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鬥石漢子”張順祿:深山鏖戰石漠化35年

由 緱風彩 發佈於 綜合

  貴州貞豐9月28日電 題:“鬥石漢子”張順祿:深山鏖戰石漠化35年

  作者 楊雲

  爬山、彎腰、蹲下,手掌用力插進土裏。每攀爬十米左右,張順祿都會重複這樣的動作。

  “石漠化山地,不同高度濕度有差異。”在一處石窩,張順祿抓起一撮泥,拇指使勁一搓,紛紛變成粉末。“有點兒幹,可能又要旱了。”

  貴州貞豐“鬥石漢子”張順祿攀爬石山。 楊雲 攝

  説完,張順祿站了起來,圍着這處石窩裏的核桃樹左看右聞,從樹根到樹梢,上下檢查後對隨行的記者説,“缺水、缺肥,得趕緊補。”

  在石頭山上一陣忙碌的張順祿是一個59歲的農民,在家鄉堅持石漠化治理35年。

  張順祿的家位於貴州省黔西南州貞豐縣連環鄉屯上村幹海子組,地處滇桂黔石漠化區腹地。石漠化,是水土流失的極端形態,有“土地癌症”之稱。此類區域的民眾,數百年來種糧食,常年是“種一坡收一籮”。

  “山改坡,坡改梯,梯改水田,這是張順祿父子的治山治石辦法,很管用。”“從張順祿父親開始,他們一家人就種樹、治山,幾十年了,還是蠻有效果。”“大夥也跟着張家人學,治理荒坡荒地,村裏也鼓勵大家植樹造綠。”走進村裏,不少村民聽記者打聽“張家事情”,打開了話匣子。

  張順祿的家依山而建,滿院堆着玉米棒子和板栗。

  1982年春天,張順祿得到明確到户的20餘畝土地後,所有的精力都花在了土地上面。

  35年來,張順祿戴草帽、穿拖鞋、帶砍刀、背揹簍,巡山、看樹、護林,和在石頭山遇見的模樣一樣。

  “治理石山不易,人必須勤快,還要有方法、講科學。”張順祿告訴記者。

  連環鄉農業站的駐村幹部、屯上村主任田維東5年前來到幹海子,給了張順祿一些建議:幹海子除石多土層薄外,土壤的酸鹼度異於其他石漠化地區,加上夏季高温少雨,一般經濟作物在這裏種不活、長不好。

  田維東與縣林業局的同事溝通交流後,推薦張順祿在自家石山上套種核桃和李樹。

  張順祿説,他出生在大山深處。2歲時,跟隨父母親到幹海子開荒。當時的幹海子山坡上沒有一棵樹,一下大雨就爆發山洪。

  “山上無樹,山腳遭殃;無樹固土,石漠化就嚴重。”張順祿回憶説,“‘抬頭是山,低頭也是山。父母親種樹開荒,直至種活一片林。”

  貴州貞豐“鬥石漢子”張順祿治理荒山石山的收穫。 楊雲 攝

  “我長大些,也跟着父親種樹拓荒。”“後來,我的孩子們也跟隨我和父親一起種樹拓荒。”放眼望去,張順祿家周圍幾片山頭,樹都已經長成林,鬱鬱葱葱。

  “現在,村民也跟着一起治山種樹,也種出了好幾片林,”賀順全告訴記者。

  這兩年,“愛折騰”的張順祿又開始探索山頂種養護林,山腰種經果林,山腳種砂仁、生薑、玉米,在家養殖豬牛的“生態農業”。

  55年,一座d山,在張順祿一家三代人手中,變成了一片綠色。

  35年,張順祿的堅持讓幹海子披綠,讓兒孫可以安居。

  在張順祿與幹海子村民植樹造林榜樣下,連環鄉奮力再造片片青山,共改造各類荒地林地石山8萬多畝,讓森林覆蓋率達67.7%。

  採訪車沿着彎彎曲曲的通組路緩慢行駛,路兩側是零星的房屋,再有就是連綿起伏望不到頭的羣山,大多數披綠。如果不是屯上村支書賀順全提醒,很難想象,這已經駛入了滇桂黔石漠化區腹地。(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