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事事主動,孩子就懶散被動,3個方法讓孩子化被動為主動
激發孩子無限潛能,化被動為主動的幾個方法
小的時候家長認為孩子聽話是最好的,可是隨着年齡的增加,逐漸發現孩子並不是越被動越好,因為家長並不能時刻在他們身邊替孩子安排好一切,現實中有主見的孩子不僅能夠更出色,而且能做真的自己。
培養孩子的獨立性應該從小就開始,只是一味地聽從父母的話,被動的話很容易陷入依賴別人的境地。
幼兒是通過與環境中的人互動從而形成自己的主觀意識,孩子會通過親手做事來累積經驗,幼兒的思維具有具體形象的特點,而他們做事的材料則是行為的最基本條件。
孩子的學習和思考離不開活動和別人的反饋,因為他們的精神世界尚未成型,需要外界的反饋來將概念轉變為自己明白的理論。
在做事的過程中會運用感官以及各種思考技巧,連接大腦中的神經迴路從而形成一套屬於自己的觀念和看法。
這個過程中家長如果參與其中,總是想要指揮孩子去如何去做,就等於是代替了他們的思考,讓孩子無法從活動實踐中獲得屬於自己的主觀看法,而是被動地接受。
被家長控制一切的孩子很容易出現拖延和依賴的心理,這其實很正常,試問誰如果每天都可以衣來伸手飯來張口,不用自己思考,自然就會慢慢地放棄主動權,將其交給別人。
這也是為什麼事事操心的家長反而養育出來的孩子不能堅強獨立,因為他們從來就沒有給過孩子自己拿主意的機會。
孩子天生有強烈的好奇心,那是刻在基因中的學習能力在發揮作用,可是父母如果總是想要將孩子放在一個自己認為安全滿意的環境中,逐漸地孩子的好奇心就會慢慢消失,因為他們做這個也不行,做那個也遭到反對,時間長了自然就沒有了探索欲。
孩子膽小可能是天生的,但是沒有主見卻是後天環境影響,膽小是謹慎的一個比較極端的表現形式,可以是一種性格,多加培養能讓孩子變得比一般人認真。但沒有主見就是因為他們平時在生活中被動的時候太多,逐漸就形成的一種思維模式。
孩子在學習和生活上的被動模式不是一天兩天形成的,而是被家長日積月累的行為養成的。家長如果總是擔心他們因為年紀小做事不周到,而出現各種問題,總是想着事事完美,自然主動權就會從孩子自己轉變為家長。
孩子自我意識從小沒有形成,慢慢思維和做事的能力也會下降,這樣的孩子沒有自信心,因為他們無法從事情中獲得成就感。他們不知道自己有多少能力,更不會運用能力去思考和解決問題。
那麼想要讓孩子激發無限潛能,家長平時要怎麼做才能調動起他們的主動性呢?
1.承擔責任不管孩子年紀多小,家長都要在意識中分清楚彼此的責任,孩子做的任何事都要讓他們自己負責,不要覺得年紀小什麼都不懂,後果要家長承擔。
如果這樣想,可能在家長的眼中孩子永遠都長不大,所以平時就要告訴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要承擔相應的責任,天冷想要穿好看但卻不保暖的衣服不是不可以,但如果感冒了或者生病了就不能怪父母沒有提醒自己加衣服。
類似這樣的事情其實生活中有很多,家長雖然要負責照顧孩子的生活,但是這並不表示一切都需要家長操心,孩子有他們自己的主見和看法這沒有問題,需要做的就是要提前告知結果,如果孩子自己認為能夠承擔這樣的結果,那讓他們試試也無妨。
時間久了孩子自然就會形成做事之前先想後果,然後用後果去衡量做法是不是可行,如果不行就會修正行為,這樣一開始可能孩子會四處碰壁,但是如果能夠及早培養這樣的思維意識,將來就能夠避免更大的錯誤出現。
在生活中很多事情對孩子來説都是第一次做,家長可以好好利用這樣的機會發起活動讓孩子主動進行探究。
哪怕是給花澆水這樣的小事,對孩子來説可能都是新奇的,這個時候家長可以從一旁指導但是沒有必要過度控制孩子澆水的多少,如果因為自己的行為不當而造成了花乾旱或者水澆太多了而讓植物出現異常,就讓孩子自己想一想為什麼會有這樣的結果。
探究的過程就是孩子主動思考的過程,通過思考來累積經驗,從而下一次澆水他們就知道要多少的量才是最合適的。
利用孩子的好奇心,給他們多創造一些探究事物的活動,能夠讓孩子既收穫生活的經驗又能夠調動主動思維的能力,從而更好地積極生活和思考。
讓孩子多參與家庭的活動,幫父母做家務,做手工,做任何他們想做的事情,只要在安全範圍之內,都要讓孩子積極地參與。
孩子多動手家長少動口,親手實踐的機會越多,孩子的主觀思維能力就越強。很多家長認為孩子的主要任務就是學習,除了學習文化課程之外,各種藝術培訓興趣班都需要他們專注,而生活中的大事小情沒有必要參與。
但其實這樣的想法就是在扼殺孩子的主動思維能力,因為生活是最好的課堂,能夠教會孩子的不僅僅是生活能力,更重要的是靈活處事的思維方式。
如果家長總是把自己和孩子的責任劃分得很清楚,就無法真正全方位地鍛鍊孩子的能力發展。
要把孩子當成一個獨立的個體來看,他們需要生活的磨鍊,更需要參與到家庭生活中來,生活中的很多事情往往比學習更能調動起孩子的積極性,孩子會因為家長的表揚而更具有動力去思考和做事,這些甚至會比考試成績名列前茅更能讓孩子感到自己存在的意義。
主動探究就要利用生活點滴,來給孩子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機會,並不是一道奧數學題才能鍛鍊孩子的思維能力,也不是背誦幾首古詩才能讓孩子記憶力得到訓練,生活才是最好的養成素質的場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