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融合發展 潛江“蝦稻共作”成“生態福利”
湖北潛江8月25日電題:綠色融合發展 潛江“蝦稻共作”成“生態福利”
記者 董曉斌
“‘蝦稻共作’種養模式是綠色生態和經濟發展的融合,我們將努力讓蝦稻產業綜合產值達到800億元,改善全域生態環境,讓百姓享受更好的生活品質。”日前,湖北潛江市長龔定榮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
潛江位於江漢平原,氣候適宜,土壤肥沃,境內水質優良,大部分河流水質達到三類以上,符合綠色產品的生產需要。
龔定榮表示,潛江的龍蝦產業從一開始就堅持綠色生態、有機健康的種養加工,尤其是大家廣為熟知的“蝦稻共作”模式,更是完全契合了“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
潛江市長龔定榮(左一)接受中新社採訪組專訪 董曉斌 攝
“‘蝦稻共作’模式裏,小龍蝦可以食用稻穀秸稈、雜草、水生動物等自然餌料,其排泄物又能作為稻穀的生長作肥,有效規避了農藥和化肥,保障了小龍蝦和蝦稻的品質與口感,生態、經濟和社會效益明顯。”龔定榮説。
此外,潛江堅持“養蝦先養水、好水養好蝦”,實施了全域水體聯通工程,開展了黑臭水體、沿河垃圾等專項治理,升級主河道、改造分支流、疏通毛細渠、引入漢江水,使“蝦稻共作”種養基地全部實現“清水灌田”,生態環境大幅改善。
潛江還建立了“從田間到餐桌”全鏈條追溯體系,對蝦稻產品實行二維碼貼標管理,實現來源可追溯、去向可查證、責任可追究。同時推廣物聯網技術應用,建立小龍蝦大數據中心、質量安全監測中心,確保小龍蝦在最適宜的環境中生長。
記者採訪潛江市趙腦村“蝦稻共作”基地 董曉斌 攝
2016年,潛江市“蝦稻共作”面積達31.5萬畝,小龍蝦產量7.35萬噸,蝦稻產量達25萬噸,每畝平均收入可達到6000元左右,是單一種植水稻收入的近6倍,大幅增加了農民經濟收入,成為了富民強市的“第一產業”。
在潛江市漁洋鎮躍進村,村民李德濤養殖的小龍蝦供不應求,今年高峯期時每天可銷售500到600斤,上半年已收入8萬元。“小龍蝦其實很‘脆弱’,水質不好會影響它的生長,可見我們潛江的小龍蝦絕對品質過關。”李德濤説。
目前,潛江蝦稻產業的發展已得到了國家、湖北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支持,“潛江龍蝦”已上升為湖北省級戰略,潛江市也設立了2000萬元的蝦稻產業發展財政專項資金,建立了2億元規模蝦稻產業發展基金,全力發展蝦稻產業。
潛江“蝦稻共作”田已成“生態福利” 董曉斌 攝
龔定榮稱,今後,潛江將建設小龍蝦野生種質資源保護區和100萬畝規模化、標準化的蝦稻優質苗種繁育和良種供應基地,實現由賣小龍蝦向選育繁育銷售小龍蝦苗種、由水稻種植向水稻育種和精品大米加工的轉變。
其次,潛江還會爭取在深化“蝦稻共作”模式研究上有所突破,探索一批適合全國不同地區和環境條件的小龍蝦養殖模式,同時將大力推進蝦稻種養基地田園綜合體建設,發展鄉村休閒旅遊產業,讓農民生活品質得到顯著提高。
“除了富民強市,‘蝦稻共作’已經讓潛江展現出了一幅‘稻在水中長,蝦在稻下游’的綠色生態好風光,讓老百姓真正感受到了綠色發展方式和綠色生活方式帶來的‘生態福利’。”龔定榮説。(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