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髮護湖隊”的婆婆們正在巡湖 記者周迪 攝
剛開始人稱“岔巴子婆婆”,現在大家都説“幸好有這些婆婆”
百餘婆婆8年守護鯇子湖
每天清晨,位於漢口台北路旁的寶島公園內,總能看到一羣戴着紅袖章的婆婆們,她們圍着湖邊走邊看,看見垃圾就撿起來,看見不文明行為就制止。這些年,由於公園內的鯇子湖治理得很好,吸引越來越多的周邊居民前來晨練、遛娃。這100餘位平均年齡近七旬的婆婆們,自發地組成一支“銀髮護湖隊”,8年來堅持守護着鯇子湖。
政府相關部門的作為,“婆婆護湖隊”的協助管理,加上科學治理,三方努力,才有寶島公園的今天。鯇子湖的“水生態修復”治理模式,已經成為武漢城中湖綜合治理的樣板,甚至還有外地城市前來學習經驗。
隊員從8人發展到百餘人
提起“銀髮護湖隊”,有位婆婆不得不提――她就是這支隊伍的組建者,已經80歲高齡的劉智修老人。家住湖邊的她對記者説:“2008年、2009年,湖邊每天有20支隊伍跳舞,喇叭吵死人,還有打陀螺的,聲音比電視機還響。”她回憶當時,周邊住户許多人不敢開窗子,一是湖水氣味難聞,二是噪音擾民。
於是,劉智修一面向政府有關部門反映問題,一面開始組建志願護湖隊。2010年,“銀髮護湖隊”成立,周邊居民親切地稱她們為“婆婆護湖隊”。
“剛開始才8個人,她就是我們第一批隊員,”劉智修指着68歲的胡菊芳笑着説道。經過8年發展,“銀髮護湖隊”已發展到100餘人,2016年還被市文明辦評為“最美志願者團隊”。
“我們平均年齡快70歲了,年齡最小的63歲。”劉智修説,隊員從週一到週日分成七班,一早一晚各巡兩次湖。
“我們就當鍛鍊身體,同時還能為居民做點好事,”隊員葉桃枝笑道。她退休前是幼兒園炊事員,退休後參加了護湖隊。
週四巡湖的組長叫萬燕琴,她是一名老黨員,當年在單位是勞模,曾獲得過“三八紅旗手”稱號。她退休後,2011年加入護湖隊,是第二批隊員。
隊員嚴菊安對記者説,有一次她正在炒菜,接到電話稱公園有緊急情況,她丟下鍋鏟就來了。劉智修婆婆笑説:“婆婆志願者們,都是召之即來。”
鬥爭兩年才基本“搞定”偷釣
鯇子湖禁止垂釣,但幾年前偷偷釣魚的人特別多。為了躲避婆婆們的巡查,偷釣者乾脆不用魚竿,直接用魚線繫着爆炸鈎,扔下湖,人就躲在樹後。萬燕琴婆婆説:“巡湖時,把樹葉扒一扒,才能找到人。”
後來,婆婆們想到一個好辦法,隨身攜帶一把小剪刀,只要發現岸邊有魚線,就“咔嚓”一下給剪斷。有個外號“小卷毛”的偷釣者,有次下了8個爆炸鈎,看到婆婆們一口氣給他剪斷了4個,從樹後跳出來,大聲求饒道:“您莫剪了,我不釣了,一個十幾塊錢啊,您一下給我剪了4個,幾十塊錢啊。”
婆婆們遇到偷釣者,阻止的同時也會講道理。她們説:“鯇子湖是一潭死水,這些魚是為了生態平衡才放進去養的,如果把魚釣光了,水馬上就臭了。”一次,有一羣人連續幾個晚上來釣魚,婆婆們就連續三天在他們耳邊做工作。最後,偷釣者投降了,説“頭都被您們吵暈了,不釣了,不釣了。”
鯇子湖禁止垂釣,婆婆們鬥爭了兩年才基本“搞定”,已經有三四年沒有人來偷釣了。
以前,曾經有人説這些婆婆是“岔巴子婆婆”,但現在附近居民都説“幸好有這些婆婆”。
部分水體已經適用於游泳
負責鯇子湖水生態治理的康玉輝博士介紹,鯇子湖是典型的城中湖,環湖約5000户居民,湖面積小,無交換水體,水體自淨能力差,每到春夏季易出現藍藻水華。
2013年,鯇子湖發生了全湖性藍藻水華,水務部門邀請康玉輝博士帶領團隊到寶島公園,對鯇子湖進行治理。
2014年5月,湖北省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湖泊生態修復團隊進駐寶島公園,開展勘察設計和試驗。通過一年實驗,康玉輝確認湖泊各種條件,適合進行水生植物種植,具備水生態修復的條件。
2015年鯇子湖綜合整治工作正式啓動,2個月就實現了全湖水質達標。湖面清澈,水草清晰可見,魚兒穿行其中。
2016年6月28日至7月6日,武漢遭遇50年一遇特大暴雨,黃孝河倒灌入鯇子湖,湖水暴漲2米多,大量下水道垃圾湧入鯇子湖。康玉輝團隊啓動應急措施,打撈被污染水草,通過微生物措施,迅速改善水體惡化趨勢,調解水體透明度,提高水體溶解氧,進行水生植被重建。1個月後,實現了水質再次達標,達到四類水標準;2個月後,全湖清澈見底。
目前,經過檢測,鯇子湖部分水體已經達到三類水標準,已經是適用於游泳的水質。康玉輝説:“今年5月,我們發現有兩隻野鴨飛到公園,棲息湖上。”
記者陶常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