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數自卑的孩子都來自這四個家庭!對所有的父母來説這是值得考慮的
最近有粉絲在後台留言。
自己的孩子從小很內向,一開始並沒有覺得有太大的不妥, 只覺得是孩子的天性,自己孩子就是不愛説話而已。
但隨着孩子慢慢長大之後,發現孩子這種內向好像逐漸加重,不知道該怎麼辦好了。
不喜歡和別人交朋友,甚至不敢和別人對視;
總是在許多事情上否定自己,覺得自己做不好不敢嘗試;
....
其實,孩子這種表現,很有可能是出現自卑心理了。
當生活中孩子有些表現時,説明孩子自卑了,家長一定要及時干預。
1、拒絕説話和表達
孩子的語言發育由於個體的差異,會有很大的不同,有的説話早一點,有的説話晚一點,這種情況家長無需擔心。
但是如果孩子已經會説話了,還總是不喜歡説話,有什麼想法也不表達。
特別是在學校,有什麼遊戲和活動,別的小朋友都會踴躍參與,但自卑的孩子可能只會活在自己世界裏,拒絕表達自己。
2、不敢與人對視
一個人的眼睛最能表達一個人的精神狀態,一個自信的人敢於直視別人的眼睛。
相反的,如果孩子總是不敢和別人對視,説明孩子心裏可能比較自卑。當家長髮現自家孩子不管和誰説話,眼睛都不敢看別人,就要及時的引導孩子了。
3、沒有自己的主見
有主見是一個人成功的必備要求。如果孩子小時候什麼事都聽大人的,一點點小事都要問大人。
這樣的孩子很可能是自卑心在作祟,不敢表達自己的想法。
斯坦福大學的心理學教授指出,孩子的自信心培養也與家庭教育息息相關,很多孩子長大後社交能力差、沒有自信心,都是因為從小的家庭環境影響。
好的家庭會培養出樂觀向上、謙遜有禮、自信自強的孩子,相反,糟糕的家庭則會讓孩子慢慢變得脾氣差、沒主見,長大後及其容易產生自卑心理。
愛批評的家庭
剛升初中的女孩敏敏,在班級裏成績算是中等偏上但是卻十分自卑。
敏敏説,只要一到考試日,她就很害怕,擔心自己考不好,回到家又要承受媽媽的指責。
但自己確實已經很努力了,上課認真聽講,下課抓緊時間寫作業,既不和同學打鬧,也不鬧事惹禍,卻從沒得到過媽媽的一次誇獎,有的只是:
“豬腦子,説兩遍了還在丟分,你怎麼這麼蠢”、“你現在不好好努力,將來別想我管你”……媽媽嘴裏説的這些話像刀尖一樣扎的她心疼,讓她難過的偷偷躲在被子裏哭。
她説:我知道媽媽罵為了我好,我依然愛着她,卻不敢親近她。
當孩子最苛刻的批評是源於自己最親近的人,並感受不到家人的認同時,往後將需要非常強大的力量才能克服這種自卑的障礙!
如果孩子認為自己是個有缺陷的“次品”,就根本不可能帶着信心和勇氣走進人生,也不可能自信地應對工作、結婚、為人父母、與人交往。
一個人自卑的根源來源內在消極自我評價。
心理學上有一個習得性無助,習得性無助講述的是科學家曾做一個實驗,如果一個人經受打擊次數多了,就會自然認為自己不行。
如果家長忽視孩子自尊心的存在,常常對他們批評指責、甚至打罵,常在孩子朋友面前或外人面前數落孩子的不是,談論孩子的糗事,會使孩子在同伴中抬不起頭。
這樣不僅達不到教育目的,反而大大刺傷了孩子的自尊心,激起孩子的憎恨,敵對和緊張情緒,促使孩子養成報復、自卑的不健康心理。
過於勤儉的家庭
朋友家境不能算差,但她父母卻嚴格控制她的零花錢。
到什麼程度呢?大概就是小學時候沒有錢;初中一個月5元;高中住校一個月300元。
每次想要買新衣服,卻總是被媽媽告知還可以穿,沒必要買之類的話。
跟朋友在一起,看到她們有好吃的零食漂亮的文具總是很羨慕,總有種低人一等的感覺。
“爸爸媽媽賺錢不容易,平時一定要省吃儉用,不能老是亂花錢,知道嗎?!”
“整天買這麼貴的東西,你知道你花的錢,都是爸媽辛苦賺來的嗎!”
.....
其實,這些看似教育孩子要勤儉節約,不浪費的話語,其實暗藏着一把把傷人的刃劍,給孩子的潛意識裏形成罪惡感,從而產生自卑。
對於孩子來説也不敢去向父母索要,永遠覺得自己比別人低一等,不如別人。
有時候,不是貧窮讓孩子感到自卑,而是父母對孩子過度節儉的態度。
過於強勢的家庭
葉聖陶先生曾在文章裏面寫的一段話,他模仿他的女兒口氣來説:
“不管是什麼食品,你們高興的時候,便是粘韌難以消化,也同喂貓狗一般給我們吃了,我們所需要的營養料你們反而不給,你們覺得沒有意思。不管是衣物還是你們覺得可以裝飾小孩兒的時候都是笨重累贅的,我們所需要的是輕暖舒適的服飾你們不給,你們不喜歡。你們喜歡賭博,就給我們一副紙牌,叫我們照樣下去,這就是你們所給予的玩具。”
很多時候,我們藉由“管教孩子”為名,把自己不喜歡或是看不慣的東西發泄在孩子身上,美其名為“對他好”,卻傷害了孩子。
在無數次採訪和訪談節目中,馬伊琍的“女性要獨立、要有自我”都是她恆定不變的話題和處世哲學。
這種固有的價值觀一脈相承自她作為知識分子的父母,也自然而然地被沿用於她對兩個女兒的教育當中——要有教養、要學會獨立、要言行合一。
而這樣強勢、嚴格的教育卻導致女兒愛馬過於懦弱,不敢表達自己的內心想法。
強勢的家長是以怎樣的面貌呈現在孩子的面前呢?狂妄自大,自以為是,執拗,古板,壞脾氣......強勢的父母,會在很多事情上不由自主地代替孩子做主,不管不顧孩子的感受,也缺乏對孩子的尊重。
他們總是認為孩子涉世未深年幼無知,總是認為自己的想法和決定就是最最正確的,要求你必須無條件的服從和接受,不能有任何與他相左的意見。遇到強勢的父母,孩子只能選擇順從,否則就不會有好果子吃。
由於在家裏受到父母的強勢管理,孩子到了學校或者長大了走向社會,當遇到需要她去解決的問題時,就會變得軟弱無能,畏手畏腳,逃避現實。
經常爭吵的家庭
從小經歷家庭吵架,長大後會存在一些社交恐懼,不喜歡和陌生人交流,包括同學、同事等,心理防線設定比較高,很少有敞開心扉的時候。
害怕與人產生衝突,再面對“爭吵”氛圍,會自我防備狀態。在外看起來很樂觀外向但是真正走進內心成為朋友屈指可數。
在這樣的家庭中長大的孩子,性格容易形成兩個極端——
一部分人:軟弱,自卑,怯懦,沒有主見, 容易迎合他人,不敢表達自己的想法。
在職場上也很難有建樹,遇到不順心的事情就想着退縮、逃避,悲觀思想先入為主;
一部分人:暴戾、有暴力傾向,一點點不順心的事情,就忍不住暴力的發泄出來。
阿德勒在生活對我們意味着什麼一書中,曾對自卑情結下了一個定義:“當個人面對一個他無法適當應付的問題時,就表現出他絕對無法解決這個問題的神態,此時出現的便是自卑情結”
對於自卑感的消除,遠不止“更努力追求”成功那麼簡單,就像大多數人,儘管在人生的一場場PK賽中獲勝,自卑感依然是“打不敗”的敵人。
家長對於自卑的孩子,要做的發自內心的去認同孩子,讓孩子覺得“自己是好的,是有人愛的,即使不需要那麼努力,那麼成功。”
因為,好的教育就是治癒自卑的“良藥”,而自卑感的消除,往往來自於被愛的體驗。
願,每一棵自卑的種子,都能開出一朵絢麗的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