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熊貓被降級,大熊貓為什麼被降級原因是什麼。今年9月15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發佈報告,在全球瀕危物種名單上將大熊貓除名,保護等級由“瀕危”降級為“易危”。對此,中國國家林業局作出“大熊貓仍是瀕危物種,將大熊貓保護等級降低還為時過早”的回應。
那麼專家、業內人士對此持何種觀點?大熊貓保護現狀如何?大熊貓以後的保護工作應如何開展?11月3日,中國陝西佛坪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有關專家向《華商報》解答了這些問題。
據悉,世界自然保護聯盟是世界上規模最大、歷史最悠久的全球性環保組織,也是自然環境保護與可持續發展領域唯一作為聯合國大會永久觀察員的國際組織。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的瀕危物種紅色名錄從1963年開始編制,每四年進行一次重要更新,被認為是記錄全球動植物物種保護現狀最全面的名錄,也是生物多樣性的狀況最具權威的指標之一。
世界自然保護聯盟把物種劃為7個等級,由高到低分別為滅絕、野外滅絕、極危、瀕危、易危、近危和無危。雖然極危、瀕危和易危三個等級只一字之差,但都是受威脅物種。
“中國的保育努力證實了我們可以扭轉瀕危物種的命運,但我們需要做的還很多。”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生物多樣性保護專家組負責人簡· 斯瑪特對媒體表示。該組織的有關專家表示,考慮到大熊貓的野生種羣在緩慢地恢復,聯盟決定將它在名錄中“降級”。專家分析認為,保護的成功主要來自於對偷獵的打擊和棲息地的恢復。
中國佛坪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以下簡稱佛保局)保護科研科科長黨高弟説:“
大熊貓被‘降級’,這是對中國保護大熊貓工作的肯定!”
2015年中國第四次大熊貓調查結果顯示,大熊貓野外種羣數量為1864只,較十年前中國第三次大熊貓調查的1596只相比增長16.8%,野生大熊貓棲息地面積增長11.8%。
陝西秦嶺地區野外生存有大熊貓約345只,和“三調”的273只相比增長26.4%,增長率為全國最高,種羣密度為每平方公里0.096只,分佈密度為全國最大。10年來,陝西省對秦嶺大熊貓保護力度之大史無前例,與“三調”時相比,大熊貓保護區增加11處,保護區面積增加約1692平方公里,增長91.75%,8處省級自然保護區晉升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佛坪境內的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增至2個,高科技手段、高素質隊伍等,進一步提升了保護大熊貓的能力和水平。
就佛坪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而言,“三調”時區內有野生大熊貓110-130只,佔秦嶺大熊貓種羣總數的四成以上,在佛坪保護區核心地帶,平均每0.48平方公里就有一隻大熊貓,野外自然分佈密度和野外偶遇率居全國之首。在“四調”期間,野外調查人員在佛坪保護區收集到DNA樣品166份,發現並遇到大熊貓30只,這在全國大熊貓保護區中也絕無僅有。從1978年建立保護區至今,區內原始森林生態保護完好,保護大熊貓也成為當地政府和羣眾的共識,有效改善了大熊貓的生存環境。據自然保護工作者和科研專家平時觀測和掌握情況,在佛坪保護區活動的大熊貓估計應該在130只左右,種羣數量持續穩定。
這一系列數據,印證了中國生態保護和大熊貓保護工作有力有效,秦嶺大熊貓種羣總體狀況穩定、富有活力。
“根據‘四調’結果,大熊貓保護工作總體情況是好的,但因此就下調大熊貓的受威脅等級,我覺得有欠考慮,盲目樂觀是要不得的,那會讓很多潛在風險被忽略。”黨高弟説。
黨高弟在佛坪保護區從事大熊貓保護工作31年,他説。大熊貓成長的不同階段都有天敵,金雕、黃鼠狼、豹貓等襲擊熊貓幼崽和年老體弱者;大熊貓發情期“比武招親”的求偶方式,導致雄性大熊貓常在爭奪配偶的打鬥中受傷甚至被打死;大熊貓高度特化的食竹生活習性,導致營養缺乏身體衰弱,牙齒過早磨損、機能退化;蛔蟲病也是導致大熊貓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他們在野外搶救的27只大熊貓,每一隻都有蛔蟲病。加之自然隔離和人類活動,大熊貓棲息地破碎化形勢嚴重,雖然採取架橋樑、打隧道、建涵洞、移民搬遷等方法,有效減少了大熊貓種羣交流的隔離帶,但仍給大熊貓的生存造成一定影響。
佛保局公眾教育科主任何少文表示,大熊貓野外繁殖的低生育、低成活狀況,也是面臨的諸多生存挑戰之一。大熊貓發情期很短,一年內雄性大熊貓約持續30-40天,雌性大熊貓能成功受孕的卻只有幾天,在野外環境中,雄性大熊貓要在很大範圍內尋找雌性大熊貓,多隻雄性大熊貓還要激烈打鬥爭奪交配權,體力消耗大,要很好地把握在發情期內順利交配且成功孕育小寶寶,困難重重。秦嶺大熊貓約3-4年為一個繁殖週期,一隻雌性大熊貓在3歲後逐漸性成熟,一生能繁殖四次就不錯了,每胎產1-2仔,如果產下兩仔,雌性大熊貓常會把其中一仔遺棄,同時撫育兩仔很難成活。
國家林業局有關部門工作人員在得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給大熊貓保護等級“降級”的消息後表示,作為大熊貓保護管理部門,着眼於實際工作情況和保護形勢,他們認為大熊貓仍然是瀕危的物種。從目前來看,大熊貓所受的威脅及瀕危狀況仍然不可忽視,如果降低其保護等級,保護工作出現怠慢和鬆懈,大熊貓種羣和棲息地都將遭到不可逆的損失和破壞,已取得的保護很快就會喪失。特別是部分局域小種羣隨時可能滅絕,因此繼續強調大熊貓的瀕危性並不是危言聳聽。
國家林業局還在聲明中提到:“受氣候變化的影響,未來大熊貓賴以生存的竹林中有三分之一可能會消失,將對大熊貓的生存產生不可估量的影響。”
佛保局高級工程師曹慶認為:“認識一個物種真實的生存狀態,應該更多地以野外種羣生存繁衍狀態來衡量,保護大熊貓,愛心應升級!”曹慶説,“四調”結果顯示大熊貓種羣數量增長這是事實,但只是表象,有賴於高科技,每年都有人工繁育的大熊貓呱呱落地,至2015年底,僅四川人工圈養的大熊貓總數已上升至364只,這的確令人欣慰,但也影響了世人對大熊貓野外種羣真實生存狀態的瞭解。野外大熊貓種羣沒有那麼幸運,它們的生存依然威脅眾多、困難重重,對大熊貓依然要加強關愛。
“四調”結果顯示,大熊貓仍有43.86%的棲息地、24.06%的種羣在自然保護區體系外。陝西境內6個大熊貓局域種羣中,有4個小種羣面臨較高的生存風險,尤其是有3個數量少於10只的局域種羣。棲息地斑塊較多,部分斑塊質量較差,斑塊之間隔離嚴重,局域種羣的聯通和小種羣的復壯還面臨很大挑戰。
“把大熊貓‘降級’,只是簡單的定位,沒有全面考慮大熊貓的種羣、棲息地、自然災害等情況,草率降低大熊貓的保護等級,會導致大熊貓種羣和棲息地遭到難以彌補的損失和破壞,喪失取得的保護成果,特別是部分局域小種羣隨時可能滅絕。”黨高弟這樣分析道,大熊貓作為旗艦物種,把大熊貓保護好了,其他的物種也會得到很好的保護,這也是珍愛我們人類的生存環境。
“大熊貓還面臨着諸多生存挑戰,遠遠未到可以讓我們鬆口氣的程度,作為一線工作者,我們還是會一如既往地全身心投入保護工作,以前怎麼做,以後還是怎麼做。”黨高弟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