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是誰"刷屏 網友:不代表厭倦工作 是一種反思

新聞閣社會時事欄目第一時間為您提供全國各地社會新聞,讓您足不出户就能瞭解各地熱點綜合資訊。

"我們是誰"刷屏 網友:不代表厭倦工作 是一種反思

  從生活百態到吐槽大會,朋友圈的轉變彷彿就在一瞬間。昨天下午,一組“我們是誰”主題漫畫空降各大社交平台,網友紛紛趕來湊熱鬧,藉助這組漫畫,對所在職業痛快地吐槽了一番。

  “我們是誰?甲方!我們要做什麼?不知道!什麼時候要?現在要!”這幅漫畫本來在廣告圈廣為流傳,既包含乙方對甲方的吐槽,也成了不少甲方的自我調侃。不過,漫畫經過各行業夥伴腦洞大開的改編後,又被賦予了更多內涵。

  策劃人的自我調侃是這樣展開的:“我們是誰?策劃!我們要做什麼?挖坑!給誰挖?設計部工程部財務部品牌部銷售部,所有全部!”

"我們是誰"刷屏 網友:不代表厭倦工作 是一種反思

  吐槽漫畫刷屏了,是不是就説明廣大網友一身怨氣、無心工作和生活?記者隨機採訪了幾位不同崗位的員工,他們都表示並不是那樣,這其實就是個生活調味劑而已。其中一位白領認真地告訴記者:“這是在釋放情緒,不代表我厭倦了我的工作,反而它其實是一種反思。我的工作或許不完美,我也知道這些,但我依舊熱愛它。”吐槽歸吐槽,工作歸工作。“畢竟,每個崗位上的人都有自己的苦衷;而那些能夠接受挑戰完成任務的員工,才會得到滿足和成就感。”

  新聞延伸

  “我們是誰”到底什麼來頭?

  這組六格漫畫,如同病毒般出現在各大社交網絡上,簡單的線條,很容易讓人想到國內流行的暴走漫畫,甚至有人認為這是暴走漫畫一次成功的營銷,是不是這樣呢?

  一、漫畫原型出自美國一位女畫家,國外網友在此基礎之上進行了再創作

  這組漫畫出現的時間,可能比國內類似暴走漫畫的網絡表情要早得多,而且在國外網絡世界中,其實這幾個漫畫小人早已開始了自己的吐槽之旅。

  這些簡單的小人形象在國外就已經是網紅漫畫,最早出自一位美國女畫家之手。她名叫愛麗(Allie Brosh)。

"我們是誰"刷屏 網友:不代表厭倦工作 是一種反思

  2010年6月17日,她在自己的博客Hyperbole and a Half上發表了一張名為“This is Why I ll Never be an Adult”(這就是為什麼我永遠也不是個成年人)的漫畫。

"我們是誰"刷屏 網友:不代表厭倦工作 是一種反思

  這兩張圖就是她配發的漫畫,怎麼樣?看着眼熟吧?

  隨後2011年6月,在歐美著名論壇、也是很多網絡文化發源地的reddit上,有人以這個振臂高呼的角色再創作了多幅作品,以此表達某些情緒。這些再創作的漫畫在reddit上迅速流傳開來,被很多人重新配以文字加以傳播。但是都還沒有形成對話形式的多格漫畫。

  那麼,這個誇張的小人何時構成了一個多格漫畫,並且配上了劇情?

  可以認定的是在2011年-2013年之間,就已經有人在製作這個風格的漫畫,但最早的發源地和發佈者已經無從考證。

  在谷歌的指引下,我們看到這組漫畫在2012年期間,就已經在瀑布流圖片網站Pinterest上被髮布,而且內容和現在我們看到的“我們是誰”高度相似。

"我們是誰"刷屏 網友:不代表厭倦工作 是一種反思

  在這組谷歌的圖片中,我們已經能找到“我們是誰”的原型圖 “who are we”。可以看出,這組漫畫中,只要把“women(女人)”換成“client(客户/甲方)”,整個圖的內容已經和我們目前看到的幾乎一樣了。

"我們是誰"刷屏 網友:不代表厭倦工作 是一種反思

  “我們是誰?女人!我們需要什麼?不知道!什麼時候需要!就是現在!”

  隨着時間的推移,這些多格漫畫慢慢在其他圖片網站上流傳開。在知名圖片網站imgur上,可以找到“我們是誰”的另一個原型圖“what do we want”,最早的一副發表於2013年1月,內容是諷刺人們的健忘症。

"我們是誰"刷屏 網友:不代表厭倦工作 是一種反思

  也就是説在羣眾的創作下,愛麗筆下的人物開始有了自己的小劇場,並且擁有了千奇百怪的身份,這期間就有如今在中國流行的“甲方”版本,至於是誰首創,只能説是“某個網友”靈光一閃。

"我們是誰"刷屏 網友:不代表厭倦工作 是一種反思

  可能原作者愛麗自己都沒想到,自己寥寥數筆創作出來的人物,居然在網絡上引發了一場不大不小的文化現象。

  二、中文版本在2013就已經出現,直到最近,才以“我們是誰”的版本引爆朋友圈

  這組漫畫是何時在國內留下蹤影的呢?具體時間已經不可考了,在2014年百度貼吧的鬥圖中,已經有多格漫畫出現,但並非現在流行的“我們是誰”的版本。

  再往前翻,在2013年1月的一個遊戲網站上,就已經有變種的漫畫內容了:

"我們是誰"刷屏 網友:不代表厭倦工作 是一種反思

  在國外這種表情包類的文化,都稱之為“meme”。而在歐美網絡上有很多提供meme在線創作的網站,暴走漫畫一類的網站也屬於這種,可以自行添加文字生成表情。

  所以這組漫畫在國內的出現,最早應該是暴走漫畫上某位網友上傳的再創作為源頭,配以中文內容,不過一直沒有大規模傳播,直到2017年8月16日,這組表情迅速引爆,各行各業都開發出了自己的內容創作,一時間“我們是誰”成了熱搜詞。

  這組圖片又是怎麼火起來的?

  據最早推送《我們是誰?甲方!》這篇文章的公號socialmarketing編輯所説,他們是8月13日左右,在微信後台看到了讀者發的“我們是甲方”這張圖之後,以不同職業人的口吻進行加工和演繹,在8月15日進行推送。

"我們是誰"刷屏 網友:不代表厭倦工作 是一種反思
"我們是誰"刷屏 網友:不代表厭倦工作 是一種反思
"我們是誰"刷屏 網友:不代表厭倦工作 是一種反思

  socialmarketing公眾號進行的演繹和再創作

  但是在8月16日之前,這個話題都沒有在網絡上引爆,參與討論的還只侷限於公眾號所在的廣告圈。

  8月16日上午9點開始,微博上出現了零星的轉載,在10-11點期間,經過“社會網絡與數據挖掘”等數個大號的轉發下,傳播面開始有了顯著的擴大,原始素材都是來自socialmarketing公眾號。

"我們是誰"刷屏 網友:不代表厭倦工作 是一種反思

  “我們是誰”在8月16日一下衝上了熱搜

  當日下午,這組漫畫開始進入了各個微博大號的視線,“人民網”、“TFBOYS後援會”、“共青團中央”、“瀟湘晨報”紛紛轉載,這些號的博文有數千、上萬次轉發,成功帶動了蹭熱點小號的跟進,最終讓這組漫畫成了全民吐槽的大狂歡。

  這些漫畫、表情,都是互聯網時代特殊文化風潮的代表:來得快、去得快,火得莫名其妙、消失時悄無聲息,只不過這組表情代入感很強,任何職業、人種、階層都能創作出吐槽自身的漫畫來,可能是表情快速傳播的原因之一吧。

  三、漫畫原型作者患有輕度抑鬱症,後來她講述自己患病以來的心路歷程,勸導病友們積極治療

  對了,愛麗是一名患有輕度抑鬱症的姑娘,她的畫作畫風很有自己的特點,各位可以自行體會:

"我們是誰"刷屏 網友:不代表厭倦工作 是一種反思

  愛麗的所有漫畫內容,都來自於她的日常生活,主旨也是反映自己長不大、像個小孩兒一樣的性格。

  所以最初的畫作被命名為“This is Why I ll Never be an Adult”(這就是為什麼我永遠也不是個成年人),主人公都是面目可憎、性情乖張、張牙舞爪的形象出現,活脱脱一個混世小魔王,當時的愛麗也是一個無憂無慮的女孩。

  2013年她把自己的畫稿出版成冊,書名就是她的博客名字《Hyperbole and a Half》(中文名《我幼稚的時候好有範》)。而此時她因為抑鬱症,已經淡出人們視線和網絡快1年多了。

"我們是誰"刷屏 網友:不代表厭倦工作 是一種反思

  這1年多里愛麗在和抑鬱症做着鬥爭,她把這一切心理活動,都在畫作中反映了出來。

"我們是誰"刷屏 網友:不代表厭倦工作 是一種反思

  國內抑鬱症患者翻譯的愛麗相關畫作,反應了抑鬱症換證的痛苦與絕望。

  畫作中頻頻出現消極厭世、對社會、對周圍的人都完全提不起任何興趣,世界灰暗、任何事情都毫無意義等等內容,都是愛麗在與抑鬱症鬥爭中出現過的想象。

  但是愛麗在這本書出版時,更新了自己的博客,內容是講述了自己患抑鬱症以來一年多時間的心路歷程,勸導病友們積極治療,尋回人生的意義。

  當我們都在用愛麗創造出來的人物,抒發我們的愉悦時,可能無論如何想不到,這樣一個歡快的角色,來自曾經對世界沒有興趣、絕望的人筆下。

  本文來源於新聞閣:轉載請保留鏈接,不保留本文鏈接視為侵權,謝謝合作!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3100 字。

轉載請註明: "我們是誰"刷屏 網友:不代表厭倦工作 是一種反思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