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期心理:若孩子喜歡做三件事,説明自卑,父母越早干預越有利

任何一個人都會有自卑感的時候,當感知自身離假象有很大偏差時,自卑感便自然而然產生了。在某個特定環境下,不經意產生一種自卑,且這種自卑感很短暫,都是很正常的現象。

如果自卑感一旦成為長期存在的“自卑情結”,就必將嚴重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甚至改變人生。

青春期心理:若孩子喜歡做三件事,説明自卑,父母越早干預越有利

原本整天嘰嘰喳喳沒心沒肺活蹦亂叫跳的孩子,在進入青春期,突然變得沉默寡言心事重重,只愛關起門來獨自呆在房間裏。父母有沒有覺察到孩子的變化呢?孩子為什麼會有這麼大的變化呢?孩子獨自關在房間裏做什麼呢?如果青春期孩子有以下三種行為,説明自卑已在孩子心裏滋生。

一、不願意社交

幾歲大的孩子很有禮貌,老遠見到熟悉的人就會打招呼,可孩子隨着年紀增加,雖然不再熱情有加但遇到熟人還是會禮貌性打招呼。可孩子進入青春期,明明與熟人面對面遇見了卻裝着沒看見或故意繞開走。這還算是正常的,畢竟孩子長大了有了自我意識。

可有些青春期孩子除了在學校上課就是進了家不出門,家有客人也不打聲招呼就躲進房間。人是羣體動物,跟人打交道是天性也是情感交流的需求。見過孤獨的人,甚至連一個朋友都沒有,但他們內心是空虛、孤獨的。因為沒有社會關係的滋養,人性使然,必然就會讓自我體驗到孤獨和空虛,甚至是抑鬱和焦慮。

青春期孩子為什麼不願意社交呢?因為與人相處,他的自我會被擠壓,會感到不舒服。因為自卑感的原因,讓TA他覺得對方的自我是強大的,而自己的自我是弱小的,從而感覺恐懼,甚至有羞恥感。

青春期心理:若孩子喜歡做三件事,説明自卑,父母越早干預越有利

二、喜歡玩手機等電子產品

現實生活中,與一個不確定的人打交道很難有主動權,難以把控局面。不少青春期孩子寧願生活在虛擬空間裏,因為隔着屏幕可以讓自感不滿意的地方隱藏起來,自已可以掌控局面。手機等電子產品帶來的是一種控制和確定性,因為想怎麼樣操作就怎麼樣操作,不用考慮別人的想法和感受,這樣就避免了與人打交道所帶來的恐懼感和羞恥感。

但是,與手機等電子產品打交道是根本沒法與人打交道相比的,與人打交道帶來的心靈滋養的是每個人必需,因為進化心理學告訴我們,人和人的關係才是我們存在的保障,是我們的基因賴以延續的前提。

三、不喜歡改變

只傾向於做熟悉、固定的事情,不喜歡改變。比如突然做了一道新口味的美食,這類青春期孩子不願意去嘗試就直接拒絕了,他們只吃熟悉味道的飯菜,只去熟悉的地方,不去嘗試新的事物。之所以不敢重新選擇,是因為他的自我太弱小了,以至於承受不了重新選擇後所帶來的結果。

在日常生活和學習中,也是古板、僵硬、認死理,不喜歡麻煩別人。他們為自己打造了一個厚厚的防禦層,把一切不確定性的東西全都屏蔽在外面。因為在他們的潛意識裏,認為自己是弱小的,必須通過這樣的方式來自我保護,所以用一成不變的方式隔絕不確定性。很多心理學家認為,但凡心理健康的人都是思維活躍,願意嘗試新鮮事物的。

青春期心理:若孩子喜歡做三件事,説明自卑,父母越早干預越有利

青春期正是自我形成的關鍵時期,父母如果發現孩子有以上行為表現,應該儘量説服孩子放下手機等電子產品,多參加户外活動或體育鍛煉,讓孩子將過剩的能量和精力發泄出來,否則積蓄在內心太久,自卑一旦成了習慣,將會嚴重影響以後的人生。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244 字。

轉載請註明: 青春期心理:若孩子喜歡做三件事,説明自卑,父母越早干預越有利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