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寧“鳥籠村”出了非遺大師 製作的鳥籠最高賣15萬元
記者 期俊軍 通訊員 普婭婷 文 記者 劉筱慶 攝
雲南網訊 今年文博會上,晉寧展區的兩個“非遺鳥籠”賣出了10萬元高價,它們都出自非遺大師楊春之手,他製作的雕花鳥籠中,最貴的可以賣到15萬元。小小鳥籠為何能賣如此高價?日前,記者來到晉寧有名的“鳥籠村”(晉城鎮回龍村),瞭解楊春製作鳥籠背後的故事。
掃描
一村70多户做鳥籠每年賺七八百萬元
晉寧區晉城鎮回龍村是遠近聞名的“鳥籠村”,製作鳥籠工藝已有百年曆史。如今回龍村專業製作鳥籠的農户就有70多户,目前昆明花鳥市場上90%以上的鳥籠均產自回龍。
回龍鳥籠源於當地的“小鐵匠”周敬。周敬的祖父周桂芬曾師從昆明拓東街鳥籠製作大師尚李清,由於勤快深得大師喜歡,因此尚李清把畢生的鳥籠製作技術傳授於他。
周桂芬後又拜師學習雕刻技法,把鳥籠的製作和雕刻藝術進行結合,配上牙雕、木雕、骨雕,利用竹子的自然形態使鳥籠雕刻非常生動,為當地文人雅士所追捧。
而周敬也跟隨周桂芬習得了一手好手藝,上世紀80年代改革開放後,原來做鐵匠的周敬回到了村裏,又重新拾起了鳥籠製作的手藝,同時他也將這門手藝傳給了村子裏更多的人。
隨着“鳥籠村”的名氣越來越大,如今,回龍村製作的鳥籠幾乎供不應求,做一個賣一個,村民家裏基本沒有存貨,全村僅憑製作鳥籠,一年收入就達到七八百萬元。
揭秘
一個鳥籠15萬元憑啥賣這麼貴?
“鳥籠村”出產的鳥籠不僅在昆明景星花鳥市場銷售,現在還銷往蒙自、箇舊、普洱、大理和廣東、福建及東南亞等地。便宜的200~400元一個,好的可賣到七八萬元,甚至更高。
50歲的楊春是村裏元老級的“鳥籠”製作手藝人,2007年還被昆明市命名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如今全村乃至全省,能達到他這樣雕工水準的人極少。
普通農户家裏做的是“素籠”,市場價僅幾百元,而楊春則專注做“精雕籠”,根據雕工和用料不同,價格從幾萬元到十幾萬元不等。
在楊春家三樓的陽台上,有兩間小屋,其中一間擺滿了他的得意作品:方籠、圓籠、螞蚱籠、精雕籠……其中,最得意的一款作品,匯聚了骨雕、木雕、竹雕、銀雕等各種工藝,價值15萬元。
鳥籠何以能賣如此高價?楊春告訴記者,做一個鳥籠,短則3個月,長則大半年。以價值15萬元的精雕籠為例,光是骨雕、銀雕、玉石等材料費就達7萬元,但最貴的還是手工成本。通常一個鳥籠的價值,主要取決於雕工的好壞。
“像這樣的鳥籠,我一年只做得了一個!”楊春指着自己最得意的作品説,經常有人上門想買他的作品,他都不捨得賣。今年文博會上售出了兩款鳥籠都是竹雕鳥籠,這兩款鳥籠,他總共做了半年多,如果不是遇到賞識作品的行家,他都不願賣。
堅守
必須保證都是精品不能砸老祖宗牌子
楊春的手藝傳自他的父親,從小便耳濡目染,15歲開始跟着父親學做鳥籠,“上好的籠子材料都是出自回龍,從挑選竹子開始,就容不得一點馬虎”。
楊春至今還遵循最傳統的製作工藝,先是破竹,將整根竹子從中間切割成長1米左右的竹片,然後將竹片裹在稻草燃後的餘火里加熱,再根據鳥籠的形狀,將竹片彎曲到所需程度,以便製作底座。
制底座的竹片彎折好以後,在上面鑽孔。孔鑽好後,就開始安插鳥籠的“柵欄”。這就涉及“拖絲”,將直徑差不多的竹片裝入帶有利刃的金屬孔洞裏拖拉一番,之後,適合底座的圓形竹棍就制好了。
眾多工序中,最難的還是雕刻,在楊春的工作室內,擺放着二三十種工具,僅自制的雕刻刀就有好幾種。楊春向記者示範竹雕,一塊竹料上,先用鉛筆畫上圖案,再用雕刻刀一點點開始雕刻。
35年來,楊春雕刻得最多的就是各種形態的龍,無論何種材質,楊春都能雕刻出形態各異、栩栩如生的圖案。有時早上7點起來開始雕刻,一干就是10幾個小時,連續幾個月,才能做出一個成品。
楊春説:“從我手裏出來的每一個籠子上都刻着我的名字,我必須保證都是精品,不能砸了老祖宗的牌子。”
在機械化生產普及的今天,楊春依然堅信,手工製作的鳥籠無可替代。“你看看這些雕花,機械化生產根本不可能做得那麼精緻。”楊春告訴記者,通常問他買鳥籠的都是懂得收藏的行家,買回去都是作收藏用,不捨得用來養鳥。
憂心
“接班人”難尋獨門手藝恐失傳
鳥籠製作是一項慢工出細活的工作,手藝人時間做長了,眼力下降、腰痠背痛、骨質增生、手腳麻木是常有的事。楊春也不例外,做了35年鳥籠,楊春落下了不少病根,眼力也在日益下降,身為非遺傳承人,楊春也一直在尋覓“接班人”。
楊春的兒子楊佳基今年27歲,此前在山東工作,楊春特意把他叫回來,指望“子承父業”,可兒子一心想做生意,根本靜不下心來學。“他以前在外面幹賺的比我多,看不上我這手藝。”楊春因為兒子被叫回家,一直還在跟他生氣。
在當地,楊春也有四五個徒弟,其中有的學會了自己開始單幹了,有的索性轉行做生意了,真正能達到他的雕工水平的,幾乎沒有。這兩年,來找楊春拜師的人不少,其中不乏省外的,但能堅持下來的卻少之又少。
曾經有一位來自河南的學徒,來到“回龍村”,準備在村裏租個房子,跟着楊春拜師學藝,無奈聽不懂當地方言,溝通成問題,最終只好作罷。
楊春説,自己最多還能幹十年,不希望這門手藝就此失傳。“只要有人願意沉下心來學,我都願意免費教。”楊春説。在心底裏,還是希望兒子有一天能收收心,耐下性子跟他學手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