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能力需要細心的老師來激發 你知道他們這些優點麼

  【新聞閣2015年07月27日訊】一個清晨,看到一個遊戲情景,發現小班孩子在合作,而我,只是守望。雖然短短几分鐘,卻打破了一個具有二十幾年教齡的幼兒教師的內心觀照:誰説小班孩子不會合作?那麼我的內心觀照從何而來?其他教師也這樣認為?帶着這種疑問,我做了一個小小調查,又回顧了守望當時的心路歷程,反思發現,只有守望才能更好地幫助孩子在合適的土壤上自由生長,交往、合作、堅持等美好的品質才能更好得到萌發並開花結果。而守望,能幫助我們更好地欣賞孩子,發現孩子,理解孩子,相信孩子。於是,我寫下小班孩子户外遊戲合作情景帶給我的思與行,並與大家分享:守望,帶給孩子更美好童年。

孩子的能力需要細心的老師來激發 你知道他們這些優點麼

  一個遊戲情景——發現:小班孩子在合作!

  某個清晨,操場上看各班户外活動情況,在小班門口,看到了幾個小班男孩在玩拖箱子游戲。

  當時男孩A坐於盒中(木盒,下面有四個輪子),男孩B拉着箱子繩用力拉,拉不上來,原來是一斜坡,還加一凹槽。B 使勁拉了幾下,不動,就走到箱子後推。推不動。此時走來又一男孩C,跑前面拉。箱子沒動。於是跑後面去,與B一起推,一下,兩下,……箱子依然沒動。這時與坐男孩A的箱子並行靠着另一個箱子,男孩D拉着另一個箱子繩,走上來一步,撿起A坐的箱子繩子,用力拉,兩個箱子靠在了一起,自己的箱子倒是往前滾了兩下,A坐的卻箱子絲毫沒動。D就放下坐A的箱子繩,還拿着自己的繩子,看着B、C,不知在想什麼。此時B、C兩個孩子手臂用力,用力,再用力,沒曾想箱子居然從凹槽,斜坡的最下面被推到了平地。但見B、C、D三人眉目稍見開展。坐箱子裏的A一直坐着,當時手上還擺弄玩具,視線跟着B身形走,安然坐在那兒。直到箱子脱離斜坡,沒見明顯喜色,神色依舊。

  這幕情景,也才短短几分鐘,而我卻是看得目瞪口呆,心中N種情緒在悄然流轉,它打破了從事幼教行業二十幾年的一個幼兒教師的內心觀照——誰説小班孩子不會合作?他們獨立,冷靜,合作,堅持,我相信,觀者都會感到驚喜和震撼——這是小班孩子在合作嗎?

  一個小小調查——質疑:小班孩子會合作?

  小班孩子會合作嗎?記憶深處,自己曾經撰寫有關教案目標時,中班會寫“合作意識”的培養,大班會寫“合作能力”的培養,小班呢,似乎從來沒有從這方面制定過目標。


  那麼小班孩子究竟會不會合作呢?於是,我在線上幾個QQ羣和微信羣做了個小小調查:

  85%的教師這樣説:不懂得合作

  “從理論上講,小班以獨自遊戲和平行遊戲為止,沒有合作遊戲。”

  “孩子覺得不需合作呢。小班的合作現象是很少的,基本上是自顧自玩,而且喜歡別人玩什麼,自己也要玩什麼。所以在材料投放上,要量多單一。”

  “小班很少合作,也有可能種家庭有關係,大多都是獨生子女,剛上學的時候,沒有這種意識,還有就是年齡偏小,還不知道合作。”

  “小班幼兒合作意識弱,能力也弱,需要有人領着玩。”

  ……

  15%的教師認為:有合作現象

  “我今年帶的就是小班,根據我的觀察,現在的孩子會有合作的現象。他們在活動的過程中嘗試着和別人溝通和交流,在小班下學期表現得更明顯一些。”

  ……

  從以上我們可以發現,在參與調查的幼兒教師中基本認為小班孩子合作意識弱,合作現象少。

  後來我翻閲了《幼兒園指導綱要》,沒有明顯的有關合作方面的語言呈現。《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在小班、中班年齡階段,沒有“合作”字眼出現。到大班年齡,明顯提到了“合作”兩字:“活動時能與同伴分工合作,遇到困難能一起克服”。回憶觀察到的現象,貌似沒有分工,其他都有了,遇到困難能一起克服,而且還是主動幫助克服,似乎《指南》中的大班合作的境界已然達到。

  此時我不得不懷疑,我所看到的這真的是一種合作嗎?再看好搜百科上如此説:“合作就是個人與個人、羣體與羣體之間為達到共同目的,彼此相互配合的一種聯合行動、方式。”再回望,這幾個小班孩子為了將箱子拉出凹陷之處,彼此配合,起碼有同時兩個孩子在一起用力推動箱子。對照,我們有理由確定,這真的是在合作!誰説小班孩子不會合作?!

  一個心路歷程——思考:已有認知哪裏來?

  那麼,我們腦海中已有的認知究竟從何而來呢?回顧我所看到的現場,其實我一直有衝動想幫助孩子——沒有直接去推箱或拉箱的念頭,但一直有想引導勸説A離開箱子的隱約衝動,有想叫D先不拿自己箱子繩子的想法,有想叫D到後面去幫着推箱子的念頭。慶幸的是,我始終沒有發出任何言語上引導,所以,我驚喜地看到了孩子在合作!

  而事後發現,孩子從頭到尾沒有來求救成人,而我,就站在2米之外。再回顧,A坐在箱子裏的淡然不動,B、C的困難解決後歡喜之色不明顯,估計他們不是第一次遭遇,他們淡定,幫助,合作,堅持。

  試想,如果我去幹預了,或者班級老師看見了,又看到有人在旁觀看,我想老師肯定會毫不猶豫衝上去幫助孩子解決困難,那麼,孩子的這些合作能力還有被我們發現的機會嗎?也許孩子剛建立的解決問題方法會遭遇破壞,自信會有所受損,同伴間信任,關鍵是還有遊戲中的默契是否會受到影響呢? 慶幸自己剛剛是守望!沒有上前,沒有好心。慶幸!


  那麼,是什麼幫助我控制住了自己想言語介入指導的念頭呢?反思,剖析自己內心,是A的淡然不動嗎?是B的冷靜與堅持嗎?我想,都是的。最重要的一點,是相信孩子。我們要相信孩子有自己的方式來解決當前的問題。所以,當時,控制住了自己,選擇了等待,選擇了觀察,選擇了相信,所以孩子們也還給我了一個驚喜!他們之間的合作自主自發!

  所以,我們腦海中已有的認知,是否是因為我們等待不夠,觀察不夠,或者最關鍵的是相信不夠呢?不相信孩子有解決問題的能力?不相信孩子有合作互助的能力?是否我們的兒童觀和教育觀還沒徹底轉換呢?是否我們是還處在灌輸式教育中,幼兒遊戲還沒有時間充分開展起來呢?如若不是,是否我們給孩子自由遊戲的空間狹小,不利於孩子合作能力的萌發培養呢?又或者是我們曾經給孩子創設了我們所認為的需要兒童合作的環境,而孩子卻覺得沒有合作的必要或者產生不了合作的願望呢?更重要的是,也許在孩子眼裏,教師所創設的遊戲不是孩子們想玩的遊戲呢?我想,只有一個真正的自由的遊戲環境,再加上老師的觀察,等待,相信,才能自然而然創生幼兒合作的空間與條件吧。

  一個思想凝聚——守望:給孩子美好童年!

  觀察,等待,不干預,其實還有一個詞更能準確表達這幾個詞的綜合意義,那就是守望。.

  在這次守望中,我們發現了小班孩子的合作能力,看到了他們的遇事冷靜,有辦法,會堅持,而這些良好的學習品質會伴隨孩子的一生,意義深遠,。但如果我們沒有守望,孩子們的這些學習品質就失去了合適的土壤,還會發芽開花嗎?

  所以,守望,能幫助孩子在土壤上自由生長,交往、合作、堅持等美好的品質得到萌發並開花結果。守望,能幫助我們更好地欣賞孩子,發現孩子,理解孩子,相信孩子,陪伴孩子。

  守望,那是否着就意味我們什麼也不用做呢?教師的存在價值又體現在哪兒呢?

  筆者認為,守望之後所做的事就是描述放大激勵分享。

  我們要做一面放大鏡,發現、欣賞並放大孩子們的優勢和潛能。把遊戲合作事件真實描述給班級孩子、家長聽,用事實告訴大家,他們之間的合作,他們的獨立冷靜,他們的不怕困難,他們的不放棄不拋棄精神。既激勵了遊戲中的幾個孩子,也達到了分享的效果,並提供給其他孩子以榜樣作用。我們還要做一面望遠鏡,用望遠鏡幫助孩子照見未來的道路。他們的未來一樣會遭遇困難,需要冷靜,需要合作,需要堅持,從而以未來的發展着眼於今天的培養視角,起到一個教育者的真正引領作用。

  所以,教育中,我們呼喚守望。孩子們需要遊戲,遊戲中需要守望,教師要做好觀察、等待、激勵、分享,做好孩子成長中的方向引導,給孩子一個美好童年。

  (本文為徐璋莉原創,未經作者授權不得轉載)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3239 字。

轉載請註明: 孩子的能力需要細心的老師來激發 你知道他們這些優點麼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