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困死親生父親趙武靈王的趙王何,能夠得到“惠文”的諡號?
自古帝王無不以“忠孝”治理天下,即便不能親身踐行也必然努力宣揚,以此號召天下,穩固統治,獲得政治上法統。是故,往古來今數千年,從來沒有亂臣賊子能夠安處高位而享受大名的。
但世事無絕對,戰國時期困死親身父親趙武靈王的趙王何,卻在身故之後依然獲得“惠文”的美諡,這究竟是為什麼呢?
在我看來,對政治家的評價不應只侷限在某些人生污點上,身為一國之君,在評論其是非功過之時,還應當着眼於他對國家國民的貢獻之上。就此而言,趙王何完全當得起惠文的諡號。
一:沙丘宮之變實乃武靈王咎由自取,過不在惠文王
關於“沙丘宮之變”,如果細究起來,最該為此次事件買單的還應是趙武靈王本人。所謂“克定禍亂曰武,亂而不損曰靈!”通過武靈王死後的諡號我們即可以想見當時趙國上下是如何看待此次事件的了。
武靈王趙雍稱得上是趙國不世出的雄主,他主持的“胡服騎射”使趙國一躍成為中原的諸侯霸主。如果不是晚年昏聵,昏招迭出,以至於激化了國內統治階級之間的矛盾,趙國完全有可能成為代替秦國實現天下統一的諸侯。
但在武靈王晚年的時候,由於看到長子趙章隨同百官跪拜趙王何的場景,不禁回憶起當年與趙章母親的濃情蜜意,一時心頭百感交集,頗有感喟。於是頭腦發熱的準備將趙國一分為二,由趙章和趙何分別執掌。
話説在武靈王將此想法公諸於眾的時候,趙國朝堂馬上被分化為兩個部分,趙章得到了沒落貴族田不禮的支持,迅速和趙王何形成分庭抗禮的態勢。
公元前295年,武靈王和趙王到出遊沙丘,分住在不同的行宮,趙章、田不禮趁勢作亂,假借武靈王之命,妄圖誅殺趙王攛掇趙國,由於行事不夠嚴密被趙成、李兑等人擊潰,趙章和田不禮順勢逃亡武靈王住所尋求政治庇護。趙武靈王沒有審度局勢,收留並試圖保全趙章等,趙成和李兑為了徹底弭縫胡亂並保全自身,於是私下商定困死武靈王。
可見,武靈王之死實際上是咎由自取,並非趙惠文王的意思。
二:“沙丘宮之變”實際上是新舊兩股勢力的矛盾衝突
武靈王英雄蓋世卻不能很好的審時度勢。由於過早的退位讓賢,致使趙國朝堂出現派系分裂,形成了以趙王為首的政治集團和以武靈王為首的政治集團。
由於其強勢豪雄的性格特徵,趙王何所在的政治集團始終被武靈王所壓制,所謂“天無二日民無二主”已經退位卻依然戀棧的武靈王引起趙王何所在的政治集團的強烈不滿,老一輩的在“胡服騎射”改革中被武靈王沉重打壓的貴族,出於利益的訴求大都自覺的維護在趙王何的身邊,而武靈王聚集的主要還是當年支持變法的老臣和部分尚未嶄露頭角的新鋭。新舊兩派勢力膠着、爭鬥激烈。
“沙丘宮事件”與其説是因為趙章、田不禮造反,不如説是新舊兩派勢力的矛盾已經激化到不可調和的地步。武靈王分趙而王的政治意圖,從某種意義上而言自正是他意識到自己開始對趙國逐漸失去控制的表現。他需要樹立趙章這樣一個代表人物來分化趙王何的勢力,進而達成掌控趙國的目的。
三:趙惠文王固然不孝,但絕不妨礙他成為明君
我們很難用孝順與否去評價一個政治家,畢竟孝順和成為賢君令主之間並沒有必然聯繫。召回文章在“沙丘宮事變”之後,為武靈王舉行了盛大的國葬,風光無限,也算是其對已亡的武靈王的一種安慰吧。
此後他在維護趙國統一的前提下,繼續深化武靈王的政治改革,選拔人才、舉賢任能,使得崛起的趙國繼續以極快的速度強大,拓土開疆成為中原地區一大雄國。並重用廉頗等老將,成功鉗制變法之後變得威猛雄強的秦國,使其不敢東出一步。
當然,人無完人,獨掌趙國的惠文王作風相對柔弱,不似其父武靈王一般強悍霸道,以至於執政期間以趙成和李兑人為首的
舊貴族迅速崛起壯大,成為趙國繼續強大的一大阻力,此外大肆重用同宗兄弟(比如平原君趙勝)也導致了大量的人才外流,使趙國出現人才斷層。並最終導致秦趙“長平之戰”的巨大失利,從此退出角逐天下的隊列。成為任人宰割的魚肉。
四:功過且留後人評,惠文王不失為一代明君
就當時戰國亂世而言,惠文王在保證趙國持續強大的同時能夠給百姓帶來一定的福祉和優惠,已經完全稱得上是一代明君令主的。再説,在“沙丘宮事件”中,惠文王最初算是受害者,至於困死武靈王的計策又是出自趙成、李兑等人。
或者説,一旦武靈王成功脱困,以其強悍的性格,惠文王還能不能執政趙國必將是個問題。“為天下着不顧家”在歷史上,為了鞏固權位而行悖逆之事的實在不在少數,一代天驕的唐太宗尚且還有“玄武門之變”和帶兵逼宮之事。成敗是非,豈是那麼容易説得清楚的?
文章皆系原創,歡迎諸位不吝賜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