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墓中珍寶無數,但是這樣三種寶貝,卻幾乎無人知曉
“始皇初即位,穿治酈山,及並天下,天下徒送詣七十餘萬人,穿三泉,下銅而致槨,宮觀百官奇器珍怪徙臧滿之。令匠作機駑矢,有所穿近者輒射之。以水銀為百川江河大海,機相灌輸,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魚膏為燭,度不滅者久之。”——《史記》
秦始皇,是中國封建王朝歷史中第一位皇帝,也是古代傑出的政治家、戰略家和改革家,對於中國版圖的統一,做出了極大的貢獻。“皇帝”二字正源於秦始皇,其取“三皇”與“五帝”中各一字,展現了秦始皇本人的高度自信。
對於後世的評價來看,秦始皇可謂是功過參半,一方面他是促成國家大一統的傑出帝王,結束了春秋戰國以來的紛亂局面。另一方面,他嗜血殘暴,焚燬古書坑殺儒生,令先秦時期的百家燦爛文化受到了嚴重衝擊。
不過相比於秦始皇本人,後世之人更感興趣的,則是位於陝西地區的秦始皇陵,一座歷經千年的豪華帝王陵墓。一直以來,秦始皇陵都以神秘著稱,無論是太史公在《史記》中的春秋筆法,亦或是上世紀出土的龐大兵馬俑羣落,無不為秦始皇陵披上了一層神秘的面紗。此時一個問題出現了,秦始皇陵內究竟埋藏着多少珍寶?為何現今考古學家不對其積極發掘呢?
想要了解秦始皇陵,我們有必要借閲一下《史記》中的記載。《史記》:“始皇初即位,穿治酈山,及並天下,天下徒送詣七十餘萬人,穿三泉,下銅而致槨,宮觀百官奇器珍怪徙臧滿之。令匠作機駑矢,有所穿近者輒射之。以水銀為百川江河大海,機相灌輸,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魚膏為燭,度不滅者久之”。
從以上文字中我們能得知很多信息,在秦始皇登位之初,驪山秦始皇陵便開始修建,所動用的人力甚巨,足有70萬之多,並且這些勞動力都是獄中的囚徒。70萬囚徒,毫無人權的奴隸,並且還要沒日沒夜的勞作,可見秦始皇陵的規模之大,簡直令人難以想象。為了能夠令自己死後同樣享受帝王般的待遇,秦始皇命人將秦王宮中的珍寶全部堆積於墓室之中,簡直如一座座小山般。不僅如此,在巴寡婦清的幫助之下,大量的硃砂開始源源不斷的被提純出水銀,繼而灌輸於墓中,形成江河湖海,任由秦始皇銅棺在其上漂盪,巡視自己的“壯麗河山”。
正所謂“美色迷人眼,錢財動人心”,如此寶藏,必然會引起他人垂涎。為了能夠在墓中安然入眠,秦國工匠們還在墓中設置了各種機關暗器,一旦有人進入墓室,也必然會橫死當場。
談到這裏,肯定有讀者會十分好奇,秦始皇陵號稱珍寶無數,除了一些常規的金、銀、珍珠、瑪瑙、翡翠外,是否還有曠世奇珍尚存於墓中?答案是肯定的!後世專家也一直在推測其內所藏之物。下面我們就一一列舉:
禹王鼎
禹王鼎,又稱“禹王九鼎”,相傳是在大禹治水成功後所制。在夏朝初年,夏王大禹將天下劃分為九州,並令九州州牧各獻當地青銅,鑄造了九尊大鼎,每鼎各代表一州,其上刻當地山川地勢與人文風貌,以此作為王權之象徵。值得一提的是,有傳説稱,九鼎之上的圖案合於一處,便是一幅完整的華夏地圖,號稱《山海圖》,而現今流傳於世的奇書《山海經》,正是《山海圖》的文字版。當然,以上只是一個主流的猜測説法,並不具備可靠的史料記載。
《史記·封禪書》:“禹收九牧之金,鑄九鼎。皆嘗亨鬺上帝鬼神。遭聖則興,鼎遷於夏商 。周德衰,宋之社亡,鼎乃淪沒,伏而不見”。從以上文字可以得出結論,在夏王朝以後的商朝、周朝,君王們依然視九鼎為合法統治權的象徵,並且具有較為直接的傳承關係,這一點通過兩件著名的歷史事件可以證明。
《史記·周本紀》:“定王元年,楚莊王伐陸渾之戎,次洛,使人問九鼎。王使王孫滿應設以辭,楚兵乃去”。作為春秋五霸之一的楚莊王,曾經在兵強馬壯之時,令人問九鼎之重,雖然此語被王孫滿一席話噎了回去,但是此事仍然表露出了諸侯們對於周天子權威的挑釁,而挑釁的借喻,正是禹王九鼎,由此也留下了“問鼎中原”的成語典故。
至公元前307年,秦國國力迅速崛起,以至於年輕好勝的秦武王同樣覬覦周王朝的天下,公然召開了一場“舉鼎比賽”,再一次對周王室的統治權威進行挑戰。相比於楚莊王的有意試探,秦武王顯得更加盛氣凌人,雖然其最後被大鼎活活砸死,但是仍説明禹王九鼎在諸侯心中的重要地位。
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後,周王室隨即灰飛煙滅,至此,禹王九鼎下落成謎。合法統治的象徵突然消失,是否符合秦始皇“受命於天”的政治宣傳方向呢?這似乎有些矛盾!不過秦始皇的一個舉動卻暴露了他的想法,這便是“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傳國玉璽的問世,它幾乎成為了後代封建王朝取得天下統治權的標準象徵物!換句話説,傳國玉璽在一定意義上代替了禹王九鼎,而禹王九鼎究竟去了哪裏?最大的可能性,就是被秦始皇帶到了地下,向死去的列祖列宗炫耀自己“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偉大功績!
2.魏國夜明珠
夜明珠是一種稀有珍貴的寶石,自古便有“隨珠”、“懸珠”、“垂棘”、“明月珠”之稱,屬於能在夜間發出明亮光線的熒光石。現代地質學家認為,夜明珠的形成與地殼變動以及火山噴發有關,由於其內部含有大量的熒光物質,故此才能放射出刺眼的光線。在現代人的意識中,夜明珠是一種稀有的寶物,而在古代,除了明火之外,沒有電燈與等其他照明光源,夜明珠自然成為了“寶中之寶”。
《資治通鑑》曾記載了一段故事,在戰國時期,齊國與魏國的兩位國君在山中打獵,二人談論到寶物時,魏國國君魏惠王得意洋洋的對齊威王説道:“寡人的大魏國領土疆域雖比不上齊國廣袤,卻有珍寶無數。寡人有十顆夜明珠,每一顆直徑都超過了一寸,並且它們所發出的光線,能夠在夜間前後照亮12輛馬車”。聽罷此語,齊威王淡淡一笑道:“寡人眼裏真正的寶貝,與魏王眼裏的寶貝完全不同,寡人眼裏的寶貝是四位能臣……”。
説到這裏,一個結論便產生了,從《史記》記載來看,秦始皇墓中的照明裝置只有“人魚膏”製成的蠟燭,只以此物裝飾帝王陵墓,是否顯得有些單調呢?從秦始皇個人性格以及秦始皇陵的豪華程度來看,已經被滅掉的魏國,其所珍藏的12顆夜明珠,一定被秦始皇鑲嵌於陵墓內的某些重要位置,如墓室頂,或者是銅棺之內。
3.嬴政銀屍
根據《史記》記載來看,在秦始皇的陵墓中,存在着大量的水銀,此事是否為真實記載?現代科技已經給出了證明,在2005年時,陝西考古部門曾對秦始皇陵墓上的封土,進行了一次汞含量測定,結果發現該地區的汞含量高於其他地區數千倍,證明司馬遷並沒有説謊,秦始皇陵墓內確實存在着大量的水銀。
不過我們同時也注意到了一個細節,《史記》中已經言明秦始皇以水銀製作江河湖海之事,並將自己的銅棺槨置於其上,説明青銅棺槨與水銀是直接接觸的。這一點非常重要,眾所周知,物質與物質之間可以進行反應,雖然水銀與青銅都是金屬,但是從化學角度來分析,水銀與青銅是可以發生化學反應的。水銀與青銅反應,會生成大量的汞齊,汞齊是一種汞合金,更有意思的是,汞齊居然還能溶於汞液體。由此我們就能推斷,在大量汞液體的影響下,秦始皇的銅棺槨已經徹底不復存在,而是完全溶解於“江河湖海”之內,在水銀之上漂流的,正是秦始皇的屍體。值得一提的是,由於水銀具有極強的防腐作用,加上陵墓中絕對隔絕空氣,秦始皇的遺體很可能會保存的相當完好。
綜上來看,秦始皇陵墓不僅僅是一座豪華的帝王陵墓,同時也是能夠揭開諸多歷史之謎的巨大寶庫。至於以上三種寶貝是否如編者推斷的一般無二?還需要未來真正發掘秦始皇陵才能得出一個準確的結論!
【參考資料:《史記》《資治通鑑》《化學概論》】
喜歡的小朋友一定要多多説説自己的意見,我們一起來討論,分享自己的觀點,説的不對的也要指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