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們的小楠姐聊生活又來了,今天起我們一起來分享歷史知識,也許你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收穫哦。
這種鞋子比高跟鞋還費勁,為何清朝嬪妃們都要穿?為了方便皇帝?
近些年,電視上還有網絡上都被"無窮無盡"的清朝宮鬥劇所填滿,一個主題的受寵,帶來的是整個題材如雨後春筍一般的出現~~如《延禧攻略》《步步驚心》《甄嬛傳》《如懿傳》《宮鎖心玉》等等。當我們打開電視,就會看見一羣后宮嬪妃們,頂着各種各樣的髮式"軟翅頭"或者"架子頭",手中拿着手絹,隨着走路身體雙手在身體兩側大幅度的擺動着,而這手中的手絹也一直在電視屏幕裏一直晃的腦子裏,使我們不得不注意到這些後宮佳麗腳上所穿着的,看起來比高跟鞋還費勁的"花盆底"鞋子。
"花盆底"顧名思義,就是鞋底如同一隻高高架起的花盆架,這種樣式精美常常秀以精美圖案的"花盆底"鞋子,可以算得上是當時的"旗鞋", 繡花旗底木底鞋,俗稱"高底鞋" ,或"花盆底"鞋、"馬蹄底"鞋。 這種鞋的高低不同,一般來説人們認為隨着穿着這種鞋的貴族婦女的年齡的增長,鞋底的高度會相應的降低,大致有其木底高跟一般高5-10釐米左右,有的可達14-16釐米,最高的可達25釐米左右,這種鞋可以説和現代女士所穿的高跟鞋很是相像。
但是現代的高跟鞋高跟在腳後,整個腳掌還是可以着地的,雖然走路時間過長會疼,但是總體來説還算是平穩,但是這種"花盆底"繡花旗鞋是整個鞋底在中間被高高架起,走起路來腳掌無法觸碰地面所以買不是腳趾感受不到抓地,因此極不平穩。所以這就不免引起我們的思考,為什麼旗人貴族婦女要穿上這樣不便於行走的鞋子呢?
而對於這一原因,史學界一直也是眾説紛紜。其中有一個較為可信的觀點是,認為這一穿鞋風尚的形成和當時的婦女纏足這一傳統和審美有着很大的關係。纏足這一風尚起源於唐朝,但是南唐後主李煜,身邊的一位嬪妃為了得寵,故意將自己的腳纏成了月牙狀,而李煜見到這雙小腳固然愛不釋手,這件事傳出宮來,隨即引起了纏足的風尚,一直流傳下來。而後來的清朝統治者為滿族,其祖先為女真部落,在真正走上歷史舞台以前一直是屬於遊牧民族,但是對於中原文明一直充滿嚮往。這一點可以從滿族奪取政權之後,卻快速被漢文化所同化便可以看出。
愛美之心人皆有之,尤其是婦女,遊牧時期,不愛紅裝愛武裝,那是生活條件所迫,如今生活穩定,怎能不希望自己展示女性本來的面貌,而裹小腳這一行為帶來的是婦女行動不便需人攙扶,這一點沒滿清婦女所喜歡,因此開始紛紛纏足,但是滿族本事遊牧民族,統治者靠着馬背得了天下,所以害怕墮落懶散是自己失去天下,所以後來官方下令明令禁止滿族婦女纏足,所以皇宮中邊不可能出現這種纏足的情況,但是有及其喜歡漢族婦女纏足後的弱柳扶風的病態陰柔之美,所以發明了這種走路不穩同樣需要有人攙扶的"花盆底"鞋子。
還有一種説法是,當初滿族將士在戰場打仗的時候,行軍需要路過一片泥潭,但是將士們不希望弄髒自己的戰靴,但是又無法後退,於是將領靈機一動,命令戰士們折斷樹枝踩在腳下這樣行軍走過泥潭,後來這次出征大獲全勝,於是後來的統治者為了紀念這一"壯舉"便下令流行起了這種"花盆底",但是這種説法,可信度極低,男人帶兵打仗,最後讓女子來紀念這一行動,本身這件事情就很有疑慮更別説是成為一種風尚,還有就算是為了紀念何必大費周章特意製造出這樣的一種鞋呢?何不按照原來的度過泥潭的形式進行創作?而且這個方式怎麼想都是踩高蹺啊,這才是對這次行軍的紀念!作為紀念何必弄一個傳出幾代就不知道紀念什麼的方式呢?
還有最可笑的一種説法,是為了方便皇帝分清眾佳麗的身份。都説皇帝后宮佳麗三千,但是皇帝本人肯定無法全部一一辨認,有的甚至可能會不知是何身份是何等級,所以妃嬪們穿着"花盆底"的鞋子表明自己的身份,方便讓皇帝辨認。可這一説法更是站不住腳,甚至荒唐!後宮佳麗等級森嚴,而且不同等級衣服配飾不可僭越,所以為何要憑藉兩個鞋底來辨明身份,難道想讓皇上走着走着去撩開女眷衣角不成?
"花盆底"鞋子的產生原因在學術界一直還沒有定論,而所有的還都只是人們從文文獻中的猜測。希望以後隨着研究的深入可以破解這一疑團吧!
喜歡的小朋友一定要多多説説自己的意見,我們一起來討論,分享自己的觀點,説的不對的也要指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