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處置“殭屍企業”的目標下,呵護國企的温室本應該被打破,國資委副主任曾稱,對“殭屍企業”要“推動兼併重組一批,強化管理一批,淘汰落後一批”。然而,當上市公司2015年年報陸續公佈,卻暴露不少連年虧損國企仍靠着政府補貼“續命”。地方政府和國企寄希望於在資本市場上實現脱困,卻可能是股市的災難。
保住上市資格,全靠財政補貼“續命”
上市公司獲得鉅額政府補貼已經司空見慣,每年上市公司年報公佈的時候,媒體都會對補貼情況進行一番梳理,比比誰家拿到的政府補貼最多,今年也不例外。數據顯示,去年,絕大多數上市公司都以各類名義獲得了政府補貼。其中更該注意的是,在去產能、處置殭屍企業的背景下,仍有超過百家虧損企業獲得了財政補貼,其中不乏產能過剩行業的國企。
以曾被稱為“虧損王”的中國鋁業為例,在2014年經歷了鉅虧之後,2015年淨利潤扭虧為盈。但是,如果沒有政府補貼,企業公佈出來的業績不會這麼漂亮,而17.69億的政府補貼比中國鋁業2014年拿到的政府補貼翻了一番。
按照兩大證券交易所股票上市的規則,若公司經營連續兩年虧損,則會對其股票交易進行特別處理,並在簡稱前冠以“ST”標識;若公司經營連續三年虧損,則會進行退市風險預警,冠以“*ST”的帽子;若公司經營連續四年虧損,則要面臨退市。
給上市公司“披星戴帽”,實際給投資者提個醒,投資這些上市公司的股票存在較大風險。這些公司在股票市場的融資會受影響。這也是為什麼政府投入鉅額補貼,避免上市的央企或國企“戴帽”。
對那些已經被加了標識的上市公司,政府則會慷慨解囊來“保殼”(保住上市資格)。舉個例子,“*ST獅頭”(太原獅頭水泥股份有限公司)經營業績一向不好,繼2013、2014年連續兩年虧損後,2015年業績顯示扭虧為盈,而這不得不歸功於太原市政府在去年九月份一筆5300萬的輸血補貼。
政府出於政績考慮,企業出於融資考慮,補貼看起來讓兩者“雙贏”。然而,這些“殭屍”上市企業獲得補貼後,真正能把補貼資金用在企業的轉型升級身上,只佔據了很少的比例。典型“湊合過日子”的上市企業,為了保殼,淨利潤會有兩年虧損、一年微利的循環表現。
“保殼”之後能“賣殼”,去產能讓國有企業殼成為香餑餑
去年年末,國務院明確“殭屍企業”的退出機制,“對持續虧損3年以上且不符合結構調整方向的企業採取資產重組、產權轉讓、關閉破產等方式予以‘出清’”。這意味着“國有資產流失”的緊箍咒解除了,於是,地方政府發現了更好的途徑來甩包袱——“賣殼”。
借殼上市模式
很多地方政府已經在行動了,今年以來,上市國企賣殼(控股股東出讓控股權)案例呈現漸增之勢,市場上已有中國嘉陵、錢江摩托、*ST獅頭等多起國企殼資源公開轉讓案例,國企上市公司因為“重大事項”而停牌的數量也在增加。國企和地方政府寄希望於在資本市場上實現脱困。
而對應的,正好市場上對“殼資源”需求大。排隊上市的企業實在太多了,數據顯示,目前排隊IPO的企業近800家,等到能上市已經是“猴年馬月”了,因此一批急需上市的企業選擇借殼曲線上市。對股票市場上那些經營不善的公司來説,只要保住上市地位,便不愁沒有外來資本謀求買殼,大股東便可通過多重方式獲得“殼費”(高溢價收益)。借殼狂歡下,有人甚至喊出“國企殼是下一個金礦”的口號。
但前途未卜,“賣殼”並不一定能助國企脱困
這一樁賣殼借殼的生意看起來很美。一個願打,一個願挨,借殼方獲得了上市資格,賣殼方的國資股東們不僅大賺了一筆,爛攤子也有人接手。
但對國企本身來説,是否能夠實現脱困則前途未卜。因為國企“賣殼”本身,除了國企控股權發生變更外,其他條件並未改變,行業環境沒有改善,企業仍舊面臨經營壓力。而國企通過轉讓股份,吸引民營資本控股後,如果不能主動退出虧損業務,民營企業不過淪為了“接盤俠”而已。
因此,如果單以逐利的心態對待“賣殼”,那國企殼不過會是A股市場概念炒作的又一場短暫狂歡。《南方週末》的一篇報道《當年上市求生,現在“賣殼”解困 國企“脱殼”》提醒着我們,上世紀90年代資本市場成為國企解困的工具,如今國企“賣殼”也寄希望發揮資本市場的力量來脱困,然而,國企經營不善最終深陷泥潭的本質問題卻未發生任何改變。
國企“賣殼”熱,還可能是股票市場的災難
上市國企賣殼,進行資產重組,對投資者來説是利好消息。然而正如前面提到的,積極“賣殼”的國企都為問題多,包袱重的公司,投資風險較大。但由於市場上投資行為帶動羊羣效應的存在,中小投資者可能會盲目跟風,炒作這類股票,等到泡沫破滅,普通投資者則很容易被套牢。
政府有形之手支撐上市企業“保殼”
還該注意的是,政府的行政干預,正扭曲着股票市場的信息。政府有形之手支撐上市殭屍企業“保殼”、“賣殼”,給投資者樂觀的預期——政府一定會為了防止退市的出現,出手相救這些上市企業。而精明的投資者只要利用好這個預期進行進行炒作即可就能大賺一筆。然而,這無疑有違優勝劣汰的市場規則,地方財政的“亂補貼”不僅會扭曲上市公司的真實業績,實際虧損多年的企業不退市,誤導投資者投入資金,金融市場的資源有效配置成為空談。結語不能一邊喊着讓“殭屍企業”退出,一邊給上市“殭屍企業”輸血“續命”,資本市場要尊重優勝劣汰的原則,資源有效配置應該由市場決定,政府的有形之手應該收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