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曾做過一個調查問卷,父母對孩子抱怨最多,怨言最大的一個槽點是什麼?
95%的父母的回答都出奇的一致——磨蹭。
但很少有父母真正去細心探究過,孩子磨蹭的真正原因是什麼。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EricaReischer寫過一本《優質父母教養實踐指南》,揭穿了孩子磨蹭的真相:不會磨蹭的孩子,才真的有問題。
如果你已為人父母,一定對這樣的場景不陌生:
起牀上學:媽媽7點鐘準時叫醒孩子,孩子到7點40分才慢悠悠下牀,快刷牙,洗臉,要遲到啦!
孩子一通磨蹭已經8點10分,去幼兒園的路上,媽媽早已氣急敗壞,還要風馳電掣地趕路。
吃飯:“小祖宗快點吃!”孩子在餐桌前慢騰騰地拿着小勺吃飯,還時不時地研究飯菜裏面的成分,媽媽在旁邊乾着急,於是乾脆一把搶過飯碗,開啓強行餵飯模式。
寫作業:陪孩子寫作業幾乎是所有家長的心病了,各種心酸、各種心塞,有2個小時只做了10道選擇題的,有2個小時一道題都沒動過筆的,有3個小時寫20個字的,爸爸媽媽都深有體會吧!
“一到寫作業的時間,上廁所、喝水、吃東西、肚子疼、被蚊子叮了,凡此種種都冒出來了,分分鐘想揍他!”
孩子們為什麼磨蹭?
是因為孩子的頭腦中,並沒有建立起時間的概念,並不懂得時間意味着什麼,是真正的“活在當下”。
而且父母沒有給孩子建立時間概念的機會,沒有進行感受時間的鍛鍊,父母無論怎麼催,都是在做無用功。
孩子建立時間概念,對時間有認識,是有一個漫長的過程的。
2歲半以前,沒有時間概念,完全活在當下,對未來、過去、現在沒有任何感覺。2歲半,對時間先後有了初步認識。2歲半到3歲,時間概念飛速發展,能分清過去現在和未來的關係。4歲,能夠描述出今天做了些什麼,但沒法説出具體時間。6歲,對時間的長短還沒有感覺。7歲,能夠初步分清時間,但這個時候往往最磨蹭,還沒能掌握特定時間做特定事情的節奏和規律。
孩子需要用好幾年的時間,才能慢慢建立起成年人的做事方式,大部分時間,都是在摸索。
所以,當爸媽催着孩子做這做那的時候,孩子的心裏真正想的是:“你們為什麼那麼着急啊?”
爸媽冷靜下來,也可以回頭想想,每當你在催促孩子的時候,你的真實意圖是什麼?
你催孩子趕緊起牀,是因為你要趕着去上班。你催孩子趕緊吃飯,是因為你要趕着把碗刷了好看一會兒手機電視。你催孩子趕緊寫作業,是因為你着急完成這項艱鉅的任務,好去放鬆做自己的事情。
爸媽催孩子,其實就是在以自己的行事節奏在要求孩子,要求孩子與你在同一個頻率範圍,要求孩子與你在同一速度上。
可孩子正在探索世界的階段,慢,正是孩子特有的學習方式,你打破了孩子的學習規律,打亂了孩子自己的時間節奏,對孩子的危害將是終身的。
★形成過分依賴型人格
父母不停地催促,在旁邊指手畫腳地指揮,甚至氣急敗壞地指責,孩子就認為反正我做什麼都做不好,讓爸爸媽媽來做吧。而且孩子過分緊張,把所有的精力都用來應付父母的情緒發泄,更沒有精力和心思做好眼前的事,導致越來越慢,最終放棄,一切交給父母,形成依賴型人格。
★形成極度反叛性格
父母的嘮叨和指責,長年累月地在孩子耳邊,無論哪個孩子都會極度反感的。孩子小時候沒有能力,當他長大了,有了反抗能力,就會對父母的嘮叨做出強烈的反彈性抗擊。
最終時親子關係破裂,孩子最終關閉與父母溝通的大門。
心理學家EricaReischer説,磨蹭是孩子成長的必經階段,孩子們需要按照他們自己的節奏,一點點地感受時間,感受流逝,感受時間的價值,感受做事情的規律性。
正因為磨蹭,孩子才能保證自己專注在眼前的事情上,孩子的做事方式,才是真正的“活在當下”,才是忘我的境界。而這種專注和忘我,是學習和探索的重要素養。
每個成年人都應該從孩子身上學習這種“活在當下”的狀態,這是孩子身上最寶貴的天性。
你覺得他們慢,其實他們是在思考。
有位父親接兒子放學回家,在校門口等了半天都沒見人影,只好進學校去找,結果在校園裏一個施工的工地旁邊發現了兒子,正當爸爸要開罵的時候,兒子興奮地叫着:“爸爸,我發現這個機器的工作原理啦!”
爸爸很吃驚,原來孩子這半個小時沒動,就是在研究這個。他的腦袋裏可一刻也沒有磨蹭過!
那些不會磨蹭的孩子,往往才是有嚴重情感障礙或心理問題的孩子。他們對父母的指令言聽計從,沒有自主思考,更沒有求知慾。你難道希望你的孩子是這樣的嗎?
父母催促都是沒用的,幫孩子建立起時間概念,才是正確的引導方式。
1)給孩子一點時間,可以買幾個沙漏,讓孩子看到時間的流逝,真切地體會到時間的意義,做不同的事情使用不同的沙漏。
2)給孩子規定時間節點,到了這個節點,任務沒有完成就不能再進行了,讓孩子體會到不按規定時間完成的後果。
3)讓孩子參與進來,一起制定計劃,按計劃做事,培養孩子有條理做事的習慣,加上父母的鼓勵,孩子才更有動力。
PS:本文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