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郎朗、丁俊暉、錢文忠都説感謝父親,談“權威型”父親該如何做?

由 司空梓瑤 發佈於 經典

前幾天寫了一篇“鐵腕媽媽”的文章。一檔節目中,傅首爾對這位媽媽的育兒理論驚訝不已,直呼“一天都不讓孩子玩,為什麼要讓孩子放暑假!”引發了很多父母的共鳴。但是依然有媽媽留言説:“

最後都是這些鐵腕媽媽帶出來的孩子有出息。我們這些媽媽看這種文章就是麻醉一下自己而已。”

持這樣觀點的人還真不在少數,生活中的嚴父、嚴母非常多。於是很想和大家探討一下“嚴師出高徒”、“權威型教育”的話題。今天,我們且從父親的角度出發,來聊聊,“高要求”的嚴格教育到底好不好呢?它真正有價值的點又在哪裏?

1、“嚴師出高徒”能被認可,是因為有太多的案例背書

因《爸爸去哪兒》而走紅的加拿大籍台灣藝人夏克立在一次訪談中提到,他從小家境比較富裕,但父親對他的要求卻非常嚴格。夏克立小時候就被要求做很多家務,倒垃圾、剪草坪、打掃院落等等。父親還總剋扣他的零花錢,弄得夏克立中學時期就開始考慮怎麼賺錢。

中國也有很多知名的“嚴父”,比如“鋼琴王子”朗朗的父親,“斯諾克世界冠軍”丁俊暉的父親。還有30歲以上的人都非常熟悉的歌唱家蔡國慶,他也曾在多個場合提起過他的“嚴父”。

文革期間,蔡國慶父母被下放至五七幹校。蔡國慶一度被寄養在奶奶家,倒也過得衣食無憂。一次回家探親,父親蔡仲秋看到兒子在衚衕裏玩得滿頭滿臉髒兮兮的,一把抱住兒子就哭了。在那個全中國孩子都在散養的年代,蔡仲秋毅然決定帶蔡國慶一起回五七幹校,把兒子留在身邊好好教育。五七幹校的生活環境如此艱苦,可蔡仲秋依然堅持每天帶兒子學習歌劇片段、練習各種舞蹈基本功。

不論是國內還是國外,不論是古代還是當下,都有太多的教育案例來佐證“嚴師出高徒”。

西方心理學研究曾根據“回應”和“要求”兩個教養維度,將家庭教育分為4種類型:權威型、嚴厲型、溺愛型和忽略型。並提出:如果想讓孩子在今後的人生中提高競爭力,最適合採用的教養模式是高要求、高回應的“權威型”。

2、權威型父親的典型特徵:高要求的同時一定要能給出高回應

關於“權威型”教養,這裏必須要強調的是:它並不等於一味地嚴厲。而是在高要求的同時,給出高回應。

所謂高要求,是重視規則,嚴格執行高的標準。所謂高回應,是能夠及時響應孩子面臨的問題,並給予高質量、有建設性的建議。

我們經常會看到一些關於“虎爸”、“狼爸”的報道,會發現成功案例的背後都少不了爸爸們的高回應。他們無一例外地在孩子小時候都投入了大量的時間陪伴孩子。也許有些人會苛責這些父親太過嚴格,完全忽略了孩子的心智發展。但仔細想來,日復一日地陪伴孩子,你很難説他們不懂得覺察孩子的問題,調整自己的方案。

最關鍵的是,他們往往孩子成長的關鍵時刻,給予了積極的回應,做出了決定孩子未來的正確決策。

郎朗的父親為了培養兒子,辭去工作帶着9歲的郎朗去北京拜師學藝。丁俊暉的父親更是為了孩子,從宜興到東莞,再從東莞到英國,最終把孩子送上了世界第一的位置。

復旦大學明星教授錢文忠提起他的父親時説,從小到大,他幾乎沒有見過父親對他笑過,甚至有時候嚴苛得不近人情。但是在一些重大時刻,他都給了我非常有力的支持。錢文忠當年考大學選專業時,父親告訴他,“喜歡學什麼就去學。不要想着學這個東西有沒有用,能不能掙錢。以後若是找不着工作,我養你。”

這讓錢文忠堅定了報讀了他喜歡的北大東方語言系,師從季羨林大師學習“冷”到不能再“冷”的梵文和巴利文。這成就了錢文忠成為中國當代70歲以下唯一一個懂梵文的學者,也成就了《百家講壇》有史以來最年輕和最火爆的明星講師。

也許有人説,這些都是成功的案例。社會上還有一些“神童”後面爆出來是高分低能,這些也與父親太過嚴格的教育有關。的確,一些父親過於關注孩子的學習,忽視了孩子人格的發展,的確給孩子的成長造成了或大或小的負面影響。這是我們需要反思、規避的。但僅就他們成功的、值得我們借鑑的一面來看,仍然遵循了“高要求、高回應”的成功原則。

3、相比較母親,“權威型”父親更需要注重精神層面的引領

不是每一個父親都能夠做到放棄自己的事業和生活,全身心地培養孩子。那如果不能,就無法做一個“權威型”的父親嗎?我覺得也不是。

馬里蘭大學兒童心理學家Maureen Black説,父親在孩子生活中的參與程度與“和孩子待在一起”的時間並沒有絕對的聯繫。參與程度更多地是精神上的影響,而不是物理層面的。

這個研究結果,讓我們對“高回應”有了更多的解讀。對孩子精神層面的引領,也是一種高回應,對孩子的影響更深遠。這也是“父性”角色的優勢,從另一個角度為母性的養育做補充。

前中央電視台著名主持人李小萌談起自己當年高考,壓力特別大,經常焦慮到整晚整晚地失眠,天都亮了還睡不着覺。媽媽很擔心她,但怎麼安慰也沒什麼用。一天,爸爸回到家説,要帶她去看電影。當時正在演美國大片《真實的謊言》,100塊錢一張票,可貴了。而且第二天還有模擬考試。李小萌猶豫不決。爸爸説:“考試算個什麼事啊!咱們家三個人站一塊兒,平均身高一米七五,這考個試都活不了了?”

於是李小萌放下複習,跟爸爸去看了場電影。回到家之後,那一夜李小萌睡得特別好,感覺精神突然從一種極度緊繃的狀態中解放了。打那以後,困擾很久的失眠問題就這麼解決了。李小萌説,後來她就在思考一個問題:

父親和母親對於孩子的影響是不同的。父親更懂得把內心的焦慮藏起來,在重大時刻表現出男人的氣魄與擔當。

蒙特利爾大學Daniel Paquette教授認為,有一個詞可以貼切地形容父親與孩子之間的依戀關係。那就是“激活”關係。他認為,母親和孩子之間的關係,更多作用於撫慰。而父親和孩子的關係則在引領孩子走向世界的部分表現得更為突出。

激發和喚起孩子的情緒,超越極限,勇於面對危險,在陌生的環境中無所畏懼,敢於獨立生存。

我的一個朋友老公是飛行員,經常不在家,日常照料肯定是缺失的。但是她老公從孩子上小學開始,就利用每年暑假,抽出2周的時間帶孩子單獨去旅行,走的都是貴州貧困山區、高原、戈壁這些艱苦的地方。每一次旅行都像是一場男人之間一對一的對話。沿途中,爸爸引領兒子看到更真實的社會,和兒子講人生態度。每一次,兒子都深受啓發。這個爸爸常常會因為工作太忙,沒法陪伴孩子而感到遺憾。但是在兒子看來,爸爸已經給了他最好的父愛。

4、再嚴,也要讓孩子感受到來自父親的温暖與愛

夏克立説,父親的嚴格讓他很早就開始獨立。但是這種獨立並不叛逆,是一種力量。因為他知道父親很愛他,這種愛能給他力量。

在《你好爸爸》節目中,夏克立被問到“你現在能回想和父親在一起最棒的瞬間是什麼樣的?“他回答説:“很多啊,太多了,真的很多。”夏克立至今仍記得2、3歲的時候,父親帶他們在遊艇上玩的場景。小時候,每個夏天全家人都要去海邊度假兩個星期。父親會帶他和弟弟做超級大的沙灘城堡。做一整天,很大的門,弟弟都可以鑽進去的門。晚上海水漲潮沖掉了,第二天又繼續做。

中學時期,夏克立覺得做律師地位高,薪資高,想當律師。但是父親告訴他,“錢不是最重要的。選擇你喜歡並且快樂的職業更重要。”正是這句話,成就了現在的夏克立。

給予孩子需要的關懷,讓孩子能感受到父母的愛,能夠讓孩子正確看待父親的“嚴格要求”,更有利於孩子的長遠發展和親情關係的建立。

如何讓孩子感受到父親的關愛?這裏有幾點建議:

多和孩子做一些打鬧、對抗的遊戲

心理學家Daniel Paquette建議:在孩子出生第2年到上小學前,高頻次的身體遊戲是孩子和父親之間建立起鏈接的最好方式。這同時也能夠有效提升孩子的責任心、自信心和競爭力。

特別是在競爭壓力大、衝突多的環境下,能夠提升孩子應對和解決衝突的能力。這一點對男孩來説尤其顯著。

高要求建立在規則和秩序之上,而不是建立在情緒之上

孩子的心智發展尚未成熟,本身就對是非對錯不能建立準確的認知。這個時候家庭的教育要尤為注重規則意識和秩序感的建立。所謂權威,並不是任憑情緒責罵、批評孩子。這樣讓孩子反而更加困惑,不知道問題在哪裏,如何去解決。

任何教育都不能傷害孩子的自信心,永遠正向、積極地引導

朋友的老公是當年的全市文科狀元。也許是心氣太高,教育孩子時總是説着説着就開始各種數落

“這有什麼難的?學得這麼費勁。你這腦子怎麼長的?!

”朋友有時覺得批評孩子太重了。但孩子爸爸堅持認為:

男孩子説幾句怎麼了?這點抗壓能力都沒有嗎?

不少父母會給自己責罵孩子找這樣的藉口:我這是在給孩子挫折教育,以後走上社會才有抗壓能力。

我曾認真地思考過這個問題,後來意識到:

任何教育都不能傷害孩子的自信心,任何説辭都不能成為“打擊教育”的藉口。

所謂抗挫折教育,我們可以鼓勵孩子去嘗試、挑戰新事物,去接觸新的人際關係。不因為擔心受怕,就太過護佑孩子。孩子可能會在這個過程中嚐到受挫的感覺。這個是挫折教育。

但是作為父母而言,不論孩子成功和失敗,都應該給到孩子支持和鼓勵。

我們鼓勵孩子去迎接挑戰,不畏懼失敗,但是回到家中,父母給予的一定要是正向、積極的安撫和引導,而不是雪上加霜的批評和冷嘲熱諷。

一點兒思考:

郎朗、丁俊暉、錢文忠、蔡國慶……很多人成名之後面對自己嚴父,都表達了感謝。正如郎朗説,我的父親和別的父親有本質上的不同,別人家的父親只是為了培養孩子的愛好,而我的父親是要把我培養成音樂天才,改變一生的命運。所以我很感激他。

因為他們成功了,所以要感謝父親當年的培養。這些父親也被當作成功案例拿來傳頌。盛名之下,很少有人去仔細思考“過於嚴格的教育,冷漠與苛責背後,一個孩子的身心成長經歷了怎樣的壓力?

是的,他們成功了。那是因為他們用自身的毅力克服了成長中的重重困難。在天賦被髮掘之後,也遇到了更好的引路人。

但是,不論是天賦還是成功路徑,都只是一個小概率事件。

現實中,仍然有千千萬萬個默默無聞的孩子,千千萬萬個教育不出來“郎朗”、“丁俊暉”的嚴父。他們的出路在哪裏?

研析過那麼多孩子的成長路徑,我給出的答案是:

維繫親情,再嚴,也要讓孩子感受到愛。讓愛化為孩子承受壓力、迎接挑戰的原動力。縱然是不能功成名就,至少還能彼此認可,在餘生中温暖相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