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老照片:戴腳鐐的囚犯,衣着破舊的僧人

這些照片由澳大利亞攝影師莫理循拍攝於1910年(宣統年間)的甘肅境內。當年莫理循開啓了一次為期半年的中國西部考察之旅,在此次考察中他親歷、親見的可靠記錄,對於我們瞭解清末中國提供了非常生動、直接的材料。
清末老照片:戴腳鐐的囚犯,衣着破舊的僧人

途徑甘州前往肅州的喇嘛。
清末老照片:戴腳鐐的囚犯,衣着破舊的僧人

低矮的農家院落。
莫理循這些照片所記錄的景象,大多是反映社會下層百姓的生活狀況。這種貧窮落後的面貌,僅憑史料中的文字記載難以想象,照片恰好提供了有益的補充。不得不説,百姓生活之艱苦超乎預料。
清末老照片:戴腳鐐的囚犯,衣着破舊的僧人

戴着腳鐐的囚犯。
他很可能是從中原省份被流放到甘肅的。《大清律例·名例律》規定,對於一些罪行比較重的囚犯,“不忍刑殺,流之遠方”,從而體現儒家所提倡的仁政和慎刑。西北絕域、西南煙瘴和東北苦寒之地都是流放犯人的地點。
清末老照片:戴腳鐐的囚犯,衣着破舊的僧人

高台縣黑泉鄉的百姓。
這張照片充分表現了西北百姓貧窮的生活狀況。孩子們穿着破舊骯髒的棉衣,甚至有兩個孩子光着腿出門,根本沒有褲子穿,這可是1910年3月寒冷的初春時節呀!
清末老照片:戴腳鐐的囚犯,衣着破舊的僧人

護送莫理循一行的官府差役。
那時候深處內陸的西部省份比較閉塞,百姓對初來乍到的外國人既感到驚異又懷有敵意,或者路途上有盜賊出沒,地方官擔心莫理循受到人身財產的傷害引發外交事件,專門派出差役貼身保護。
清末老照片:戴腳鐐的囚犯,衣着破舊的僧人

峽口(今甘肅山丹縣境內)的關隘門樓。
清末老照片:戴腳鐐的囚犯,衣着破舊的僧人

山丹縣城西15裏處的村莊。
清末老照片:戴腳鐐的囚犯,衣着破舊的僧人

高台縣紅寺廟的僧人,棉衣破舊。
他的右臉頰因被牛牴過而留下明顯傷疤。他旁邊的台子上放着為遠道而來的旅客準備的食物等物品,這給人一種“古道熱腸”之感。
清末老照片:戴腳鐐的囚犯,衣着破舊的僧人

甘州的大車。
由於交通落後,甘肅運輸工具最常見的就是雙輪馬車或牛車。莫理循拍下的這種車子,兩邊有兩個直徑很大的木輪子,這種車型在商代考古發掘中經常看見,但仍然是這一地區主要的交通工具,其歷史超過3000年。
清末老照片:戴腳鐐的囚犯,衣着破舊的僧人

高台縣的駝隊。
駱駝被稱為“沙漠之舟”,是西北乾旱地帶常見的運輸工具,也是古代“絲綢之路”上最具特色的一道風景線。唐詩中有“無數鈴聲搖過磧,應馱白練到安西”的詩句。清朝時期,新疆、寧夏、內蒙古與中原之間的商貿往來頻繁,駝隊的角色至關重要。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819 字。

轉載請註明: 清末老照片:戴腳鐐的囚犯,衣着破舊的僧人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