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話題和美國接軌的專培製為何被羣嘲:醫生專培制度需要在試點中不斷完善

導語

6月12日,醖釀多時的專科醫師規範化培訓有了新進展,中國醫師協會公佈了3個試點專科(神經外科、呼吸與危重病醫學和心血管病學)的培訓基地。不過,這一通知卻招致醫生羣體的如潮惡評,“勸人學醫,天打雷劈”“不孝有三,學醫為大”“美國的培訓標準、非洲的待遇標準”等等不一而足,而其中一條直接怒懟衞生部門的留言獲得了兩萬多人的點贊。專培制度究竟是什麼,為什麼難以説服醫生羣體,又會帶來怎樣的影響?…[詳細]

要點速讀

1

“5+3+X”的培訓制度是蘇聯模式向美國模式的轉型,主要目的在於提升中國醫生的同質化水平。

2

雖然制度上學習美國,但配套措施並未跟上,時間成本大、待遇低,加重了醫學生羣體的焦慮感。廉價勞動力的身份,缺乏實質的培訓內容,更讓人看不到希望。

3

部門之間應該相互協調,在試點中不斷完善醫生專培制度。

“5+3+X”的培訓模式是跟美國接軌,目的在於實現醫生的規範化和同質化

所謂專培,完整的説法是專科醫師規範化培訓,指的是醫學院畢業的學生(本科一般是5年),在完成3年的住院醫師培訓之後,還需要繼續2―4年的專科培訓,培訓通過才能成為正式的執業醫生,所以這樣的培訓模式也被概括成“5+3+X”。

雖然尚在試點階段,官方的聲明也表示並非強制,但是專培制度背後附帶的各種隱性福利(比如優先評選職稱),還是讓大多數醫學生拼了命也要往這座獨木橋上擠。

“5+3+X”的培訓模式在中國並非一開始就有。最初中國的醫學教育培訓學習的是蘇聯模式,醫學生畢業後直接進入到各大醫院跟着自己的專科“師父”邊學習邊實操。後來這樣的模式出現弊端(由於從一開始就專注於某一科,當遇到情況複雜的病人就難以及時判斷和處理),轉而學習美國,醫學畢業生先要住院培訓,到各個科室輪轉,熟悉情況――以外科為例,3年的住院培訓通常會在普外科、胸外科和骨科等科室輪轉。專培就是在此基礎之上的升級版,醫學生對自己的專業進行更深入的學習,累積臨牀經驗。比較來看,住院醫師培訓對應的是美國的Residency(住院醫生實習期),而專科醫師培訓對應的則是Fellowship(專科住院醫生)。因而,也有人總結,整個規培就是給醫生再來一次“高考”。

今日話題和美國接軌的專培製為何被羣嘲:醫生專培制度需要在試點中不斷完善

中國的醫生專培制度主要效仿的是美國

這樣做的好處顯而易見。一方面可以提升醫生羣體的水平,推動醫學精英教育。另一方面更為重要,可以實現醫生的同質化,這樣將來在小醫院也能享受到相當水平的醫護服務。

但是配套措施卻脱了軌:增加的時間成本和較低的待遇讓有志從醫的學生感到焦慮

制度是好制度,美國的經驗也表明確實行之有效,但是照搬到中國來後,卻給人東施效顰的感覺,最直接的落差體現在兩個方面:

其一,增加的時間成本讓人感到絕望,一眼忘不到頭

專培試點的消息甫一出來,很多人就產生了“三年之後又是三年”的絕望感,有人簡單算過一筆賬,如果以18歲上大學來算,按照“5+3+X”的模式,至少接近30歲時才能開始自己的從醫之路,這還不算那些上學比較晚,以及為了提高競爭力,拼命攻讀碩博學位的人。網絡上流傳的一個段子很能體現這樣的絕望感:

王小二,生而聰穎……18入學醫科,23取學士歸,26謀碩士,29謀博士,而立之年學業終畢,規培專培7載,37方得行醫之職,發如雪白,薪比尿淡,租居斗室,四壁蕭然,父母不得養,無資謀妻兒……

當然,對於有志學醫的人來説,長時間的培訓和磨練不算什麼,畢竟這是一開始選擇從醫這條路就必須面臨的考驗,況且,如果比較來看的話,美國培訓的時間長度和辛苦程度只增不減。這就要説到第二個問題。

其二,與工作辛苦程度極不匹配的待遇讓人自慚形穢

專培期間並非完全沒有收入,根據國家規定,每個參加培訓的人每年會有3萬元的中央財政補貼。看上去還不錯,但要注意,這3萬塊錢並非全部都能到醫學生手上,其中1萬要交給接受培訓的機構,所以,算下來每人每個月也就只能拿到一千六。按理説,地方財政也會提供相應的支持,但是對很多人説,地方支持只是畫出來的大餅,看得到吃不到。這到手的一千六,根本養不活自己,最後還得回家啃老。在被問到專培待遇問題時,中日友好醫院院長、中國工程院院士王辰也直言不諱:“即使中央財政足額下發到學院手中,再加上地方財政補助,比起國際的通行標準依然是不夠的。”

沒有比較,就沒有“傷害”,國際通行的標準是什麼呢?以美國為例,據一位在美學習的中國醫生描述,美國住院醫師培訓期間的税前平均收入大約有5萬美元(約合32.9萬元人民幣)。即便這樣,他們還在抱怨收入太少,“時薪和收銀員差不多”。

總之制度是接軌了,但工資還脱軌十萬八千里。培訓比照的是美國的標準,待遇卻是按照非洲來的。

今日話題和美國接軌的專培製為何被羣嘲:醫生專培制度需要在試點中不斷完善

“急診夜鷹”對專培的評價代表了很多醫生的態度

更重要的是,在培訓過程中,醫學生恐怕充當的是“廉價勞動力”,沒有真正實現培訓的目的

要是真能在培訓期間夯實基礎,真正學習到有用的知識,時間久點、待遇差點也不是什麼大問題,咬咬牙也能堅持下去。但實際情況是很多醫學生充當的是廉價勞動力,到底能學到多少貨真價實的知識,值得懷疑。專培制度尚在試點,具體如何實施有待觀察,但是我們可以從已經實施一段時間的住院培訓制度窺得一二。

有外科醫生以自己的親身經驗為例,反映住院培訓制度中最大的障礙就在於沒有規範的外科手術培訓計劃,培訓期間基本上是二助甚至三助。有人可能會説,能當二助已經很不錯了,可以多看多學習。但是要知道,在一台手術中,真正起作用的是主刀和一助,“二助三助都是在打醬油。只有拉鈎的份,看的多,動手少,給你關個腹就像賞賜你一樣”。對於必須親自實操才能積累技能的外科手術,光用眼睛看是學不會的。

但是美國卻不是這樣,他們特別強調培訓醫生的實操能力,同樣以外科系統為例,培訓醫生必須以主刀或者一助的身份完成規定的手術量。比如這個月要在普外科做主刀做5例胃大切手術,5例甲狀腺部分切除術,以一助做10例胃癌根治術。只有這樣子,“美國醫生 3 年培訓下來,才敢拍着胸脯説,老子能把這手術幹下來!”。

除此之外,在日常的查房、學術研討和病例整理等細節中,美國的培訓醫院醫生也會對參加培訓的有着嚴格的要求。

住院培訓制度是整個“5+3+X”培訓計劃中先行的中間環節,培訓過程還存在這麼多槽點,讓人不得不對專培制度接下來實施的效果產生擔憂。

今日話題和美國接軌的專培製為何被羣嘲:醫生專培制度需要在試點中不斷完善

規培過程辛苦不説,還可能學不到實質內容

對比中美醫生培訓的內容不難發現,中國的培訓制度並沒有讓學生學到精髓,配套措施跟不上,是一種“既要馬兒跑,又要馬兒不吃草”的不科學的培訓方法。

當然反對專培的聲音中也不乏一些醫療技術水平不高,只想佔便宜,不想付出努力的傲嬌的醫學生,這些人就應該通過各種培訓實行退出機制。不過,從很多評論來看,培訓制度的華而不實很有可能傷害真正有志於從醫的學生的積極性,而這樣的積極性的打擊而最終也可能會影響到整個社會醫護資源的供給。

專培制度要想真正發揮作用需要在試點中不斷完善

這次專培試點的通知公佈之後,衞計委首當其衝遭到了抨擊,作為主管醫療衞生的政府部門,回應批評和質疑是衞計委的分內之事。不過平心而論,要衞計委一家獨立應對這個問題有點力不從心,因為整個規培制度牽涉到的部門太多太多:規培醫生待遇低,這是財政部的事情,發多發少他們來定;涉及到社會保障體系,需要人社部進行協調;藥價和器械價格則是發改委價格司的事;高校醫學生的教育則是教育部主管。所以,要真正實現規培制度的完善,需要有一個能夠協調各大部委的權威機構。完善也不是説説空話而已,畢竟馬上就到了高考填報志願的時候了。

結語

打造規範化、制度化的醫學精英教育沒有錯,但也要考慮配套措施是否跟得上,別理念先行,措施落後一大截。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3074 字。

轉載請註明: 今日話題和美國接軌的專培製為何被羣嘲:醫生專培制度需要在試點中不斷完善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