邊疆事務,於是他們和安祿山亂兵一起,奪去了河西走廊、隴右。公元790左右,唐朝陸續失去安西北庭,這讓岌岌可危的唐朝政權逐漸危在旦夕。除此之外,唐末藩鎮割據額局面,也是由安史之亂引發的。以及經濟中心南移,百姓賦税加重都是安史之亂的影響。


唐玄宗安史之亂

安史之亂是由着唐玄宗專寵楊貴妃而不理朝政而引起了朝野上下的不滿。這才使得安祿山和史思明會膽大的去發動這一次的叛亂。在安史之亂中,唐玄宗是可恨的也是可悲的。

唐玄宗和楊貴妃

這次的叛亂説是唐玄宗自找的其實一點都不過分。如果唐玄宗有了楊貴妃這一個大美人後並不是一味沉溺在温柔鄉中,而是分出一點精力給朝政,這樣就不會被因為疏於朝政而被人詬病。甚至是引起了那次使得唐朝衰弱的“安史之亂”的最主要原因。從這一點上看唐玄宗是可恨的。身為一個皇帝卻成了自己的王朝由強盛變得落魄的罪魁禍首。

不過如果從感情這一個方面看,唐玄宗是可憐的。即使自己是一個王國的統治者卻連自己自心愛的女人也保護不了。還要這個女人成為這一場戰爭的犧牲品。最後因為傷心,唐玄宗在安史之亂結束之後選擇了退位。不知道這是對於自己犯下的錯誤的懺悔還是因為失去了楊貴妃而無法接受這個悲傷的現實,無力去承擔這一切,只能默默的退縮。不管是你哪一個原因,唐玄宗都是可憐的。

唐玄宗還有一個可憐之處是,安史之亂的結束時間就是他的退位時間。可以説是“安史之亂”這一件事將唐玄宗從一個高高在上的王者寶座上拉了下來。可以説“安史之亂”奪走了唐玄宗擁有的一切,不過也可以説,這是唐玄宗自作自受。

安史之亂郭子儀

安史之亂郭子儀是唐朝著名將領,在平定安史之亂中,郭子儀做出了重要貢獻。公元755年,安史之亂爆發,唐玄宗立馬讓郭子儀率兵鎮壓安祿山叛亂。不久後,郭子儀率兵前往山西右玉縣,斬殺了安祿山部下週萬頃,成功收復了右玉縣。隨後,郭子儀在河曲擊潰了叛軍周秀巖,併成功收復山西大同等地。

郭子儀畫像

唐玄宗得知這一消息後,加封郭子儀為御史大夫,以示獎勵。公元756年,叛軍再次集結起來,並佔領了河北一帶。在唐朝將領李光弼的奮戰下,收復了常山,而後郭子儀率兵前往井陘關,和李光弼一同抗擊叛軍。在郭子儀和李光弼的合作下,擊破了叛軍史思明的隊伍,隨後收復了藁城。等到郭子儀返回常山時,叛軍史思明再次集結兵力尾隨郭子儀。郭子儀派遣騎兵輪番對抗史思明叛軍,等到史思明叛軍疲憊時,郭子儀一舉擊敗了叛軍隊伍。

此時叛軍首領安祿山聽聞郭子儀已經收復了河北大部分地區,於是派遣精鋭部隊前往河北增援。郭子儀在叛軍援兵到來之前,先擊破了史思明部隊,而後又在嘉山擊潰了叛軍援兵隊伍,史思明自知無望,便逃回河北定州。正當郭子儀準備率兵北征范陽時,聽聞唐玄宗已經進入蜀地,而李亨即將即位稱帝。得知消息的郭子儀急忙和李光弼奔赴蜀地。郭子儀前往後,被唐肅宗李亨封為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並讓他繼續率兵南征。後來,安史之亂郭子儀平定了河曲。

安史之亂楊貴妃

楊貴妃是中國的“四大美女”之一。形容一個女人是十分美麗的成語有“沉魚落雁,閉月羞花。”其中“閉月”指的就是楊貴妃。楊貴妃之所以能在歷史的洪流中留下一個名稱,不僅是因為她成為了傳説的美貌,還是因為她給唐朝造成的影響。這件事就是安史之亂。

賜死楊貴妃插畫

楊貴妃不僅是這件事件的開頭,也是這件事的結尾。安史之亂會發生,其中一個原因或者説根本原因就是因為唐玄宗專寵楊貴妃而不理朝政,使得國家當時的情況很是混亂。這就引起了地方的不滿,也可以説,這就是一個發動叛亂的可乘之機。於是安祿山就在雲南發起了叛亂,並自己稱帝。女人在歷史中,不是一個霸主,就是一個禍水。楊貴妃就是生在唐朝的禍水,這個禍水引起了安史之亂。不過楊貴妃也只是一個女人罷了。

安史之亂起於楊貴妃,也終結於楊貴妃。當時燕君已經兵臨城下。唐玄宗只好帶着楊貴妃逃走,可是這並不是解決問題的辦法,這次的叛亂沒有被平息。叛軍提出了一個要求,那就是要處死楊貴妃,於是,在馬嵬坡那個地方,唐玄宗忍痛賜死了楊貴妃。這就是這場戰爭的一個轉折點。楊貴妃的死不僅是給了叛軍一個交代,也激勵了唐軍的士氣。從這個時候開始,唐軍就開始大敗燕軍,最後贏了。

楊貴妃是這場安史之亂的一個最重要的角色,不過説到底,也終究是一個可憐的女人。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5402 字。

轉載請註明: 安史之亂後的唐朝是一個什麼狀態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