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科場舞弊案,才華橫溢的唐伯虎真作弊了嗎?真相又是什麼呢?

大家好,我們的搞笑遊行俠雲遊天地又來了,今天起我們一起來分享歷史知識,也許你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收穫哦。
一、華昶彈劾的內容沒有任何證據,完全是風聞,“聞士大夫公議於朝,私議於巷”。這麼重要的案子,決定很多人的命運和名譽的問題,就靠風聞就可以彈劾了,這不是太草率了嗎?
説起明朝的風流才子,很多人第一個想起的一定是唐伯虎。畢竟對於他的故事,我們都是耳熟能詳了。現在很多的影視作品都進行過演繹。但也正是太多的影視作品的誤導,才讓我們都認為唐伯虎是個風流倜儻、才華橫溢的高富帥。
其實,這些都是戲説了,真正的唐伯虎並不是我們印象中那樣,成天吟詩作畫,喝酒泡妞,有才又有財。歷史上的唐伯虎一輩子都沒“富”過。他只是蘇州的一個普通商人之子。
但唐伯虎的聰穎那倒是真的。據説,唐伯虎讀書是每夜一卷,學習的非常快。再加上唐伯虎刻苦好學,所以16歲那年,唐伯虎第一次參加科舉考試,就奪得蘇州第一名。
但是,接下來的幾年,唐伯虎黴運不斷,家人不斷去世。而唐伯虎也因為一連串的事情耽誤,一直拖到了29歲才到省城參加鄉試,結果又拿了個全省第一名,高中解元。緊接着,他和同鄉徐經一起前往京師參加會考。
正當唐伯虎意氣風發,滿腹自信的參加會試的時候,一場科場舞弊案徹底斷了他的仕途。志向高遠,才華橫溢的唐伯虎。怎麼會考場作弊呢?這裏面又暗藏怎樣的玄機呢?今天就來説説這個震驚朝野的考場舞弊案。
明朝科場舞弊案,才華橫溢的唐伯虎真作弊了嗎?真相又是什麼呢?
考試結束舉子聚餐
弘治十二年二月的一天,唐伯虎正和他的好友徐經、都穆,還有一羣參加會試的舉子們聚餐,慶祝考試結束。
剛才我們也説了,唐伯虎的確是個天才人物。童試和鄉試都拿到了第一名,再加上這次會試考的也不錯,喝了點酒的唐伯虎就開始亢奮起來。居然在聚會上大發豪語,説這次會試他必是會元。
會試是每三年舉行一次的國家級科舉考試。這次會試的參加者是三千五百人,在這麼多人中説自己一定是會元,牛皮就有點大了。唐伯虎的好友,四大才子之一的文徵明的父親,曾經給過唐伯虎一個非常中肯的評價:唐伯虎雖然少年成才,但是為人輕浮,以後必然是要吃虧的。結果真的一語成讖,唐伯虎倒黴就倒黴在狂傲上。
當時所有人都沉默不語。只有唐伯虎的好友徐經附和説,“沒錯,此次會元必唐兄莫屬。”在座的都是來自全國的優秀舉子,當然有人不服氣,“會試第三場的最後一道題出的非常冷僻,唐兄是怎麼答的?”唐伯虎笑了笑,把自己的答案複述了一遍。舉子們都無話可説了。
明朝科場舞弊案,才華橫溢的唐伯虎真作弊了嗎?真相又是什麼呢?
落榜入獄
轉眼就到了三月初二,可會試結果卻讓所有人大吃一驚。信心滿滿的江南第一才子,居然榜上無名。而他的好友徐經也名落孫山,倒是他另外一個好友都穆,以第88名的成績考中了進士。
噩夢還沒有結束,唐伯虎還在想問題出在哪裏。三月初六,幾個錦衣衞又將他和徐經,抓進了錦衣衞鎮撫司大牢。罪名是考場舞弊。和他們同時被調查的還有一個會試的考官,當時的禮部尚書程敏政。
而舉報人是一個叫華昶的户部給事中。户部給事中是個專門監督彈劾百官不法行為的言官。華昶給皇帝上疏説,“聞士大夫公議於朝,私議於巷”(《明孝宗實錄》)。意思説很多人在朝廷上,還有街頭巷尾,都在議論一件事,什麼事呢?説翰林院的學士程敏政,出賣考題給了考生。
上疏中,還直指徐經和唐伯虎通過程敏政買了試題,“狂童孺子,天奪其魄,或先以此提驕於眾,或先以此題問於人”(《明孝宗實錄》)。意思是説,這兩人太狂妄了,無法無天。偷買的試題還到處炫耀,自己不會做,還到處問人。自此,這件轟動全國的考場舞弊大案拉開序幕。
明朝科場舞弊案,才華橫溢的唐伯虎真作弊了嗎?真相又是什麼呢?
華昶彈劾的疑點
我仔細分析了給事中華昶的彈劾上疏,發現了幾個疑點,很難解釋。
二、考場那麼多監考,為什麼這麼肯定程敏政有問題?據華昶彈劾的內容來看,會試的三場考試試題全泄露了。我們都知道,這種國家級的考試,試題不可能是一個人出的。那麼,考題都泄露了,所有出題的考官都有嫌疑。那為什麼華昶僅僅彈劾程敏政一個人呢?
三、華昶從哪裏知道考題泄露了呢?如果有人買了考題,他是自己用,還是會把考題在其他舉子中間傳播呢?如果他只是自己悶聲大發財,那華昶從哪知道考題泄露呢?如果他把考題傳播出去,會有人這麼無私奉獻嗎?自己花錢買考題給別人用?
另外,據《明孝宗實錄》記載,“當時有謀代其位者,唆給事中華昶言之。”這份史料也證實了華昶彈劾程敏政是別有用心。大概意思是説,有人想取代程敏政的職位,唆使華昶上書彈劾崇程敏政。所以,這次彈劾程敏政賣考題一案,根本是醉翁之意不在酒。
那麼,這個想取代程敏政的人又是誰呢?據《明史程敏政傳》記載説,“傅瀚欲奪其位,令奏之”。意思是有一個叫傅瀚的人,要取代程敏政的職位。就唆使華昶彈劾程敏政,而且後來。傅瀚還真的取代了程敏政禮部侍郎的職位。
明朝科場舞弊案,才華橫溢的唐伯虎真作弊了嗎?真相又是什麼呢?
才高遭嫉
當然,歷史上還有另一種猜測,説這件案子的目標不是程敏政,而是唐伯虎。而這一切都是因為唐伯虎太過狂傲,這麼回事呢?華昶彈劾的內容雖然是風聞,但既然是風聞,那就有人在傳播這事。那這傳播的人是誰呢?他為什麼只傳播到華昶的耳朵裏呢?
只有一個解釋,有人蓄意向華昶告密。唐伯虎有一個好朋友,叫祝允明,是明朝著名的書法家。在唐伯虎死了之後,曾寫詩悼念唐伯虎,其中有這麼一句説,“高才剩買紅塵妒,身後尤聞樂禍人。”
這詩的意思很明顯,就是説唐伯虎的才氣太高,引人妒忌。而唐伯虎自己也説過,“北至京師,朋有相忌名盛者,排而陷之”(《唐伯虎先生集》)。意思是他到北京去參加會試,朋友嫉妒他名氣大而編造罪名陷害他。
那麼這個朋友是誰呢?很多史料都把這個人指向唐伯虎的好友都穆。據華昶的侄子華玥回憶説,弘治十二年,程敏政賣試題一案,完全是華昶聽信了都穆的告發。華昶曾經對都穆説,“昶與穆,誓死不相累”(孫繼芳《磯國稗史》)。
也就是説,華昶對都穆發誓,誓死不會告訴別人是你給我告的密。而且這是華昶侄子説的,很難相信是假的。傳説當唐伯虎知道是都穆告的密之後,發誓誓死和都穆不來往。
明朝科場舞弊案,才華橫溢的唐伯虎真作弊了嗎?真相又是什麼呢?
但這個傳説也有問題,我們都知道唐伯虎後來成為了畫家,他的作品中,有三幅作品上有都穆的題詞,這就説明唐伯虎和都穆,不像傳説中的那樣關係緊張。那就奇怪了,唐伯虎怎麼會和告自己密的人一直來往呢?解釋只有兩種,其一,都穆沒告密,其二,都穆告密了,但隨着時間的流逝,唐伯虎原諒了都穆。
那麼哪一種解釋更合理呢?我們來看《唐寅集》中的一首詩,“萬事由天莫苦求,子孫綿遠福悠悠。飲三杯酒休胡亂,得一帆風便可收。生事事生何日了,害人人害幾時休。冤家宜解不宜結,各自回頭看後頭。”(唐寅《警世》)
這詩裏説的再清楚不過了。就算真是都穆告的密,隨着時間的流逝,唐伯虎已經原諒都穆了。當然,這話題扯遠了,我們説回當時,皇帝接到這個上疏是怎麼處理的呢?
明朝科場舞弊案,才華橫溢的唐伯虎真作弊了嗎?真相又是什麼呢?
案件審理
當時的明孝宗朱祐橖將這個案子交給了禮部。禮部接手之後,進行了調查分析,然後給皇帝答覆。
第一、經過對程敏政批閲的硃卷,以及他決定錄取的考卷,重新審閲完之後,沒有發現問題。
第二、決定錄取了三百份考卷。所有主考官在場拆密封,核對考號,核對姓名,然後把所有考卷中,考官做的批註都一一作了比對,沒有發現問題。
禮部的這個結論很清楚,説程敏政泄露試題,沒有證據,至少在考場的現場沒有證據,這怎麼辦?不了了之,當然不行。因為考場舞弊是大案。如果華昶是誣告,他將以同罪論處。所以,明孝宗把這個案子交給錦衣衞處理。
可是,無論華昶、徐經,還是唐伯虎,在錦衣衞大牢裏,每次審訊供詞都不一樣,不斷在翻供,最後錦衣衞也沒招了,就把這個案子還給皇上,我們處理不了了,您看着辦吧。
明朝科場舞弊案,才華橫溢的唐伯虎真作弊了嗎?真相又是什麼呢?
案情新線索
時隔一個多月之後,案件出現了新的線索。同在考場擔任考官的一位給事中林廷玉,嚮明孝宗舉報了他在考場看到的內容。説程敏政在閲卷和決定錄取誰的過程中有很多疑點。
據説當時程敏政正在閲卷,聽説有人指控他出賣了考題,禮部派人對他進行審查。他驚慌失措,説“可能是我的僕人把考題賣了出去”。然後,又從已經通過了的考卷中,將答出他那道試題的考卷,挑了出來,讓他落選。這就是徐經、唐伯虎落選的原因。
林廷玉認為程敏政這是銷燬證據。不過這裏也有幾個疑問:
一、為什麼發現問題不及時上報,而要等到一個月之後?這就很難不令人懷疑,這個林廷玉跟華昶一樣,是有人指使的。
二、程敏政為什麼不打自招?程敏政聽説禮部在調查他,他為什麼自己説出來是僕人把考題出賣了,一個禮部尚書這點城府和定力沒有嗎?。
所以,當時程敏政很可能是為了表明自己的清白,説“除非僕人把試題拿出去賣了,否則絕不可能泄題。”這只是程敏政的一個假設,而林廷玉卻斷章取義,以此來誣陷程敏政。
明朝科場舞弊案,才華橫溢的唐伯虎真作弊了嗎?真相又是什麼呢?
案件真相
案件一直沒有結論,朝中各大勢力的壓力越來越大。最終,明孝宗決定在午門會審,由三法司,就是刑部、大理寺、都察院聯合審理,自己主審。在午門審案的現場。徐經面對皇上和眾位官員終於説出了真相。
徐經交待説,他們去年到北京的時候,仰慕程先生的學術名聲,於是拜他為師,交錢求學。當時程先生還不是考官。程先生在給他們輔導的過程中,出了一些題目讓他們做。
他們做完了之後,把內容在舉子間傳閲討論。可是後來程先生成了考官,考試的考卷上出現了曾經複習過的內容。這些舉子呢,就懷疑他通過程敏政買了考題,其實那是冤枉的。程先生沒有把考題賣給他們,他們也沒有花錢買考題。
這一下,程敏政賣試題一案終於真相大白,皇帝作出如下判決,判華昶等言官“贖仗”,就是花錢免杖責,罪名是“言事不察”,意思是事情不清楚,就舉報彈劾別人。
怎麼判徐經和唐伯虎呢?是“贖徒”,就是花錢免徒刑,罪名是“夤緣求進”。意思是設法建立關係,攀援着向上爬。最後又革去他們舉人的身份,然後派到衙門裏當衙役,這就意味着他終生不能參加科舉考試。
而案子中,最可悲的卻是程敏政,為什麼呢?這給程敏政叛的罪名是,“臨財苟得,不避嫌疑。有玷文衡遍招物議”(《明孝宗實錄》)。意思是面對錢財沒有拒絕,出題的時候又不避嫌疑。違背了公平的標準,遭到了輿論的抨擊。程敏政出獄四天之後,憤恨而死,其實就是氣死了啊。
明朝科場舞弊案,才華橫溢的唐伯虎真作弊了嗎?真相又是什麼呢?
那麼,這場科考舞弊大案的根源到底是什麼呢?就是程敏政出了一道冷僻的考題。那麼他為什麼出這樣的考題呢?據史料記載,程敏政一直都在強調“學者治生,最為先務”(《宋元學案》)。意思是讀書人應該有獨立的經濟生存的能力。
當見到徐經求學的時候。就向徐經提出了這種問題,讓他去思考。後來,他成為了考官,就根據他的想法出了一道考題。可對於那些沒有接受他輔導的學生,造成了不公。就是這樣一個失誤,讓一位優秀的學者,年僅54歲就憤恨而死。
而這就是唐伯虎科場舞弊案的真相,唐伯虎只是個悲催的路人甲而已,卻落的終身不能參與科舉,仕途被毀,真是苦也!
喜歡的小朋友一定要多多説説自己的意見,我們一起來討論,分享自己的觀點,説的不對的也要指出來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4286 字。

轉載請註明: 明朝科場舞弊案,才華橫溢的唐伯虎真作弊了嗎?真相又是什麼呢?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