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隨李宗盛12年 李劍青聊青春夢與師徒情
“這幾天好像把我這輩子的話都説完了。”李劍青拉開椅子坐下,雙手交叉放置在面前的木頭長桌上,手邊大約半米遠的地方,躺着他的第一張個人專輯《仍是異鄉人》。
專輯封底印着一段李宗盛的肺腑之言――“他的旋律,他的作曲,沒有第二個人,能夠把這些詞,譜出這麼好的歌。”
今年12月將滿40歲的李劍青一直跟着李宗盛做幕後,直到今年才發行了個人第一張專輯。新京報記者 郭延冰 攝
李宗盛與李劍青,這對“雙李”師徒一同出現在話筒前,還要追溯到2013年李宗盛的演唱會上,二人合唱的那首《匆匆》。2005年,李劍青跟隨李宗盛默默地做幕後工作,在江美琪、林憶蓮、周筆暢、楊宗緯等人的專輯內頁,都可以找到他的名字;此後,李劍青的才華逐漸被眾人所知。在今年7月底的新專輯發佈會上,李宗盛正式介紹這位“愛徒”。在剛剛過去的簡單生活節上,不少觀眾發現,在舞台後的角落裏,李宗盛默默地觀賞着李劍青在夕陽餘暉中的演出。
李宗盛身邊都不乏優秀的音樂人,為何只有李劍青受到如此“青睞”?在一個陽光明媚的下午,新京報記者與李劍青坐下來好好聊了聊。幸好,李劍青是個擅長講故事的人,也許他自己並未察覺,但在娓娓道來的話語裏,那些散發着沉木香氣的細枝末節,足以讓帶着疑問的眼睛變得明朗。
童年
茅棚里拉小提琴,被鄰居來敲門
“願你出走半生,歸來仍是少年。”不少人用這句話來形容李劍青。的確,身形瘦削,眼神清亮,氣質青澀,加上時常以“白襯衫”的標配現身,在李劍青的身上,看不到歲月留下的痕跡。但他聽聞後,卻笑着擺擺手,“我從來沒覺得自己是個少年,自從三十歲之後,經常忘這忘那,更何況現在已經不惑了。”
很難相信,再過不到兩個月,李劍青就要40歲了。1977年12月5日,李劍青出生於廣西桂林。小時候,他生活在灕江邊上,山巒綿延,青磚灰瓦,就是他記憶中最初的景色。李劍青的姥姥是“船上人”,靠撈一些船下的水草賣給別人餵豬吃,來補貼家用,直到遇到一個木匠,也就是李劍青的外公,她才上了岸。李劍青的家境並不富裕,“但我小時候是幸福開心的。雖然很窮,但是窮開心,就是那種美好的記憶。一家人一起吃飯,我爸媽和我哥都在,四個人吃一盤青菜,飯還沒辦法管夠。吃不飽穿不暖的年代,真是太温馨了。”
不過,舊時光的温暖,並不等同於無憂無慮。李劍青的父親是一位琴棋書畫樣樣都會的“文藝中年”,在他的棋友裏,有一位小提琴老師。棋桌上的幾番交談後,他便成為了李劍青的音樂啓蒙老師。“從7歲半開始,我就開始練琴。沒有人願意和學小提琴的人做鄰居,那簡直是鋸木頭,不,簡直是殺雞,而且雞快要死的時候的慘叫。”李劍青回憶説,因為小時候住的是磚瓦房,隔音效果很差,住在隔壁的大伯,經常在晚上來敲門,“那麼晚了,可以了吧?”
不過,正值調皮玩鬧時期的男孩子,久而久之,對枯燥的練琴過程產生了牴觸心理,“我一度很討厭小提琴,因為那個時候都有《射鵰英雄傳》了,我還得在茅棚裏練琴。而且我家裏沒有電視,要想看還得去鄰居家,總去的話也不方便。所以呢,我一天到晚基本上都在練琴。”
關鍵詞
我大學時候是有女朋友的,要不然我媽不會對我現在這麼有信心……其實她現在很着急,每次回家都把我罵得狗血淋頭,“你什麼意思啊,你看別人家的孩子,比你還小几歲,兒子都上初中了,你怎麼回事?”每逢過年回家,親戚朋友也都會問,你掙多少錢?更何況我跟着大哥嘛,他們會很好奇,是不是整天身邊美女如雲啊。
堅持
很多人問我,是什麼支撐着你十幾年來一直堅持走到現在?我説因為小時候過得很苦,現在這種生活對我來説挺牛的,我自己沒有覺得什麼不好,所以哪來的堅持。而且你越來越發現這一行有那麼多東西可以學,慢慢的,那些虛的東西就越來越遠了。
求學
考入廣西藝術學院 每月發糧票菜票
上世紀80年代,正是李連杰的《少林寺》風靡全國的時候。不同於李劍青文藝的成長路線,他的哥哥被送進了當地的武術隊。“每天早上起來,我爸送我哥去練他的早工,我就在家練我的早工。一般練半個小時的音階,然後吃點饅頭,喝點水,我就去上學。中午回來,母親有時間做飯就做飯,沒做飯就給幾毛錢,去吃一碗素的桂林米粉。晚上回來吃飯之前,也會練琴。”李劍青頓了頓,“我是沒有童年的。”
但是,不願辜負父母的期待,加上天賦使然,李劍青沒有對小提琴半途而廢。他有着“絕對音感”,隨便拉出一個音,便能準確指認出音階。“這件事兒我之前不知道,直到我去考學校,瞭解到什麼是視唱練耳後才發現。”
1990年,遵從父母的意見,李劍青考取了廣西藝術學院的小提琴專業。“因為那個時候有政策扶植,這所學校是不收學費的,還有補助。每個月發50塊錢的菜票,30斤糧票。糧票你沒見過吧?”李劍青突然問起記者,又繼續説,“我也是對家裏有貢獻的。”
從家鄉桂林去到南寧的學校,李劍青進入了一個新的世界,不過,第一次離開父母,也讓他經歷了生活上的束手無策,“那個時候就是沒辦法照料好自己,所以我媽每兩個月都要從工資裏擠一點錢出來,買張火車票,來南寧看我。我每次都哭得不行。”
主唱
尬唱死亡金屬 比賽中遇見李宗盛
在廣西藝術學院,李劍青專業課成績一直拔尖,但他並不是一個傳統意義上的“乖乖仔”。初三那年,在吹小號的學弟邀請下,他加入了一支死亡金屬樂隊,而這個學弟,目前賣起了燒鴨。“這個樂隊之前的主唱是成人大學的,後來他畢業了,樂隊就少了一個主唱。因為我是校園十大歌手,他們就把我拉進去了。”
彼時,李劍青音色清亮細膩,在業餘組通俗唱法裏頗受關注。“當時我的嗓子比現在更細。後來來到北京,大哥還跟我開玩笑,説我是‘太監的聲音’。所以你説,我這種嗓子唱死亡金屬,有多憋屈。”他在接手樂隊主唱位置後,一度思索的主要課題是怎樣唱出粗獷金屬嗓。“所以我就是硬唱、尬唱,把喉嚨都喊破了。”
1990年到2000年,李劍青從廣西藝術學院附中、高中,一路讀完了大學。在這期間,他收穫了幾位畢生好友,其中一位還是侗族長老的兒子。“《出城》裏那段,就是他的父親帶着我們去侗寨裏錄的。他是我的鐵哥們,互相擋子彈的那種。他原來是鋼琴專業,現在做裝修的生意,開着奔馳到處應酬。”
畢業後,李劍青考進廣西交響樂團,擔任小提琴手。“剛畢業時,交響樂團一個月700元工資,但是南寧的房租已經是一個月1000元出頭了,所以沒辦法,我們必須組着樂隊每天晚上去酒吧唱歌。”在兼職唱歌之外,李劍青所在的紫太陽樂隊還發表了《摘葡萄》《未完成》等原創作品。憑着這些歌曲,李劍青跟樂隊成員參加了兩次選秀比賽。
在第二次比賽中,紫太陽樂隊獲得全國亞軍。相對名次,有一件事對李劍青更加重要――他遇見了“大哥”李宗盛。
師徒
初次見面瞎聊 邀請北上包吃住
“當然是有過一些奢望的,”李劍青説,“因為搖滾樂在那個時候是很紅的,唐朝第一張專輯、《中國火》(魔巖唱片出的一張合集),還有一直被人津津樂道的1994年紅|,我們都是受崔健《快讓我在這雪地上撒點野》影響過的。但是後來和大哥在一起之後,越接近這個行業,就越接近事實的真相――原來那麼殘酷,不是每個人都可以是誰誰誰的。相對而言,學到東西就更加重要了。在對流行音樂有了更多的認識,瞭解到它裏面包含的社會責任和各種情感之後,慢慢奢望的念頭也就打消了。”
輾轉將樂隊的歌曲DEMO交給李宗盛後,過了一段時間,李劍青接到了他期待的那通電話。“不過第一次來北京和大哥見面,我只呆了三天。”關於那次談話的細節,他依然記得,“大哥騎着單車過來,我們尬聊了二十分鐘,他就又騎走了。”至於談話的內容,則完全無關音樂,“大哥説,劍青你不要誤會,我叫你來不是要籤你,就是對你這個人很感興趣,就想跟你聊聊天,交個朋友。”
這次談話,讓李劍青十分失望。幾個月後,李宗盛又打來一通電話,“他説,我有個朋友,叫姚謙,他現在在做一個歌手,叫江美琪。他們很喜歡《芥末不辣》的旋律,但可能要改你的詞,如果你願意的話,我可以把這首歌介紹給姚謙老師,並且代理你詞曲的版權,願不願意?我説願意啊,然後大哥就發來一個合約。”
此後,李劍青又遠程與李宗盛合作了黎明的一首歌曲,和一箇中國電影100週年的項目。之後,他終於到北京與大哥一起做音樂。
“當時大哥問我説,劍青,你那個交響樂團給你多少工資?”他又模仿着李宗盛的語氣,“我説700。有補助嗎?我説我是獨奏演員,如果有獨奏的話,有50元補助,沒獨奏的話,就是10幾元吧,如果去外地的話,有出差費。那有房子嗎?沒有,福利分房在我們上一屆已經取締了。醫保呢?沒有。他説,那你在那裏幹嗎?這樣吧,我包你吃包你住,一個月給你兩千元,我幫你買醫保社保,但這個要從你工資里扣,可以嗎?所以實拿1700多元,包吃住,要不要來?”
在跟母親大吵一架後,李劍青收拾行囊,來到了北京。“畢竟交響樂團是國家單位嘛,我來到北京之後,確實也看到了很多人放棄。因為很多人以為實現了夢想,但實際離夢想更遠了,因為你看到了遙不可及的高級,而那是你做不到的呀。”在李宗盛身邊打轉的年輕音樂人,有因挫敗感自行離開的,有覺得一直被他強大光環掩蓋而不服氣的,最後,只有李劍青留了下來。
專輯
從幕後到台前 只求歌曲打動人
與李宗盛合作多年,李劍青為林憶蓮、品冠、周筆暢等創作了不少歌曲。在楊宗緯《原色》專輯裏,他擔任了重要的製作角色。不過,《原色》裏的不少作品,原本是計劃收錄在李劍青個人專輯中,但在與李宗盛一番商討後,李劍青還是選擇先把音樂製作的根基打牢。
而《仍是異鄉人》的誕生,其實並沒有經過預設的主題籌劃,“《匆匆》像一顆種子,通過和大哥這些年的相處,我們更能發現一些故事,並被這些故事和情感所觸動,這些情感由我來慢慢地跟大家講述是合適的,他也覺得我現在做這件事情是合適的。所以可以跟大家分享了,就來發一張專輯。你看這張專輯也不是嚴格意義上的十首歌,只是覺得時候到了,就發吧。”
從《匆匆》到《平凡故事》,再到《姥姥》,李劍青修改了一個又一個版本。整張專輯發佈後,不少人因為歌裏樸實細膩的情感,而深受感動。但也有人評論李劍青唱腔裏,有太重的“李宗盛”痕跡。對此,李劍青不置可否,“其實剛開始大哥就跟我説,那個《姥姥》你換一種唱法吧,不然一定有人説你學我。我説,大哥可是我不這麼認為,”説着,李劍青換一種悠揚的方式唱起這首歌,“你覺得這樣合適嗎?在姥姥的墓前,我覺得用一邊唱一邊講的方式,會更合適。”
“其實,這張專輯甚至不是我唱的都沒關係,但是這些歌裏的情感有沒有打動你,這個才是最重要的。如果有些人説我是學大哥的唱腔,但是能夠感動你的話,那何樂而不為呢?我跟大哥在一起相濡以沫這些年……用這個詞是不是太過了?”説着,李劍青淡淡地笑了笑,“我們一直在找一些更適合這些文字的敍述方式和語氣,一定要找到合適的。我們是有責任的,不然就浪費了這些故事和情感。”
採寫/新京報記者 楊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