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緬公路通車後僅運行3年,1942年1月緬甸戰役爆發,遠征軍首次入緬作戰失利,至5月,日軍佔領緬甸境內全部要地,並侵佔雲南省龍陵、騰衝等地。惠通橋位於怒江上,東有等子大山頭,西有臘勐松山。5月5日中午中國守軍炸燬惠通橋,退守怒江東側,日軍被迫止步於此。
「 hi,看“有温度的視覺”,請上“新聞閣”哦,域名www.xinwenge.net 」
松山位於雲南省保山市龍陵縣境內,這座原本名不見經傳的小山,因為71年前在此發生的戰役聞名天下。松山屬高黎貢山支脈,由大小20餘個峯巒構成。戰時,中國與外部世界聯繫的唯一的運輸通道,滇緬公路在它的懸崖峭壁間盤旋40餘公里。1942年5月,日軍佔領松山,切斷了滇緬公路。
1944年,中國遠征軍開始反攻,第二次緬甸戰役打響。5月11日,第20集團軍強渡怒江,於6月底血戰至騰衝附近。經過3個月的戰鬥,於9月14日解放騰衝。第11集團軍於6月1日渡江,新28師於4日攻克臘猛,進圍松山。
在海拔2200米的松山主峯頂上,北、東、南三面可俯瞰氣勢恢弘的世界第二大峽谷——怒江峽谷。松山戰役遺址,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保存最為完整的戰場遺址之一。遺址主要集中在臘勐鄉大埡口村東、西兩側的松山山頂一帶,約4平方公里的山坡遍佈着掩體和坑道。
在松山戰役初期,敵陣堅固,新28師5攻未克。1944年7月1日由第8軍進攻,該軍以三個師輪換進攻,連續9次,至9月7日全殲守敵。整個松山戰役歷時95天,先後投入10個團2萬兵力,共傷亡7763人,其中陣亡4000人,含失蹤50人。斃殺日軍超過1250人,敵我傷亡比1:6.2。
在大埡口這個不大的小村裏,有着幾家“戰爭遺物陳列館”,是幾位當地農民辦的。他們説,小時候聽着松山戰役的故事長大的。早些年,人們大多將山上偶然發現的“破銅爛鐵”當作廢品給賣了。還有些遺物,比如鋼盔,農家人就拿它來舀玉米,刺刀,用來殺豬。
這是一處日軍機槍掩體。1942年5月日軍進駐怒江西岸,將松山按照警備中心、進攻據點和防禦支撐點的戰略目標來建設。1943年日軍在太平洋戰場敗退,日軍戰略專家預見,作為支撐滇西和緬北防禦體系重要支撐點,松山陣地的作用非常重要,遂擬將松山建設為永久性防禦要塞。
這是一個日軍單兵飯盒。在此地防守的日軍已做好長期作戰準備,並在陣地內鋪設了水管及照明設備。防守松山的日軍部隊,是第56師團第113聯隊主力及師團直屬野炮第56聯隊1個大隊,配屬輜重兵、衞生隊和防疫給水部一部,常駐兵力3000人,取名“拉勐守備隊”。
日軍的暗堡設計十分緊密。日軍第56師團派出工兵聯隊,並從中國滇西、緬甸、印度等地強徵民夫1670餘名,其中印度人80餘人,東南亞華僑138人,晝夜在松山上秘密修築工事。工事修完後,日軍以為民夫打防疫針為名,全部秘密注射處死,戰後在大埡口曾發現“千人坑”。
這是一排重機槍子子彈。50年代時,上山幹活的村民還能經常在山上發現遠征軍或者穿着日軍軍服的遺骨。
當年日軍工事網大致是:主堡內架重機槍,子堡及側射堡內架輕機槍,交通壕內有步槍、槍榴彈、擲彈筒,主堡後有迫擊炮。近距離用衝鋒槍、手榴彈。使用各種直射、曲射兵器,在陣地前編成濃密火網。中國遠征軍想接近堡壘非常困難。
這是一顆沒有爆炸的迫擊炮彈。村裏的老人説,抗戰勝利後,他們回到松山,整個山坡已成為一片焦土。
這是一處日軍暗堡的舊址,如果沒有指示牌,這裏看上去就是一片普通的山坡。1944年5月,遠征軍反攻前夕,日軍完成了松山陣地的準要塞式堡壘防禦體系。
這是一把佈滿鏽跡的鋼絲鉗。日軍在陣前障礙物的設置上處心積慮,陣地前有鐵絲網1至3道,用伐倒樹木構成的,用於防禦裝甲車的鹿砦1至2道,此外再敷設地雷及陷阱。
在山體的重要位置,每隔2到3米就有一個單兵掩體。防守松山的日軍,利用地形編成陣地,再利用高大的木材,構築堅固工事。各個據點具備獨立作戰能力。其強固程度,相當於鋼筋水泥建造的永久工事。
機槍槍管和散落的零件。遠征軍十戰松山,傷亡慘重。曾是第71軍28師83團2營82炮炮排排長的李光鈿回憶到:“那一戰太慘了,上級命令,必須一個鐘頭把山頭拿下,否則連長以上統統砍頭。”那一年,李光鈿22歲。
日軍的人員和物資有非常隱密的輸送通道。松山陣地的建造過程中,日軍多名將軍親臨視察,數枚500磅的重型炸彈直接命中,也未能讓工事內部受到損害。日軍緬甸方面軍司令官河邊正三在寫給南方總軍的報告中稱:“松山工事的堅固性足以抵禦任何強度的猛烈攻擊,可堅守8個月以上。”
這是一顆炮彈彈頭。1944年8月19日,中方將美軍空運調來的120箱,共3000公斤美製TNT烈性炸藥,裝入子高地敵堡下,次日起爆,日軍主峯碉堡被爆破衝起數米。戰至9月7日,凌晨,日軍113聯隊副官真鍋邦人焚燒軍旗後獨自發起“死亡衝鋒”,被遠征軍擊斃。松山戰役取得完全勝利。
隨着松山戰役結束,惠通橋被修復,成為中國軍隊反攻的起點。1945年1月27日,中國遠征軍與中國駐印軍在畹町附近的芒友會師。次日,中印公路通車典禮在畹町城舉行。至此,滇西反攻作戰勝利結束,中國遠征軍陸續回國。如今,老的惠通橋還在,只是已不再使用,被世人用做緬懷紀念。
日軍標配的三八式步槍,已經斷成兩截。戰爭結束後,日軍第56師團的隨軍記者品野實回到日本後在《每日新聞》社工作,後來當到執行主編,他寫了一本書《中日拉孟決戰揭密:異國的鬼》詳細描述了松山戰役的過程,松山戰役中倖存的日本兵只有7、8個,戰後他們曾為反戰奔走。
曾跟隨孫立人新一軍的遠征軍老兵黃紹甫於2011年2月25日逝世,2011年6月4日被安葬在松下腳下。松山戰役在中國抗日戰爭史上,以戰役級投入和犧牲,贏得了戰略級的戰爭目標。2009年年底,龍陵縣政府開始普查松山戰場遺蹟。關於那場戰爭的故事,終將被永遠銘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