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利益藩籬,讓“擇校熱”成為歷史
■ 社論
理想的教育公平,不是追求“窮公平”,而是在做大蛋糕基礎上的公平分配。
資料圖:小學生們在上課。張雲 攝
作為擁有2100萬常住人口的超大城市和中國的首善之區,北京教育改革的一舉一動備受矚目。
據《人民日報》報道,十八大以來,北京教育系統從優化供給結構發力,全面深化教育綜合改革,“機會均等”正在推進並不斷擴大。
很長一段時間以來,“擇校熱”一直被認為是教育公平的大忌。3年前,有家長總結北京“小升初”擇校方式,有包括點招、共建、奧數、推優、條子生等十餘種。如此多的“旁門左道”,既在事實上架空了就近入學的規定,也加劇了社會的教育公平焦慮。
要實現教育公平,無非做好兩個方面,一是在存量資源的分配上提高公平係數,就北京來説,則主要是堵住種種擇校“後門”;二是從增量上加大教育資源的供給。十八大以來,北京在教育公平上的“加法”,正是從這兩個方面雙管齊下的。
教育資源分配上的失衡,往往會形成特殊的既得利益羣體。要糾偏這種失衡,等於是重塑利益分配格局,遭遇的阻力可想而知。正如北京市教委相關人士指出的,要規避擇校空間,一定會觸及一些羣體的利益,若不敢碰硬,不敢打破利益格局,改革必然難以取得突破。這在企事業多、政府機關多且行政層級複雜的北京,尤其如此。
“共建”模式的取消就是典型。所謂“共建”,是指政府機關和企事業單位通過贊助等方式,與學校建立合作關係,以滿足員工子女的入學需求。在教育資源匱乏的年代,這一方式起到了一定的積極作用。但隨着社會的教育公平訴求日益強烈,其弊端愈發突顯。相關信息顯示,該模式所佔據的生源比例在10%左右,且主要為重點學校生源。換言之,僅此一擇校渠道,就意味着近十分之一的優質教育資源被排除在公平分配之外。要實現教育公平,當然必須終結這樣的特權入學通道。
其實除了取消“共建”外,北京還出台了嚴禁學校違規提前招生和點招學生等15條“禁令”,同時在“多校劃片”方面邁出實質步伐,並嚴格規範學區房入學資格……多措並舉之下,“小升初”亂象目前被有效遏制。這一變化充分證明,只要敢碰硬,教育公平就有望實現。
理想的教育公平,不是追求“窮公平”,而是在做大蛋糕基礎上的公平分配。如果説取消“共建”等措施是對存量資源的盤活,那麼,增加教育資源供給,推動區域間資源的均衡佈局,則是必要的增量投資。從2012年至今,北京相繼建成了65所城鄉一體化學校,推動了主城區優質教育資源向遠郊區輻射;2017年,每個城區至少選3所普通校和優質學校合併或集團化辦學;兩三年內,在城區新增25所優質小學或九年一貫制學校……這些新的投入和改革,重構了北京的教育資源地圖,不能“擇校”變為不想“擇校”,亦有了現實支撐。
十九大報告提出,優先發展教育事業,推進教育公平,努力讓每個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北京作為首善之都,正在努力做好教育公平的示範;同時,也由於教育環境的相對特殊性和複雜性,北京為更好實現教育公平而付出的努力,對於其他城市而言,也有着不可替代的激勵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