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家陳鶴琴説過:“習慣養得好,終生受其益,習慣養不好,終生受其累。”
執筆:喬蘇
編輯:明珠
定稿:蘇子後
經常可以聽到有些寶媽向我抱怨,孩子做事情拖拖拉拉,習慣非常不好,好好跟他講道理,他不聽,用武力解決,孩子還是不會改。
良好的生活習慣是成功的基礎,不要看孩子現在年齡小,沒有關係,這種不良的生活習慣保持到長大,就會對他的生活、工作造成嚴重的影響,所以父母要及時的糾正。
本文圖片均源網絡,圖文均無關
1、家長的控制慾
很多家長總是擔心孩子什麼都做不好,捨不得孩子去受苦,所以什麼事情都要替他們辦好了才放心。
吃飯會給孩子擺好碗筷、盛好飯,刷牙要給他們在牙刷上擠好牙膏,孩子做作業一定要提醒,出門前幫他們收拾好書包……
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幫孩子做好,孩子自理能力薄弱,不能獨自的去完成一件事,自然地就會過度的依賴家長,這時一旦家長開始放鬆管控,孩子由於不能很好估量事情所需的時間,就會辦事效率低下,做事拖拉,花費時間更長。
2、家長時間意識薄弱
孩子如果小時候沒有被儘早的教育時間的珍貴,就不會養成良好的時間意識。
時間觀念意識是需要父母有意識的去培養的,在規定孩子去做某件事情時,最好規定一個時間期限,讓孩子在進行的過程中感受到緊張感,從而將注意力全部放到這件事情上。
如果一味的縱容孩子浪費時間,給孩子無限度的時間寬限,孩子一旦做事形成習慣,就會有“反正我還有時間,不用擔心,先玩一會兒”的想法,不僅做事效率低下,事情的完成效果也不見得會很好。
3、家長的錯誤引導
尤其在孩子三歲前,家長是孩子的重點模仿對象,所以家長一定要以身作則,給孩子起一個很好的榜樣作用。
如果家長自身做事就拖拖拉拉,做事總是分心,不認真,就會導致孩子也模仿這種行為。這時即使家長對孩子做出批評,孩子也是很難對家長做出信服的。
但如果家長對孩子的拖延的習慣不加糾正,時間久了孩子自然就會養成固定的時間觀念,不懂得爭分奪秒。
孩子小時候學習能力差,常常依賴父母,養成拖延的習慣,對未來的發展也極為不利,所以家長應該及時的糾正,這裏推薦使用“四葉草法則”。
戒除惰性的“四葉草法則”,你要了解一下嗎?當孩子做事拖拉時,有些家長常常會一味的催促希望孩子快點去做事,但這種方式可能一時起作用,長久來説只會讓孩子惰性加深,所以要讓孩子真正的改掉這個壞習慣,讓其自身意識到時間的緊迫感才是正確之道。
而“四葉草法則”剛好就遵循了這一原則,它是通過四個步驟來解除孩子的惰性問題。
步驟一:提前和孩子約定好做一件事情所需要的大致時間,讓孩子心中有數。
步驟二:制定好孩子事情需要達到的目標,讓其有明確的努力方向。
步驟三:給予孩子選擇的權利,他如果不想做這件事就換另一件事情做,選擇用什麼樣的方式來做事也要遵循他的意見,和孩子達成理想合作的關係。
步驟四:充分的認可孩子,當孩子做完一件事情後,先不要看質量如何,只要有完整性,就應該給予鼓勵,讓其感覺到自身的價值,提升他的歸屬感。
採用“四葉草法則”來幫助孩子改掉惰性,是要慢慢引導其往好的方面發展,這比用批評指責的態度來解決問題能夠起到更加有效的結果。
以上就是四葉草法則,父母如果成功的將其運用到孩子的生活中,不僅可以有效的解決孩子的拖拉磨蹭問題,還可以提高孩子的自控力,從而培養他獨立自主的意識。
教育家陳鶴琴説過:“習慣養得好,終生受其益,習慣養不好,終生受其累。”孩子在三歲後就需要培養好的生活習慣了,家長一定不要錯過孩子的習慣養成期,因為忙而忽略了孩子的成長,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需要父母更多的陪伴,這對孩子的成長至關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