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是雙座戰轟,11D是單座空優機,完全不是一個東西啊。我完全不能理解你為什麼會認為“有什麼區別”。我們知道,Su27機動性能較好,特別是升力特性和航程載荷性能。但Su27傳統上有兩個問題,一個是雷達航電:N001工作制式少,探測距離也配不上巨大的重量,而且航電架構落後,各設備好像是專用接線的,沒有總線概念,非常不利於加裝新設備。
另一個是後掠翼力臂長,不利於承受過載,在跨超音速段的過載極限要降大約兩個G。國內的殲11B部分解決了前一個問題,但機掃雷達依然和美國主戰裝備有差距(美國已經快把所有的空優機升級完AESA了),另外應當沒解決結構的問題。J11D在這方面的增強,應當能讓中國空軍擁有性能大致達到Su35、F15C後期型水平的雙發重型機。而蘇30是蘇27的升級版Su30最早的發展目的是雙座遠程截擊機,但那個早就掛了,後來所有的Su30型號都是為了對地攻擊而發展,中國裝備的Su30也是作為戰鬥轟炸機。
MKK最初的確是基於UBK進行補強並且引入部分T-10M上面的技術(典型就是那個垂尾,順便入氣道被簡化的天線也算是和T-10M有一定關係的證據)重新設計的新產品(這裏暫時不説戰轟和多用途——原因見後面),來滿足PLAAF對於新時期空軍初步建立對地打擊時對平台的需求。相比於基於SU-27PU搞出來的MKI,MKK在內油、掛載上面都有明顯的優勢(SU-27P由於強調大航程還有攔截,因此削弱了掛載能力),同時在對地/海武器發射後還具有相當不錯的機動性而航電上面能夠支持主動中距彈。
因此在PLAAF引入以後,SU-30MKK相當一段長的時間內成了空軍主要的對地、對海打擊的主力(飛豹本質是個高速海上導彈發射平台)。而隨着後面進一步的使用還有環境的變化,MKK本身的定位也發生了相當大的改動。由於本身在不攜帶對地/海武器後機動性依然相當不錯,再加上飛機本身的成熟,MKK更多的被指派執行東海、台灣方向的攔截任務。同時從八股上的報道來看,幾個裝備MKK的單位也明顯增加了空戰訓練的比例。
種種跡象都在表明,MKK已經由原來單純的舔地皮轉型到類似於F-15E那樣的雙任務戰鬥機。那麼問題來了,原本主業是戰轟的MKK,現在轉型雙任務平台後乾的輕鬆麼?這對也不對。對在於MKK在設計階段的結構補強以及重新設計,在三代機常見的高度/速度區間上的過載表現比之於SU-27(想想大名鼎鼎的SU-27在跨音速過載上的坑)要有不少的提升。不過受制於補強導致增重卻並沒有對發動機進行升級,MKK在推比上明顯要遜於SU-27/J11,這在新時期各種鬼畜空空武器橫行的年代是很危險的。
另一方面,MKK畢竟是90年代到付的機體,航電也逐步落後於時代(雖然近幾年的照片顯示PLAAF已經有能力對毛機進行加掛國產吊艙/彈藥的能力)。剛好PLAAF還趕上機型還貸的大潮,那麼此時結合之前的使用經驗(這裏得感謝蕪湖某部以及滄州某部在MKK的使用以及戰法上的貢獻),還有新時期國內進步巨大的電子技術以及性能更好的發動機,給自己打造一型能夠完全滿足自己要求的雙任務戰鬥機,完全是可以預料到的事了。
至於J-11D,那也得談談J-11B的事情。11B其實很簡單,軍方要求在08年以前搞出一款基本基於SU-27結構,但在航電、武器上要有明確提升同時使用國產動力的重型戰鬥機(插句話,149X雷達比原來的倒置卡塞格倫天線高到不知哪裏去了)。01年立項03年原型機收費,這速度其實可以了。雖然在結構的改動上出現了不少的波折(參考孫聰的那本《飛機結構典型故障分析與設計改進》,個人認為説沈飛無能那絕壁是説過頭了,但説沈飛在態度上有問題這還差不多)。
太行發動機也由於設計上以及工藝上的原因並沒有趕上進度,但這磕磕碰碰下來,J-11B也總算達到了最初的目標,堂堂正正的穿上了軍裝,和筷系的老前輩們一起捍衞中國的天空。而14年在鼎新的奪冠,給P8的下馬威,多個空軍部隊開始的整體換裝,15年在山丹和陸軍大哥們分享一點對地打擊以及野戰防空經驗的事,都可以給當初指責11B的人們一個很爺們的回覆:
圖樣圖森破,sometimes naive.儘管在不少地方都有改進,但是畢竟這些年全球的航空領域由於美帝的鬼畜使得整體都是大步向前,J-11B當時不少的優勢,現在也略顯平庸。而當時由於立項時間過晚導致只能小修小補的做法,也使得很多SU-27上的問題沒有得到根治。典型的,SU-27那個略微粗糙的模傳飛控(跨音速段過載坑的元兇之一————雖然所有飛機或多或少都有跨音速過載衰減的問題————————,為了照顧二代機飛行員所以很多地方設置得非常奇葩……要是真沒問題也就不會搞T-10-24來研究如何解決那個蛋疼得要死的飛機會不由自主的抬頭問題還有可控迎角問題,SU-33/老SU-35就是這架飛機的血脈),J-11B當時基本沿用了這個飛控,而且由於飛機前後減重不均導致的重心重新分配。
在原型機階段就出現過重心失調的囧事(當然現在通過後機身換髮、增加後機身復材比例、前機身整合ECM以及調整飛機供油方案等等已經不是事)。而這些年部隊也把不少使用經驗以及需求反饋回去。有了清晰的目標,依靠這幾年來小型井噴的航空工業、電子工業發展把當初J-11B上的遺憾補上,也依靠筷系本身的底子,把戰鬥力提升到滿足新時期空軍對於空優機、多用途機的程度。一架具備進一步修正和增強的結構、性能更好的發動機、功能更強的航電、更加完整而且可靠的數字化飛控的筷系重戰,也就呼之欲出了。
至於類型嘛,11D其實嚴格來講不算是純空優,那兩個內側的掛點就暗示了它在對地打擊能力上的提高,當然得益於搞重載掛架必須對飛機結構進行補強,原本在過載上的問題也有不少程度的解決。出現這種提升對地攻擊能力的單座機其實並不是難以理解,新時期各國軍方都不是餘糧充足的地主,真指望對地打擊全靠戰轟、雙用途那麼就可以天天上演敵在XXX的劇本了。此時一款能夠保持甚至提升原有空戰性能,同時也有不錯對地攻擊能力的戰鬥機,你説是一箭射中了客户的心頭都不為過。但總體而言,11D還是一架以空優為主,兼備打擊能力的空優機就是。
目前還有一類以重型/中型戰鬥機為基礎改進而來的“多用途戰鬥機”,主要是為雷達增加了下視功能,增加保型油箱等例如F15E系列,F18E/F,陣風,颱風等,個人認為蘇30也應該歸入其中,畢竟印度人的確是用蘇30MKI作為重型空優戰鬥機的…就作戰能力而言,當空戰掛載時多用途戰鬥機的空戰能力不比空優戰鬥機差,而掛載對地武器及吊倉時,多用途戰鬥機又可以執行對地打擊任務。
而且多用途戰鬥機可以降低成本。舉個例子,F18出現之前美軍航母上有A6,F14,S2等多型飛機。現在F18系列替代了A6的對地打擊任務,F14的空戰/截擊任務。不僅降低了後勤保障難度。而且完全可以在執行空優任務時全部掛載對空武器,對地任務時則掛載對地武器及自衞用空空武器。可以執行對空任務與可以執行對地任務的飛機數量都大大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