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高考,總有一道題會讓全民津津樂道,那就是“高考作文”。首考語文一結束,作文題首當其衝,各類媒體第一時間爭相報道,各類專家、各路精英紛紛點評,一時間成了一道獨特的文化風景線。熱鬧之後,人們不僅想問:為什麼“高考作文”會引起熱議?社會該以什麼心態面對“高考作文”?如此熱議對作文乃至語文教育會產生什麼影響?如此等等,竊以為很有必要對這場能引發全民熱議的“高考作文”來一次冷思考。
“高考作文”為何引熱議?
高考涉及千家萬户,其重要性不言而喻。那麼多科目試題,為何唯獨作文題會引發全民熱議?
第一,公眾價值訴求。
高考屬於國家級考試,其重要程度決定了其相關話題的關注度。可以説,年度高考其本身就是年度熱點,它如同“春晚”一樣是中國人生命中的一個情結,因而公眾對於高考寄予較高的價值訴求。這種訴求直接體現在對高考題尤其是作文題的評議上,譬如公眾理想中的作文題應該是個性化的,接地氣的。人們在厭倦了千篇一律的應景式作文後,覺得無論是雷人之作還是憤青文章,都能體現出當下多元化社會的個性化表達,對於同一現象哪怕是截然不同的反應,也是社會發展至今文化同步的效果。
都説“文以載道”,高考作文被寄予厚望,受到全社會矚目,實際上也應承擔起這一責任:考生將現實編織的理想化為文字,讓成人社會從中看到後浪們對於自我的認知與時代的憧憬。或者説,什麼樣的高考作文已不重要,重要的是能從中看到公眾對這個時代的價值訴求。
第二,作文獨特魅力。
公眾價值訴求可選擇的對象很多,為何偏偏是作文題?這不得不説高考作文題的魅力。顯然,人們對於其它科目考題的關注,是需要一定知識儲備的,諸如數學的圓錐曲線,物理的加速度,生物的有絲分裂等,普通大眾很難參與,而高考作文則不同,只要能識字看懂,就能發表己見。同時,相對於其它學科考題的標準化答案,作文題目因其文本、選題、立意的多元化,能給與考生及圍觀公眾更多的選擇權,正所謂“一千讀者有一千個哈姆雷特”。甚至可以説,作文題是高考所有考科題目中限定最少,可發揮性最強,最能考查人之思維與素養的題目。
高考作文除了主觀性強,涉獵範圍廣以外,還是唯一不設標準答案的考題,甚至連參考答案都沒有,即便有作文評分標準,但在實際閲卷過程中帶有不確定性,有時甚至會出現一定的爭議。於是,一年一度的高考作文並不止於考試,如果考題與社會同步,與時代同頻,就會成為公眾輿論平台,這也是其它學科考題所無法比擬的。
第三,地位非同一般。
有人會説,諸如政治歷史等學科試題,不也承載價值訴求,引發大眾評議麼?其實,大家別忘了“高考作文”首先是一道語文題。我們知道,高考首場必考語文,相對而言,語文是最不拉分的科目,考生難拿高分,也不會太低,分數差距不大。因此,高考語文首場,有利於考生保持良好心態迎接後面考試。假如第一場考的是拉分科目如數學或其它,對於沒有發揮好的考生而言,心態極易崩潰,勢必影響接下來的考試。
因此,高考作文的重要地位凸顯出來了。想想看,150分的語文試卷作文佔據了60分(上海高考作文70分),可以説在某種程度上作文成績決定了語文成績。一旦作文寫偏題或離題,語文基本上算考砸了。語文不利,勢必影響考生心理。在當前考試製度下,高考成績受制於“木桶原理”,只要一門科目考砸,則會滿盤皆輸。如此看來,對於高考首場的語文作文題,其戰略地位非一般考題所能比擬,所以才會有“得作文者得語文,得語文者得天下”的説法。
“高考作文”熱議現象
其實,“高考作文”引發熱議是好事,這恰恰反映了社會對高考的關切與重視。當然,熱議者中少不了語文教師,當然也不乏從事語文教育的專家學者或相關人士。他們對於“高考作文”非一般議論,而是帶有專業性的探討,可簡單概括為以下三種類型。
第一類,押題:“押中高考作文題。”
每年高考作文題一經流出,總有不少人聲稱自己“押中”作文題,有的還説的煞有介事。什麼是“押中”作文?如果説預測到了命題方向就算押中,那麼多數有經驗的語文老師都能押中,因為考試有考試的標準,命題有命題的規律,語文老師心裏都有本明白賬。再説,高考前後複習訓練過的作文題不計其數,碰上一兩個相關相似甚至相同的題,算不得天上掉餡餅似的奇蹟。
退一步而言,就算考前所“押”之題與高考的一模一樣,敢問:學生考場上作文就一定能拿高分?帶過高三改過高考作文的老師都知道,高考作文的評閲有其獨特性,別説“押中”作文題,就算請某位作家根據所“押”考題宿構成文,放進高考作文閲卷場中評審,誰也不敢保證就能拿高分,為何?這是由高考作文閲卷特性所致。其實,所謂“押中”考題已無意義,更無多大作用。語文教學真正要做的還是“請循其本”,聽説讀寫,字詞句篇,語修邏文,沿着正確的教學軌道,遵循寫作的內在規律,訓練出“賣油翁”的應考技巧,高考作文的成績就一定不會低。
第二類,析題:“評析本身就是作文。”
毋庸置疑,每年高考作文題都會引發各方面評議,這些評議有來自官方的,譬如高考一結束,教育部或命題省份的考試部門就會發布年度試題評析。對作文題的評析更多是來自民間的個人評析。這些評析本身就是一篇篇論述文,有的還很“接地氣”。另外,也有不少是從考生視角評析的,譬如年年都有人説的“破題不難,寫好不易”,一個好的作文題本應符合考生認知興趣,契合生活經驗。當然,這方面最有體會和發言權的是考生,一線教師作為“代言人”往往很積極,但一般也只是從試題難易度進行評點,雖也有不少明達而專業的論述,但整體而言是實用而功利的,少有對寫作本質規律的深入思考。
第三類,解題:“下水作文是對考題的再創作。”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語文同行熱衷於“下水作文”,但別忘了“下水作文”不等同於“考場作文”。“下水作文”是場外人士對高考作文題的再創作,其結果是作品,其本質已不是考場作文。試想,從容淡定地坐在考場外,在無限時空下,讓飽經風霜的成年人來寫高考作文題,是很容易脱離考生的思想水準、生活實際和考試環境的。另外,既然是“下水”示範,方向必須正確,動作就得規範。當然,“下水作文”不失為一種作文評析方式,其目的是探尋作文教學的方向。但無論如何,考查學生髮表思想和書面表達能力,永遠是作文之本,是語文堅定不移的立場。
另外,高考作文不止於考查學生的家國情懷、民族豪情、國學素養、文化底藴……這些東西也許會隱含在一篇篇作文裏,可不少“下水作文”似乎忘記了這一點,一味地“宏大話語”,引得世俗嘖嘖讚賞,這其實是一種不良學風、矯飾世風的體現,偏離了語文教育的初衷。
當下,對於語文教育而言,重要的是正確的“語文觀”。如果我們認定那些東西是必須的,就一定要堅守,也就是説,語文課不能成為某些話語的跑馬場和遊樂場。一言以蔽之,只有搞清語文教育的初衷和本質,高考“下水作文”才能遊達彼岸。
“高考作文”本質透視
熱議之後冷靜思考,我們會發現,“高考作文”很另類,它不屬於自由寫作,更不是文學創作,甚至連“作文”都算不上,其選拔性質和篩選功能決定了“高考作文”是在規定時間、規定地點、按照規定要求、依照特定標準評分的“另類文體”。
首先,“高考作文”的主體是考生。
這考生與自由寫作、文學創作者甚至是平日的學生是有區別的。“高考作文”是考生在考試狀態下的“寫”之行為,這一行為是為了考查考生終極寫作素養,它要求考生在規定的時間、規定的地點,按特殊的要求完成書面表達。在這一過程中考生應遵循高考國家級考試要求,以完成任務的程度來評測其結果。從某種意義上講,“高考作文”是一種強迫性的任務驅動型活動,不僅有嚴格的考試要求,而且還有嚴格的評分標準和評分細則。
其次,“高考作文”是一種終極評價結果。
不管願意與否,高考閲卷老師是“高考作文”的唯一讀者,也是終審評判,作文最終的結果是分數或等級呈現。也就是説,“高考作文”是一種形成性的評判結果,它區別於其它“寫”之過程性的檢測。譬如我們平時“作文”訓練,一般都是教師給出任務,學生根據要求完成,但在考場情境中,“高考作文”往往都是從“審題”開始,這也與平日“寫作”有着很大區別。生活中大多數“寫作”都是由作者自己主張,其呈現結果因需而異。也就是説,絕大多數“作文”“寫作”雖然也有“審題”,但其出發點或是為了教學訓練,或是為了達成工作目標,並非像“高考作文”是為了終極評判。
另外,“高考作文”評判過程雖有考綱和評分標準為依據,但落實到具體操作過程中,是有其特殊性的,這一點與“習作”“作文”的批閲有很大區別。也就是説,“高考作文”要想獲得高分,還要了解熟悉作文評判規則。
最後,“高考作文”是“帶着鐐銬跳舞”。
綜上所述,高考作文是“帶着鐐銬跳舞”,但其評判標準必須是科學合理的,是能指向學生真實寫作核心素養的,即作文題的信度和效度要儘可能反映出一個考生真實社會生活中需要的那種寫作能力。
(作者為浙江省温州第二高級中學教師)
程永超 來源: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