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通緝令”那麼簡陋,真能抓到犯人嗎?其實都靠那最後一句

大家好,我們的曉正談歷史又來了,今天起我們一起來分享歷史知識,也許你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收穫哦。
在一些古代的電視劇中,主人公在逃亡路上會遇到這樣的檢查,一羣士兵拿着一張畫像在排查路人,但是主人公通過化妝躲過一劫。或者一羣人看着牆上的通緝令交頭接耳,看着身邊的主人公竊竊私語。通緝令上面有很多重要信息,有一張畫像,還有犯人的名字,籍貫,犯的罪名等等。古代的畫像技術很差,這些通緝令畫像潦草,甚至只有輪廓。
古代的“通緝令”那麼簡陋,真能抓到犯人嗎?其實都靠那最後一句
説得難聽一些,其實這些畫像有時候逃犯自己都認不出來是自己,只要稍微化化妝,官兵絕對認不出來。那通緝令還有用嗎?其實這就要看通緝令的細節了,畫像是個參考,主要還是上面的“文字”細節起作用。古代的老百姓識字率不高,大部分通緝令的都會讓當地的秀才給大家讀,讓百姓長個心眼。
古代的“通緝令”那麼簡陋,真能抓到犯人嗎?其實都靠那最後一句
通緝令會印刷很多張,貼遍村鎮,讓秀才一一講解。古代社會的流動性很弱,幾代人都不出村的事情也有可能發生,通緝令就是個警示,讓大家知道有危險來了,要提高警惕。
古代的“通緝令”那麼簡陋,真能抓到犯人嗎?其實都靠那最後一句
《明史》就有記載,山西一個叫做黃綰的人,通緝令曾出現過兩次,第一次在明末的“大同兵變”時期,第二次則在清朝。通緝令畫像都是黃綰,就是文字不一樣。
通緝令上都有賞金,從幾十兩到幾百兩不同。這在古代着實是一筆鉅款!比中彩票還誇張,明代的官員每年的俸祿只有幾十兩銀子,這在老百姓眼中就是天文數字了,肯定抓人很積極。
古代的“通緝令”那麼簡陋,真能抓到犯人嗎?其實都靠那最後一句
古代還有連坐制度,也就是一個人犯罪,親戚,朋友,鄰居都要受罰。通緝令最後就寫“隱瞞不報,與罪同罰”。這些人肯定會賣命抓人,所以按照“通緝令”抓人是可能的。
喜歡的小朋友一定要多多説説自己的意見,我們一起來討論,分享自己的觀點,説的不對的也要指出來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685 字。

轉載請註明: 古代的“通緝令”那麼簡陋,真能抓到犯人嗎?其實都靠那最後一句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