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唐太宗在誰死時為其嘆曰 唐太宗的兒子

由 段幹方 發佈於 經典

新聞閣歷史事件欄目為您提供中國歷史、歷史故事、世界歷史、歷史人物、歷史圖片、考古發現、野史趣聞等一系列的歷史相關內容。

唐太宗嘆曰

魏徵是比較有名的丞相了,魏徵死的時候,唐太宗嘆曰:“以銅為鑑,可正衣冠;以古為鑑,可知興替,以人為鑑,可明得失。”這句話被很多後人用。唐太宗當時很難過,魏徵雖然平時跟太宗説話從不顧及太宗顏面,不過他都是為國家和百姓考慮才會直言進諫,太宗在失去魏徵的時候非常痛心,魏徵是他的一面鏡子,所以唐太宗才可以“明得失”,才沒有重蹈隋朝覆轍,開創一個盛世。他感嘆自己失去了重要的賢臣。

魏徵畫像

其實這句話後面還有,唐太宗嘆曰:“今魏徵逝,一鑑忘矣。朕比使人至其家,得書一紙,始半稿。”他感嘆,魏徵死了,他李世民就失去了一面鏡子,到魏徵家裏去又翻出了寫了一半的書稿,而這個書稿是魏徵留給太宗的治國用人之道,想到這裏唐太宗肯定更加傷心,魏徵到死都在為太宗出謀劃策,為大唐鞠躬盡瘁。

最後這一段是這樣的,唐太宗嘆曰:“朕顧思之,恐不免斯過。公卿侍臣,可書之於笏,知而必諫也。”中間一段是寫魏徵留下的書的內容,最後這句就是太宗對魏徵的肯定,意思是唐太宗一個人考慮事情肯定有不周全的地方,你們這些大臣一定要敢於進諫,魏徵的意思就是從任何人任何事那裏取長補短,任人唯賢,用人不疑,大家共同努力才能使大唐繁盛。

唐太宗的這段感嘆,前三句經常被用作“座右銘”,是太宗對魏徵的高度讚揚。

唐太宗簡介

唐太宗李世民,是唐高祖李淵的次子,唐朝的第二任皇帝,同時也是唐朝的詩人,並且在政治軍事上也有非常出色的成績。

唐太宗圖片

唐太宗在位期間,被各民族冠以“天可汗”的稱號,在對外和對內上他都有着一套方針。對外他積極開拓疆土不僅重創了高句麗,也將東突厥滅了,更是征服了很多部落。在國內他就勸課農桑,奉行節約,並且主張以文治天下。作為一代君王,能任人唯賢,多次聽取諫官魏徵的逆耳忠言,並作出相應的改變,這些使得唐朝能夠國泰民安,百姓安居樂業。唐朝在當時能夠在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處於領先地位也正是因為他的勤政愛民,不懈努力。唐朝民俗開化,經濟繁榮,是當時各民族的大熔爐,唐太宗開創了中國歷史上最繁榮昌盛的時代,“路不拾遺,夜不閉户”便是當時的社會現象的寫照。唐太宗在位了23年,他在位的時間並不是中國歷史上最長的,但確是歷代皇帝中貢獻最大的。他在位期間朝堂上下都是一派和樂。

玄武兵變,歷史滄桑,一將終成萬骨枯,唐太宗的皇位終歸來得不是那麼名正言順,但是我們不能否認他在位時所作出的政績。貞觀二十一年,唐太宗患病癱瘓在牀上,最終在終南山上駕崩,安葬在昭陵,廟號為太宗,唐太宗去世後,追封的諡號文武大聖大廣孝皇帝,其創下的大唐盛世也為後人所稱道。

唐太宗時期

唐太宗時期可謂唐朝的一個盛世,“貞觀之治”正是描述唐太宗的政績。唐太宗李世民是李家天下的第二位皇帝,為了登上帝位,他發動玄武門之變,殺了哥哥李建成和弟弟李元吉,成功當了皇帝。

唐太宗時期唐朝疆域圖

李世民並沒有讓大家失望,在他任內,重用魏徵等賢臣,對內實行仁治,讓百姓休養生息,減輕賦税,聽取各方大臣意見,知人善用,也注重吏治,要求官員廉潔,自己也吸取隋亡的教訓,勤儉節約,而且還會親自選派一些地方官員。所以説,唐太宗時期是一個政治清明,百姓安居的時期。在此期間,李世民還平定了東突厥、薜延陀等部落,成功的擴大唐朝疆土。因為百姓得以安居,所以唐朝在李世民的努力下,人口大面積增長,而且民風很好,貞觀四年一共被判處死刑的罪犯只有29人,基本上是路不拾遺,夜不閉户,這一時期的百姓因為豐衣足食,對國家沒有怨氣,所以不會涉險犯罪,形成了良好的社會風氣。

唐太宗時期,對於商人來説也是個不錯的時期,自古士農工商,商人排最末,太宗卻給商業發展提供便利,設立安西四鎮,維護商人利益,保護商人安全,也使得唐朝在海外聲名遠播。

這樣看來,唐太宗時期真正算得上鼎盛時期,可以説是百姓之福,百姓好了,太宗自然也得好處,他奠定了大唐盛世,為李唐子孫開闢了一個全新的時代。


 

唐太宗的兒子

唐太宗李世民,是後世敬仰的明君,是萬人矚目的“天可汗”,李世民有十四個兒子,二十一個女兒,但是這樣一位輝煌一生的君王,主導了玄武門之變的君王,他的兒子們又是如何的呢?

李承乾圖片

長子李承乾,後來的恆山王。李承乾生於承乾殿,因此叫“承乾”本來雖是長子,但是腿腳不好,即使作為儲君,依舊惶恐,李承乾成年後沉迷於酒色,甚至謀反,最後被廢,死在了發配的途中。二子李寬,即楚王,過繼給了楚哀王李智雲,早夭。三子李恪,即吳王,李恪才德兼備,卻在房遺愛謀反一案中受冤而死。四子李泰即魏王,也因太子之位而死。五子李祐,即齊王,因為發動叛亂被賜死。六子李愔,因房遺愛謀反案受牽連,被貶為庶人,發配巴州。七子李惲,被誣告謀反,因為害怕而自殺;八子李貞,因為反武則天失敗,自盡。九子李治,就是後來的唐高宗,雖然沒有被殺,卻將李家天下交給了武則天。十子李慎,被武則天所殺。十一子李囂,十二子李簡,都在封王后沒多久去世了。十三子李福,即趙王,雖無過,卻也無功,得以善終。十四子李明,於太宗晚年與人謀反,最終自殺。

唐太宗的十四個兒子,只有李治和李福得以安享晚年,其他的要麼死於非命,要麼因為爭奪太子之位或者皇位而死。最是無情帝王家,這樣的結局,不知唐太宗想到過沒有?

唐太宗的妃子

唐太宗李世民,一身都在為國為民,創下了不朽的功績,而對於他的感情史,相較於其他帝王而言,也有為人稱道的地方。唐太宗的妃子中,史書上有記載的是八位。

文德皇后圖片

第一位是文德皇后,眾人可能更習慣稱之為長孫皇后。如果説唐太宗是千古一帝,那麼文德皇后是當之無愧的千古一後。玄武門兵變,長孫皇后功不可沒。長孫皇后既有女子的温柔,又有男子的胸襟和氣魄。她一身都盡心的輔佐李世民,留下了三十卷《女則》。在她逝世後,葬於昭陵,李世民為她建造高台,每日遙望,李世民死後,更是與她合葬昭陵。

李世民的第二位妃子便是楊妃,楊妃是隋朝公主,很早就嫁給了李世民,為李世民生下了吳王李恪,李世民曾想立她為後,因為她的身份而被羣臣反駁,只得作罷!據説最後也葬在了昭陵。

第三位是陰妃,陰妃為李世民生了個兒子,叫李佑,李佑後來謀反被賜死,陰妃也受到牽連而死。第四位是燕妃,燕妃的記載不多,為李世民生下兩位皇子。第五位是賢妃,即徐慧,徐慧天性聰穎,對李世民死心塌地,最後隨李世民一起去世了,死時才24歲。第六位是韋貴妃,韋貴妃容貌傾國傾城,也是李世民做秦王時嫁入秦王府的。第七位是楊氏,她原是李元吉的妻子,楊氏沒有被封為妃子,卻成了李世民少有的人生污點之一。

最後一位便是武曌,即後來的一代女皇武則天。武曌原叫武媚娘,是唐太宗的才人,後來出了“武代李興”的説法,被貶出家做了尼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