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哭就讓他哭一會兒,幹嘛那麼緊張?''
''孩子哭就哭吧,一哭就哄容易把他慣壞。''
類似於這樣的話語,相信大家都聽過無數次,心理專家華生更是直接提出了''哭不抱,不哭才抱''的理論,甚至得到了無數家長的認可和效仿。
只是很少有家長關心過,當孩子在哭泣時,如果他們沒有及時的給予回應,孩子的心裏到底在想什麼呢?
父母的回應有利於孩子學習自我安撫
當父母對年幼的孩子進行忽視時,他們就會發出各種吵鬧甚至哭泣聲,如果父母對此沒有任何的回應,那麼孩子的哭聲會越來越大;如果父母能夠立即回應他,那麼孩子很快就能夠安靜下來。
這種交流過程有一個專業的名稱,叫做共同注意序列,就是父母和孩子之間心照不宣的相互呼應。
孩子在剛剛來到世界的時候,他們對周圍的一切都充滿着恐慌,沒有安全感,這時父母對於孩子的回應就顯得尤為重要,能夠培養孩子自我安撫的能力,讓孩子學會如何控制情緒,這對他們的一生都將是受益無窮。
如果孩子在哭泣時,父母不去管他們,會產生什麼樣的狀況呢?
積極心理學之馬丁塞利格曼在研究小狗的時候發現:如果小狗在努力的進行各種嘗試之後,仍然無法避免的要被點擊,那麼它便會慢慢的選擇接受,連想要逃脱的想法都沒有,顯得可憐而又無助。
當工作人員把籠子打開之後,小狗也沒有任何的反應,它不僅沒有逃離籠子,而且還在電擊即將到來的時候就提前到底呻吟,渾身發抖,直到電擊結束後才恢復正常狀態。這就是習得性無助,原本可以避免,但卻在絕望之後只會被動的等待痛苦的來臨。
習得性無助同樣會發生在孩子身上
澳大利亞著名的家庭專家,育兒類暢銷書作家史蒂夫.比達爾夫根據自己養兒的真實經歷和從業多年的經驗專門寫了一本養育女孩,在這本書裏他寫道:''如果父母不能及時回應這種情況經常發生,嬰兒就會認為''我的努力對他人沒有用'',這種模式將會稱為他未來應對困難的模式,稱為習得性無助''。
孩子為什麼愛哭?
從直接作用來看,是為了發泄情緒
成人的世界裏都無法控制自己的情緒,在心情不好時會用眼淚用以發現,年幼的孩子更是如此。雖然他們不明白哭其實解決不了任何問題,但是至少在一陣大哭大鬧後,孩子的心情會得到改善。
從間接作用看,是為了控制父母
人們對哭總是非常敏感,即便是和我們無關的人哭泣時,我們都會顯得有些焦慮無措,更不要提和我們有着直接血緣關係的孩子。當孩子哭泣時,很多家長最終都會選擇妥協,這使得他們把哭當成威脅父母最有力的武器,期望以此達到自己的目的。
從心理上來看,是為了表達需求
孩子們哭得太多是因為他們有需要,但他們太小,不能正確地表達。在這個時候,他們非常需要父母的關注。如果任由他們哭泣,他們將失去自我安慰的能力。即使他們最後不哭,也不是因為他們聰明懂事,而是因為他們對父母失望。當他們確信父母不會安慰他們時,他們會感到無助,從長遠來看,他們甚至會感到沮喪。
哭才抱,不哭才抱,這雖然看似很有哲理,但實際上對於孩子而言,在父母長期的忽視下,他們失去的是最珍貴的快樂,而這是父母在日後用再多的愛也永遠無法彌補的。
面對孩子的哭泣,父母應該怎麼辦?
孩子的哭泣分為很多種,父母應該先辨別孩子到底是為什麼哭,才能針對性的採取有效措施去制止。
1、睡眠哭泣
對於年幼的孩子而言,他們習慣性的希望時刻能有父母的陪伴,特別是在夜間入睡時,如果父母不在身邊,他們便會製造出各種聲響,希望能夠引起他們的注意,能夠陪自己一起入睡。
這時父母必須第一時間做出反應,及時的對孩子進行安撫,否則親子關係便會出現危險,父母必須清楚的認識到這一點,儘量不要讓孩子的心裏產生失落感。
2、日常哭泣
孩子在生活中餓了會哭,困了會哭,無聊了也會哭,當然在不舒服的時候更是會鬧騰。如果孩子餓了,父母就應該及時餵食;如果孩子困了,父母就應該及時哄睡;如果孩子無聊了,父母就應該多陪伴他們;如果孩子病了,父母就應該及時帶他們就醫。
如果父母真的太忙無法抽身,那麼也應該通過言語先進行回應,讓孩子感到自己是被重視的,注意他們才能夠養成自我安撫的習慣,才能感受到父母的愛。
3、操縱性哭泣
孩子經常會被玩具或者零食吸引,也經常會想要在户外多玩一會,如果父母沒有答應,他們便會用哭聲去表達自己內心不滿的情緒。即便父母知道這是孩子的故意行為,也應該學會接納他們的情緒,不管是否能夠滿足,都應該讓孩子知道父母在意他們的需求。
當然不是孩子所有的要求都會被滿足,面對孩子的無理取鬧,父母應該及時制止,或者採用轉移注意力的方式幫助他們不再哭泣,總之要讓孩子知道規則不能隨便打破,但同時也要讓孩子感受到他們沒有被忽視。
當孩子哭泣時,父母的心情自然也不好受。雖然不能完全滿足孩子的需求,但是至少要讓孩子知道他們沒有被忽視,這就就需要父母對孩子的哭泣進行及時回應。千萬不要迷信孩子哭泣時對他們不理不睬,因為這將讓孩子的一生都有着難以抹去的陰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