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閣社會時事欄目第一時間為您提供全國各地社會新聞,讓您足不出户就能瞭解各地熱點綜合資訊。
法制晚報·看法新聞10月11日,軍報發文介紹了一位特殊的“水兵”:今年62歲,卻是個7年的“新兵”。他就是我國海軍海洋遙感領域頂尖專家黃韋艮。
看法新聞記者注意到,2010年,黃韋艮給時任海軍首長寫了一封長信毛遂自薦,3個月後,55歲的他獲准特招入伍,加入中國海軍,穿上軍裝就被授予大校軍銜。
黃韋艮説,他一生有兩個重要決定,一次義無反顧選擇歸國,一次就是從軍。而這都只有一個目的:用畢生所學推動我國海洋遙感事業騰飛。
黃韋艮(右)
英國月薪=國內10年 他依然放棄
1992年,作為改革開放後早期公派留英博士後,黃韋艮在以優異成績在英國完成碩士、博士、博士後全部課程學業後,面對國外優渥的工作和生活條件,毫不猶豫選擇了歸國。正如他在博士論文扉頁上留下的那行字一樣:致我的祖國,中華人民共和國。要知道,當時,他在英國1個月的工資相當於國內10年的工資。
黃韋艮曾説:“別人説我是‘海歸’,我説我不是‘海歸’,是迴歸。”
歸國後,黃韋艮和國家海洋局的同行一起白手起家,經過十多年的探索和積累,終於在2006年成立了我國首個海洋遙感國家重點實驗室。
經過長久的技術積累,黃韋艮先後主持和承擔了國家863計劃、國家937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的20餘項重大科研項目,獲國家、省部級科技進步獎9項,攻克了不少海洋遙感方面的前沿問題,有的還屬於世界性技術難題。
然而,已經成為國內外知名科學家的他,感受到海軍對海洋遙感人才的迫切渴求。黃韋艮清醒地意識到:“軍隊不強則國家不強!而海洋遙感正是一種戰略資源,在軍事領域會有極大的發展。進入這項學科的尖端研究,只有參軍入伍,才能更直接有力地為祖國做貢獻!”
參軍換軌 當時已是院士候選人
“到部隊去!到海軍去!”還差幾天就55歲時,黃韋艮做出了這個驚人的決定。臨行前,他對曾經是軍人的岳父説:“強軍報國是我一生的心願。如今,就好比眼前有一道牆,突破他,國防和海軍事業很可能會迎來一片廣闊的新天地。我將為此竭盡全力!”
黃韋艮將自己的決心寫成一封長信郵寄給了時任海軍首長:“尊敬的首長,我於1992年在英國完成博士後研究後回國工作,一直從事海洋衞星遙感技術與應用的研究,但身為百姓,我為海軍所做的工作有限和受限,常因不能為海軍做更多的科研工作和人才培養而苦惱,我已深深地感覺到海軍的現代化在召喚我,我也需要海軍的遙感事業……請尊敬的首長給我當兵奉獻,獻身海洋國防的機會。”
三個月後,黃韋艮獲准特招加入人民海軍,帶着國家海洋局領導“像割肉一樣”的惜別之情,他離開國家重點實驗室,告別國際學術舞台,告別89歲高齡的母親,告別妻子和女兒,成為一名花甲新兵。
然而,作為國內海洋遙感領域的先驅之一,黃韋艮彼時任國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首席科學家,那時已經被推薦為了院士候選人。而此事參軍,就意味着從此隱居幕後,與業界評獎、學術影響再無關係。
他坐累了站着寫,站累了坐着寫
如願參軍後,黃韋艮來到海軍某部任首席研究員,從事海洋遙感技術與軍事應用研究,直接為戰鬥力建設服務。入伍7年,黃韋艮帶領團隊先後在多個領域取得了突破性的創新成果,曾獲軍隊科技進步二等獎,海洋科學技術一等獎、二等獎,海洋創新成果一等獎等。
值得一提的是,來北京7年,黃韋艮從未開伙,用餐全在食堂。無論寒暑與週末,每晚必到辦公室加班。分配的公寓房至今空置,仍住在所內的營職房。
去過黃韋艮辦公室的人都知道,他有兩張辦公桌,一張是坐着辦公的普通電腦桌,一張是加高了站着辦公的特製電腦桌。由於長期的加班伏案工作,腰椎負荷很大,為了能克服困難,他兩台桌子輪着辦公:坐累了站起來寫,站累了坐下來繼續辦公。
“老師太拼、太執着了。”黃韋艮的科研助理、工程師姬淵説,雖然常常感覺被“逼瘋”,但他慢慢發現“團隊現在做成的事情都是黃老師最後那一點點執着造就的”。
靠着這樣的拼命精神,黃韋艮帶領科研團隊研發了某新型系統,首次運用聲學遙感,通過聲波測量水體環境,對這個世界性難題取到了突破性進展。
本文來源於新聞閣:轉載請保留鏈接,不保留本文鏈接視為侵權,謝謝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