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貝爾化學獎​竟變成了“​諾貝爾​理綜獎”,一位“超級奇葩”的簡歷

  一個不務正業的諾貝爾獎,

  和一位科學家絕對奇葩的簡歷。

  北京時間10月4日下午5點45分,

  2017年諾貝爾化學獎頒發給了,

  瑞士生物物理學家雅克·杜波謝、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生物學教授約阿希姆·弗蘭克、

  以及英國科學家理查德·亨德森,

  以表彰冷凍顯微技術領域的貢獻。

​諾貝爾化學獎​竟變成了“​諾貝爾​理綜獎”,一位“超級奇葩”的簡歷

  此次諾貝爾化學獎又頒給生物領域,

  不得不讓人聯想到它的俗名

  “諾貝爾理綜獎”

  。

  自1901年首次頒獎以來,

  諾貝爾化學獎被多次頒發給生物、生物化學、生物物理、物理等領域,

  可謂是諾貝爾獎中“最不務正業”的獎項。

  據統計,2001年至2016年,

  在已頒發的15個諾貝爾化學獎中,

  與生物相關的化學獎達10次之多。

  然而相比於諾貝爾獎的“不務正業”,

  更讓阿光非常感興趣的,

  當屬獲獎人之一的

  雅克·杜波謝,

  因為他獨特的簡歷,

  甚至比諾貝爾化學獎更“不務正業”。

​諾貝爾化學獎​竟變成了“​諾貝爾​理綜獎”,一位“超級奇葩”的簡歷

  簡歷

  雅克·杜波謝教授——生物物理學榮譽教授

  曾任超結構分析實驗室主任,電子顯微鏡中心主任

  1941年,10月被樂觀的父母懷上。

  1946年,不再怕黑了,因為太陽總會回來;是哥白尼解釋了這一點。

  1948-1955年,瓦萊和洛桑的實驗科學生涯,

  第一部分(實驗器材:小刀,針,線,火柴)。

  1955年,瑞士沃洲第一個官方認證的失讀症患者,得到了可以凡事都做不好的許可證……也理解了那些面對困難的人。

  1962年,聯邦成年考試。

  1967年洛桑理工大學物理學家-工程師即將成為生物學家。

  1968年,非常重要。

  1969年,日內瓦分子生物學認證,成為生物物理學家。開始學習DNA電子顯微技術,依然是我的主要課題。

  1973年,跟隨Eduard Kellenberger在日內瓦和巴塞爾做生物物理學論文。他教會了我生物物理學、倫理責任和長存的友誼。

  1970-1976年,十分經典的精神分析。

  1978年,海德堡歐洲分子生物學實驗室(EMBL)小組領頭人;發現如何向電子顯微技術引入水。發現水的玻璃化手段,發展了冷凍電子顯微鏡技術。

  1987年,洛桑大學教授,超結構分析系。

  1998年,生物分部主席,得以和Nicole Galland與 Pierre Hainard共同分擔這一任務,生活在一個很多有趣的事情發生在洛桑生物系的時代。

  2002年,任務結束。澳洲、德國和巴黎的休假。

  2004-2007年,CEMOVIS(玻璃化切片冷凍電子顯微鏡)技術成熟。

  2007年,退休。

  愛好:跨學科,社交,政治(左翼),蒙太奇,自然。

  看到這樣的簡歷,

  阿光也不知道該如何評價了,

  不過人家可是靠着真本事賺錢,

  各位光友可別瞎學哦。

​諾貝爾化學獎​竟變成了“​諾貝爾​理綜獎”,一位“超級奇葩”的簡歷

  不過

  “冷凍顯微技術”

  這個名詞,

  勾起了阿光的好奇心。

  “冷凍顯微技術”阿光之前從未聽過,

  但是這項技術又牛在哪裏呢?

​諾貝爾化學獎​竟變成了“​諾貝爾​理綜獎”,一位“超級奇葩”的簡歷

  原來長久以來,

  人們認為電子顯微鏡,

  只能用於觀察死去的物質,

  因為電子顯微鏡的電子束會殺死活體,

  電子顯微鏡的真空管,

  也會讓活體脱水而死。

​諾貝爾化學獎​竟變成了“​諾貝爾​理綜獎”,一位“超級奇葩”的簡歷

  要想不讓活體脱水死去,

  可以對它們進行“冷凍保鮮”。

  上世紀80年代,

  雅克·杜波謝

  想到了快速冷卻的辦法。

  他將水引入電子顯微鏡中,

  併成功實現了水的快速冷凍玻璃化。

  一般來説,

  液態水在電子顯微鏡的真空管裏蒸發,

  會使得生物大分子瓦解。

  快速冷卻技術可以迅速將水冷卻,

  讓其先以液體狀態將生物樣本包裹,

  之後立刻變成固體,

  從而使得生物分子在真空管中,

  仍能保持其自然形態。

​諾貝爾化學獎​竟變成了“​諾貝爾​理綜獎”,一位“超級奇葩”的簡歷

  除了樣本製備外,

  看得清楚當然也很關鍵。

  為了讓圖像更清晰,

  1975年到1986年之間,

  從事生物學研究的

  約阿希姆·弗蘭克

  ,

  開發出一種圖像處理技術,

  它能夠分析電子顯微鏡生成的模糊2D圖像,

  並將其合併,

  最終生成清晰的3D結構。

  這一突破,

  讓未來冷凍電鏡的廣泛應用成為可能。

​諾貝爾化學獎​竟變成了“​諾貝爾​理綜獎”,一位“超級奇葩”的簡歷

  2017年的諾貝爾化學獎得主Joachim Frank

  1990年的

  理

  查德·亨德森,

  成功地利用一台電子顯微鏡,

  生成了一種蛋白質的3D圖像,

  圖像分辨率達到原子水平。

  這次突破奠定了冷凍電子顯微技術發展的基礎。

  看到這裏,大家應該明白,

  “冷凍顯微技術”

  就是為了能夠

  讓我們看到具有活性的蛋白質分子結構,

  不再像以前一樣只能夠看到失活的蛋白質。

  並且我們不僅能夠看到活的,

  還能看得更加清楚。

​諾貝爾化學獎​竟變成了“​諾貝爾​理綜獎”,一位“超級奇葩”的簡歷

  2017年的諾貝爾化學獎得主Richard Henderson

  阿光相信這項技術的創新,

  對未來醫學技術的發展,

  將會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感謝他們三位為人類做出的卓絕貢獻。

  也希望未來的科學家們,

  能夠在這方面越走越遠。

  最後再給大家上個圖解。


  新華國際頭條消息,見人所未見的世界,一直是科學探索的一個目標。理論創新可以掀起實踐和認知革命,工具改進能否也帶來類似革命?2017年諾貝爾化學獎給出答案。

​諾貝爾化學獎​竟變成了“​諾貝爾​理綜獎”,一位“超級奇葩”的簡歷

  英國科學家理查德·亨德森、美國科學家約阿希姆·弗蘭克、瑞士科學家雅克·杜博歇憑藉在冷凍顯微術領域的貢獻而獲得諾獎。

  消息宣佈後,不少科學界人士善意調侃,三個搞物理工作的“工匠”得了個化學獎。

  10月4日,在瑞典皇家科學院,2017年諾貝爾化學獎獲獎者揭曉。新華社/法新

  科學界利用三人不斷改進的技術,得以高分辨率測定溶液中的生物分子結構,而又不破壞其形態,這一突破對生物化學產生了革命性影響。

  正如化學獎評選委員會成員彼得·布熱津斯基所説,今年的化學獎是跨學科研究的一個典型,技術在科學發現中正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把有趣的事做好會有回報

  “我一直覺得如果你做一些有趣的事情並且把它做好了,那麼在某個階段你就會因為做你喜歡的事情而獲得很好的回報。”英國劍橋大學的分子生物學家亨德森幾年前的預言今天應驗了。

  理查德·亨德森(右)在實驗室工作。新華社/美聯

  亨德森生於1945年,作為電子顯微鏡領域的開創者之一,他也是個生物物理學家,以一個物理學家的特有眼光看待生物化學領域,或許總能獲得別樣的思路。

  “我把從事的研究當成了一項吸引人的愛好,因為從來不會重複,總有新東西。”

  把研究當愛好,就彷彿孩子愛玩並好奇周圍一切一樣,讓亨德森在上世紀90年代才思泉湧,改進了傳統電子顯微鏡,取得了原子級分辨率的圖像。人們因此得以看到極其微觀層面的世界。

​諾貝爾化學獎​竟變成了“​諾貝爾​理綜獎”,一位“超級奇葩”的簡歷

  圖為理查德·亨德森。新華社/美聯

  研究不是亨德森唯一的愛好,他日常喜歡遛狗、劃皮划艇、喝點葡萄酒,與孫子一起踢足球,還一直是個電影迷。

  “我很幸運獲得了這麼好的教育,同時又有時間去從事其他活動。”亨德森説,他和幾個朋友經常花很多時間在一起收集並維修一些老爺車,他們曾開着一輛1948年的老爺車遊遍了蘇格蘭。

  多學一門技術可能出大招

  77歲的德裔美國科學家弗蘭克如今是哥倫比亞大學生命科學系教授。他的主要貢獻是在上世紀70、80年代開發了一種圖像合成算法,能將電子顯微鏡模糊的二維圖像合成清晰的三維圖像。

  弗蘭克物理學背景深厚,説他是物理學家也不為過。

  在紐約公寓內,阿希姆·弗蘭克(右)與妻子擁抱。新華社/美聯

  在德國的大學裏,他研究的是熔點下的金的電子衍射,讀博士時,接觸了X射線晶體學,並師從德國著名的電子顯微學家霍佩博士,並由此接觸到了電子顯微鏡。

  1970年弗蘭克在德國慕尼黑理工大學獲得博士學位後,獲得了資助前往美國最好的幾個實驗室遊學兩年,其中包括美國航天局的噴氣推進實驗室。

  而在噴氣推進實驗室工作期間,他選擇去學習圖像處理技術。當時的他,怎麼也不會想到他的這些功課日後會與化學有關聯。

​諾貝爾化學獎​竟變成了“​諾貝爾​理綜獎”,一位“超級奇葩”的簡歷

  圖為約阿希姆·弗蘭克。新華社/路透

  此後,弗蘭克在英國劍橋大學從事電子光學研究。幾年後又定居美國,從事一些與電子顯微鏡相關的公共衞生研究。

  豐富的“跨界”學術經歷對他的成長很有幫助。

  弗蘭克發展了一系列成像算法並編寫軟件,實現無需結晶的蛋白質三維結構解析技術。

  尤其在核糖體三維重構方面有一系列的重要開創性工作,可惜當年解析核糖體結構而獲諾貝爾獎的科學家不包括他。

  現在他在冷凍顯微術領域獲諾貝爾獎,實至名歸。

  再科學的人生也需要一點哲學

  如果説,亨德森和弗蘭克在基本理論實踐和重構算法方面有貢獻,75歲的瑞士洛桑大學榮譽教授雅克·杜博歇則在樣本製作方面有開創性貢獻。

​諾貝爾化學獎​竟變成了“​諾貝爾​理綜獎”,一位“超級奇葩”的簡歷

  雅克·杜博歇在瑞士洛桑大學。新華社/法新

  上世紀80年代,杜博歇發明了迅速將液體水冷凍成玻璃態以使生物分子保持自然形態的技術。

  通俗地説,生物細胞內的水一旦冷凍就會結冰,而這些冰晶會破壞細胞內各種物質的原有形態。讓這些水變成玻璃態,就能讓細胞內的各種分子保持原樣,供電子顯微鏡觀察。

  杜博歇做出開創新研究之後,隨着冷台技術的開發,低温冷凍電子顯微技術才正式推廣開來。2015年,這一成果已被同行認為是“諾獎級”。

  圖為雅克·杜博歇。新華社/法新

  杜博歇不僅是一位科學家,還堪稱“哲人”。

  退休後,他在博客上經常寫一些富有哲思的短文。他還廣泛關注社會問題,提倡科學家要有社會責任感,成為“公民科學家”。

  他在一篇題為《教科學家成為公民》的文章中寫道:“成為一名好科學家很難,成為一個好公民更難”,“成為一名好的公民生物學家需要一點哲學和歷史,加上一些經濟學和法律知識”。

  以下為網友評論:

  網友“益陽用户90xxxx036”:贊,贊,贊,人類的精英,人正由於你們的思考而前進,科學無止境,宇宙無邊際,思維無角度,全方位,36o度出擊,神人鬼,天地人互通。

  網友“大騙子癔症幻想症不切實際鍵盤俠中邪”:厲害了,

  (2017-10-05)


  2017諾貝爾化學獎:三科學家發明冷凍電子顯微鏡

  2017-10-05

  財新網

  冷凍電子顯微鏡將生物分子迅速冷凍,使其自然形狀得以保留,簡化並改進了生物分子的成像,這種方法使生物化學進入了一個新的時代,對理解生命的化學原理及研發藥物都至關重要。

  記者 周辰

  繼前日和昨日分別各有三名美國科學家獲得生理和醫學獎、物理學獎後,2017年諾貝爾科學獎得主名單上終於出現了非美國學者。北京時間10月4日下午5點45分許,諾貝爾獎評委會主席格榮·漢森(Goran Hansson)宣佈,因發明用於生物分子的高分辨率結構測定的冷凍電子顯微鏡(cryo-electron microscopy),瑞士洛桑大學的雅克·杜伯謝(Jacques Dubochet)、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的約阿希姆·弗蘭克(Joachim Frank)和英國劍橋大學的理查·亨德森(Richard Henderson)獲得2017年度諾貝爾化學獎。

  圖片來自視覺中國

  三位獲獎科學家都已七十多歲,是冷凍電鏡領域的“元老派”。雅克·杜伯謝1942年出生於瑞士艾格勒,現為瑞士洛桑大學名譽生物物理學教授;約阿希姆·弗蘭克1940年出生於德國錫根,現為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生物化學、分子生物物理學及生物科學教授;理查·亨德森1945年出生於蘇格蘭愛丁堡,現為英國MRC分子生物學實驗室項目主任。

  諾貝爾獎評委會介紹,冷凍電子顯微鏡將生物分子迅速冷凍(玻璃化冷凍),使其自然形狀得以保留,簡化並改進了生物分子的成像,這種方法使生物化學進入了一個新的時代,對理解生命的化學原理及研發藥物都至關重要。

  電子顯微鏡長期以來被認為只適用於無生命物質的成像,因為強大的電子束會破壞生物體中的生命物質。但是在1990年,理查德·亨德森成功地使用電子顯微鏡拍攝到原子級分辨率的蛋白質三維圖像。約阿希姆·弗蘭克則1975-1986年間,開發了一種圖像處理方法,對電子顯微鏡的模糊二維圖像進行了分析和融合,轉化成清晰的三維結構圖像。

  雅克·杜伯謝則將水應用於電子顯微鏡。液態水在電子顯微鏡的真空管中蒸發,會破壞生物分子。在1980年代初,雅克·杜伯謝成功將水玻璃態化,他將水快速冷卻,使生物分子即使在真空中保持其自然形狀。

  2013年,研究者們終於獲得了理想的原子級別成像,用以製作生物分子的三維結構圖像。過去幾年中,科學文獻充滿了導致抗生素耐藥性的蛋白質、寨卡(Zika)病毒表面等各種圖像,生物化學正在面臨爆炸性的發展。

  中國晶體學會秘書長、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生化及分子生物學系教授蘇曉東向財新記者介紹,冷凍電鏡是重要的結構生物學研究方法,它與另外兩種技術——X射線晶體學(X-ray crystallography)和核磁共振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NMR),一起構成了高分辨率結構生物學研究的基礎,在獲得生物大分子的結構並揭示其功能方面極為重要。

  “目前,91%的生物大分子結構都由X射線晶體學方法獲得,冷凍電鏡在今年首次超過了核磁共振,解出的生物結構數目佔比5%,超過了核磁共振的4%,説明冷凍電鏡技術是發展最快的技術。”蘇曉東説,目前冷凍電鏡的發展程指數級增長,此前X射線與核磁共振技術都將大量科學家送上諾貝爾獎的寶座,未來冷凍電鏡技術潛力巨大。

  中國在冷凍電鏡的應用領域也有很大突破,代表性工作包括清華大學的施一公研究組和劍橋大學MRC 實驗室Sjors H. W. Scheres研究組合作在2015年獲得的γ分泌酶複合物結構;2015 年,北京大學毛有東研究組、歐陽頎研究組與哈佛醫學院吳皓研究組合作得到炎症複合體的高分辨率三維結構。

  蘇曉東也表示,中國雖然在冷凍電鏡的應用方面與國外沒有差距,“但在方法學和儀器設備創新上,中國仍與美國、德國、日本等有很大差距,都是花錢買別人最好的儀器設備,我們造不了。諾貝爾獎更看重創新,而不是跟風出成果的速度。”

  本文來自騰訊新聞客户端自媒體,不代表騰訊新聞的觀點和立場

  以下為網友評論:

  網友“哦了咯牙垃圾”:諾貝爾獎是世界級獎項,特別是科研類,是給世界做出過巨大貢獻的成果,所以你們無需爭論他們的國籍,我想即便是華裔科學家,當祖國需要,他們也會義不容辭。

  (2017-10-05)


  瑞典皇家科學院4日宣佈,將2017年諾貝爾化學獎授予瑞士科學家雅克·杜博歇、美國科學家約阿希姆·弗蘭克以及英國科學家理查德·亨德森,以表彰他們在冷凍顯微術領域的貢獻。

  冷凍顯微術又稱為冷凍電鏡技術。三位科學家使這一技術能夠以高分辨率測定溶液中的生物分子結構,這一突破對生物化學產生了革命性影響。

  諾貝爾化學獎趣談:

  最“不務正業”的諾獎獎項?

  每年十月的第一週,斯德哥爾摩瑞典科學院都會迎來全世界的矚目,代表化學研究最高成就的諾貝爾化學獎在這裏揭曉。

  諾貝爾化學獎是以瑞典著名化學家、硝化甘油炸藥發明人阿爾弗雷德•貝恩哈德•諾貝爾的部分遺產作為基金創立的5個獎項之一,從1901年至2016年,共頒發了108次,擁有175位獲獎者。在這星光熠熠的長河中,有多少不為人知的趣事呢?

  獲獎領域變化萬千的“諾貝爾理綜獎”

  説起諾貝爾化學獎,不得不提到它的俗名“諾貝爾理綜獎”。自1901年首次頒獎以來,諾貝爾化學獎被多次頒發給生物、生物化學、生物物理、物理等領域,可謂是“不務正業”。據統計,2001年至2016年,在已頒發的15個諾貝爾化學獎中,與生物相關的化學獎達10次之多。

  2015年的諾貝爾化學獎,就頒給了托馬斯•林達爾、保羅•莫德里奇和阿齊茲•桑賈爾,表彰他們在DNA修復的細胞機制方面的研究。

  1945年,諾貝爾化學獎甚至被頒給了一個似乎屬於農業領域的研究,表彰“對農業和營養化學的研究發明,特別是提出了飼料儲藏方法”,不得不説“貴圈真亂”。

  當然,這並不是諾貝爾化學獎為了頒獎而“湊數”的“抖機靈”。事實上,諾貝爾獎的頒發一直以來都遵循“寧缺毋濫”的評獎理念,那諾貝爾化學獎為何頻頻“張冠李戴”?

  有分析稱,研究生命問題時,研究對象是蛋白質等生物大分子,但在探究其內部細節的功能意義與變化調控時,實際上遵循的是化學規律,理應屬於化學範疇。

  饒舌又“高冷”?諾獎研究就在身邊

  儘管諾貝爾化學獎的獲獎研究饒舌又“高冷”,但該獎自設立以來,就在普惠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

  從塑料袋到臉盆,從橡膠鞋墊到汽車輪胎,從尼龍襪到仿珍珠紐扣,高分子材料產品早已扮演起人們衣、食、住、行中的重要角色。

  1953年,德國科學家施陶丁格因對高分子化學的研究,獲諾貝爾化學獎;1963年意大利科學家納塔、德國科學家齊格勒對合成高分子塑料的研究,也同樣讓他們共同獲獎。而正因為他們的研究,使各類高分子材料的推廣普及擁有了堅實的理論基礎。

  維生素作為維持生命機能健康的重要組成元素,在鮮花百草欣欣向榮和飛禽走獸繁衍進化裏深藏功與名。它們在藥房整齊地被碼成瓶瓶罐罐,等待需要補充它們的人。

  1937年是維生素研究碩果累累的一年,英國科學家霍沃斯因研究碳水化合物和“預防感冒促進皮膚緊緻兼有美白功效的”維生素C而獲得諾貝爾獎;瑞士科學家卡雷因,也因研究類胡蘿蔔素、黃素及改善視力的維生素A和推動細胞代謝的維生素B而獲獎。

  雨衣為什麼能防水?有些眼鏡為什麼能防霧?洗滌劑為什麼會有去污作用?表面化學運用在現實生活生產中早已觸手可及。1932年,因開創並研究表面化學而獲的諾貝爾化學獎的蘭茂爾奠定了這一領域的理論基礎。獲獎後,蘭茂爾甚至在其發現的基礎上,延伸出了人工降雨的現實應用。

  他們與諾貝爾化學獎有着“奇妙的緣分”

​諾貝爾化學獎​竟變成了“​諾貝爾​理綜獎”,一位“超級奇葩”的簡歷

  曾兩次獲得諾貝爾化學獎的居里夫人

  若要為人類化學發展編撰一部紀傳體的史書,居里夫人絕對是不可或缺的一卷。1911年,她因發現元素釙和鐳獲得諾貝爾化學獎,而8年前,居里夫婦和貝克勒爾由於對放射性的研究共同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就此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兩獲諾貝爾獎的科學家。

  正是源於她的研究,醫學界開創性將放射性同位素用於治療癌症。不幸的是,由於長期接觸放射性物質,居里夫人於1934年7月3日因惡性白血病逝世,但她的化學科研天賦並未就此止步,女兒伊倫•約里奧•居里繼承了她的衣缽,於1935年獲得諾貝爾化學獎,並和丈夫於1948年領導建立了法國第一個核反應堆。

  不同科研歷程的魅力,賦予一些諾貝爾化學獎得主以傳奇色彩。歐內斯特•盧瑟福作為一名國際著名物理學家,曾認為“物理學是科學,其他所謂的科學不過是集郵”。但生活總是充滿驚喜和意外,1908年,盧瑟福因“對元素蜕變以及放射化學的研究”獲得了諾貝爾化學獎,成為他“一生中絕妙的一次玩笑”。

  盧瑟福在科學領域有着傑出貢獻,發現並命名了質子,還實現了人工核反應。他也因此被冠以眾多頭銜——世界知名的原子核物理學之父、繼法拉第之後最偉大的實驗物理學家、科普利獎章獲得者等,他的頭像甚至還被印在了新西蘭貨幣的最大面值100元上。

  盧瑟福最被人津津樂道的,還是他在“傳道授業”方面令人驚歎的成就。在他的學生中,總共有丹麥的玻爾、德國的哈恩、前蘇聯的卡皮察等10位諾貝爾獎得主,而他的實驗室也因此被人稱為“諾貝爾獎的搖籃”。

  邯鄲盛福東南汽車

  (2017-10-05)


  科學不僅有板着臉的嚴肅模樣,也有幽默風趣的一面。

  在2017年諾貝爾獎開獎兩週前,“乍看發笑,過後深思”的第27屆“搞笑諾貝爾獎”(Ig Nobel)也正式揭曉,讓世界各地有趣的研究再次相聚美國哈佛大學。

  今年,這個堪稱科學界的“綜藝大秀”會給我們帶來哪些驚喜?讓我們捧起爆米花,一起嚴肅開獎。

  2017年搞笑諾貝爾獎

  搞笑諾貝爾獎的獲獎者自費參加儀式,但他們確實獲得獎品。獎品包括一份證明該獎(由諾貝爾獎獲得者簽名)的紙張,以及10 萬億津巴布韋美元(大約百萬億才值一美元)。獎盃是一個頭頂頂着問號,戴着太陽眼鏡人頭像。

​諾貝爾化學獎​竟變成了“​諾貝爾​理綜獎”,一位“超級奇葩”的簡歷

  搞笑諾貝爾獎:科學可以更有趣

  搞笑諾貝爾獎是由英文IgNobel Prize翻譯而來,乍聽這一英文像“無節操”(ignoble)諧音。這個獎項主辦方為科學幽默雜誌,專門給一些另類的、細碎的科研成果頒獎,頒獎者和一些評委則是真正的諾獎得主。

  搞笑諾貝爾獎自1991年開辦至今,已有25年曆史。據悉,其所頒發的獎項包括:和平、物理學、經濟學、解剖學、生物學、流體力學、營養學、醫學、認知學、產科十大獎項。

  儘管搞笑諾貝爾獎充滿“無厘頭”,但卻是實實在在的科學。讓科學卸下冷峻外表,與輕鬆、幽默融合,使科學的温暖吸引更多普通人的關注,激發人們對科學的興趣。這個獎項雖名為“搞笑”,但被稱為“諾貝爾”也是實至名歸的——部分“搞笑諾貝爾獎”得主是真正的諾貝爾獎獲得者。

​諾貝爾化學獎​竟變成了“​諾貝爾​理綜獎”,一位“超級奇葩”的簡歷

  2016年

  物理學獎:為什麼白馬不怕虻,蜻蜓為什麼喜歡黑色墓碑

  生物學獎:一個想成為山羊的奇男子,研究人類如何自制假肢以便混在山羊中過日子。

  2015年

  物理學:幾乎所有哺乳動物的尿尿時間一樣

  醫學獎:接吻可以減輕皮膚過敏反應

  2014年

  物理獎:研究課題為:“當人踩到地上的香蕉皮的時候,鞋底和香蕉皮之間的摩擦力”

  生物學:狗在排便時使自己與地球的磁場相近

  醫學獎:用醃豬肉來治療小孩子流鼻血

  搞笑諾貝爾物理學獎授予 AntoineFardin

  獲獎研究:用流體力學來研究你家貓主子究竟是固態的還是液態的。

  獲獎的小哥哥表示這項研究來源於網上一個簡單的問題:如果説液體的特性是可以填滿各種形狀的容器,那貓算不算液體呢?畢竟它們都是這個德性。

​諾貝爾化學獎​竟變成了“​諾貝爾​理綜獎”,一位“超級奇葩”的簡歷

  好奇心驅使下,他嚴肅地研究了這個課題,計算了貓的流體力學參數,並在2014年發表論文,表明貓是同時具有固體和液體特性的神秘生物。

  以下是2017年搞笑諾貝爾獎的全部獎項:

  物理學獎—一隻貓能否同時處於固體和液體狀態?

  和平獎—定期演奏迪吉里杜管可以幫助治療睡眠呼吸暫停及打鼾。

  經濟學獎—觸摸活鱷魚如何影響一個人的賭博意願?

  解剖學獎—為什麼老人的耳朵大?

  生物學獎—在一種洞穴昆蟲身上發現雌性長着雄性生殖器官,而雄性長着雌性生殖器官的現象。

  流體力學獎—人手裏拿着咖啡倒着走時,咖啡具有什麼樣的流體力學特性?

  營養學獎—吸血蝙蝠食譜中的人血研究。

  醫學獎—通過腦部掃描技術評估人對某種芝士的厭惡程度。

  認知學獎—許多同卵雙胞胎其實分不清自己和自己的雙胞胎兄弟或姐妹。

  產科學獎—發育中的人類胎兒對母親陰道里播放的音樂更加敏感。

  (2017-10-05)


  化學獎:碳納米管、太陽能電池、基因編輯技術被“看好”

  2017-10-01

  科技日報

  北京時間10月2日起,諾貝爾獎委員會將陸續宣佈獲得2017年各分類獎項的得主。獲獎預測是多年來的“傳統”節目,各類分析平台、權威機構及個人博客都在為自己“選中”的名單列舉獲獎理由。

  “引文桂冠獎”、化學權威雜誌《化學世界》、著名預測博客等,在25日前後分別對今年的化學獎進行了預測,與碳納米管、太陽能電池材料和基因編輯技術CRISPR相關的重大成果及其發現者,被認為有望獲得第109屆諾貝爾化學獎900萬瑞典克朗的鉅額獎勵。北京時間26日,《科學美國人》雜誌對此進行了報道。

  “諾獎風向標”指向誰

  科睿唯安(Clarivate Analytics)是各預測機構中的佼佼者。其基於此前湯森路透旗下的知識產權與科技業務板塊和出版物索引平台Web of Science,發佈了2017年的各獎項“引文桂冠獎”。

  自2002年以來,45位獲得“引文桂冠獎”的科學家榮膺諾貝爾獎,因此該獎被認為是“諾獎風向標”。其最近一次成功預測是2016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之一——弗雷澤·斯托達特。因此,《化學世界》雜誌也將今年的獎項得主納入預測之列。

​諾貝爾化學獎​竟變成了“​諾貝爾​理綜獎”,一位“超級奇葩”的簡歷

  今年,科睿唯安化學領域獲得“引文桂冠獎”的有三項:

  第一項授予俄羅斯科學家格奧爾蓋 ·舒裏平(Georgiy Shul'pin)、美國化學家約翰·伯考(John Bercaw)和羅伯特·伯格曼(Robert Bergman),他們的獲獎理由是對C-H官能團化的發現有重要貢獻;

  第二項授予美國斯坦福大學化學工程師吉恩斯·諾斯科夫(Jens Norskov),其因在非均勻催化方面的基礎研究,帶來了合成氨和燃料電池重大進展而上榜;

  第三項授予日本的宮坂力(Tsutomu Miyasaka)、韓國的樸南圭(Nam-Gyu Park)以及英國的亨利·J.斯內斯(Henry J.Snaith),他們因為發現並應用鈣鈦礦材料實現有效能量轉換而獲獎。

  權威雜誌和博客看好誰

  《化學世界》雜誌還認為,美國化學物理學家費頓·艾文瑞斯(Phaedon Avouris)、保爾·麥克尤恩(Paul McEuen)和荷蘭物理學家考恩內利斯·代克爾(Cornelis Dekker)因對碳基電子產品做出重大貢獻,雖然獲得了“引文桂冠獎”的物理學獎,但因研究涉及碳納米管、石墨烯和納米帶等在電子學領域的應用,因此,也有可能受到諾貝爾化學獎的青睞。

​諾貝爾化學獎​竟變成了“​諾貝爾​理綜獎”,一位“超級奇葩”的簡歷

  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研究人員、著名博客作者塞繆爾·勞德認為,諾貝爾化學獎還有可能頒發給圍繞新一代基因編輯技術CRISPR開展原創工作的珍妮弗·杜德娜(Jennifer Doudna)、伊曼紐爾·夏波尼(Emmanuelle Charpentier)以及華人科學家張峯(Feng Zhang)。這一提議也獲得了遺傳生物學家克里斯安託·蓋迪爾瑞茲,以及分子生物學家艾利克斯·沃爾格的贊同,他們在推特上認為這三個人將拔得頭籌。

  此外,還有的著名博客將鋰離子電池發明家斯坦利·惠廷翰(Stanley Whittingham)和約翰·古德伊納夫(John Goodenough),以及生物無機化學先驅哈里·格雷(Harry Gray)和史蒂芬·利帕爾(Stephen Lippard)列為本屆化學獎的競爭對手。

  具體花落誰家,我們還要拭目以待。

  本文來自騰訊新聞客户端自媒體,不代表騰訊新聞的觀點和立場

  以下為網友評論:

  網友“蛇王之王”:諾貝爾知道自已設立的獎成為政治工具他估計要從棺材裏出來了

  網友“MARS”:化學獎:尼瑪生物物理的不要來搶我的獎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0619 字。

轉載請註明: ​諾貝爾化學獎​竟變成了“​諾貝爾​理綜獎”,一位“超級奇葩”的簡歷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