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通州新校區一期工程3年後竣工

人大通州新校區一期工程3年後竣工

昨日,北區學生宿舍一期施工現場。新京報記者 張璐 攝

人大通州新校區一期工程3年後竣工

北區學生宿舍效果圖,五棟宿舍樓外牆呈紅色。人民大學供圖

將滿足約8000名學生規模的辦學需求,預計2025年8月全面竣工;北區學生宿舍一期9月可主體封頂

人民大學通州新校區約為西校區的1.5倍,力爭到2023年8月,校園一期工程竣工,校區能夠獨立運行,滿足約8000名學生規模辦學需求。預計到2025年8月二期工程結束,整個校園全面竣工。

新京報訊 北京城市副中心新聞發佈會昨天舉行,記者從發佈會上獲悉,人民大學通州新校區校園面積約為西校區的1.5倍,預計2023年8月校園一期工程竣工,可滿足約8000名學生規模的辦學需求。

人大通州新校區約為西校區1.5倍

人民大學通州新校區地處通州區潞城鎮,東至春明西路,南至運河東大街,西至前北營路,北至兆善大街。新校區用地規模110公頃,建築規模105萬平方米,整個校園面積約為西校區的1.5倍。

據中國人民大學副校長賀耀敏介紹,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前提下,新校區建設項目已於2月21日通過檢查正式復工,是中央在京重點項目中較早復工的一批項目。

目前,新校區建設正加快推進,首個建設項目北區學生宿舍一期已於2019年3月開工,建築面積3.7萬平方米。2020-2021年新開工項目正在推進。力爭到2023年8月校園一期工程竣工,校區能夠獨立運行,滿足約8000名學生規模辦學需求。預計到2025年8月二期工程結束,整個校園全面竣工。

北區學生宿舍一期正在推進

昨天下午,記者來到新校區首個建設項目——北區學生宿舍一期施工現場。這裏塔吊林立,數棟建築的腳手架已經搭起。在工程效果圖中,五棟宿舍樓外牆呈紅色,美觀大氣。

據項目施工單位項目經理鄭慶介紹,項目總建築面積為3.7萬平方米,五棟樓中1-4號為宿舍,5號樓為功能配套用房,連廊連接地下廣場,學生可以在此休閒活動,同時和宿舍二期相連。

為推進工期,項目模板全部為一次性投入,既保證質量,又使工期大大加快。目前5號樓局部封頂,預計今年9月,北區學生宿舍一期所有建築可以實現主體封頂,將進入外立面和裝修安裝階段。

他説,在疫情防控形勢下,項目做好防疫準備,點對點運輸工人,在疫情反覆後,所有的350名工人都進行了兩遍以上的核酸檢測,園區實施封閉管理,工人嚴禁外出。所有物資採買、材料運輸人員要提前備案,提交核酸檢測證明才能進入現場。

校園周邊規劃東夏園樞紐

副中心管委會建管局局長、通州區副區長陽波稱,新校區周邊配套設施齊全完備。在市政道路方面,將減少機動車道寬度,增加人行道和非機動車道寬度。結合校園規劃佈局,慎用護欄等物理隔離,種植高大喬木,增加街道綠化空間,形成連續的綠樹掩映、富有活力的街區景觀。

交通出行方面,已建成項目有地鐵6號線、八通線、市郊鐵路副中心線,學校鄰近東夏園站和潞城站,通過交通接駁可滿足學校與中心城區交通需求。

在建項目中,廣渠路東延是中心城區與城市副中心的快速連接通道,計劃今年建成。副中心綜合交通樞紐站項目副中心站距離人大通州校區約4公里。東六環加寬入地項目將現狀雙向四車道拓寬改造為雙向六車道,項目計劃2023年底竣工。同時,校園周邊還規劃有東小營公交場站、東夏園樞紐等。

亮點1

建設圍合式開放校園

此次新校區的設計備受矚目。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建築設計研究院總建築師崔愷説,此次設計遵循副中心城市規劃和城市設計導則,建設小街區、密路網,圍合式的開放校園。

校園延續原有規劃方案並與城市上位規劃對接,將校內路網與城市道路銜接,形成統一的路網體系。校園公共中央綠地和未來建設的體育、文化等設施也具備與城市共享的便利條件。“體育設施、音樂堂等都位於城市道路邊,既是城市精品建築的展現,又便於使用。”

亮點2

校園環境一樓一景

崔愷介紹,設計比照世界一流大學的建設經驗,將校園空間場所的營造與歷史文化的傳承和創新結合起來,既要反映人民大學獨特的紅色歷史文化,又要為面向未來的科技創新和文化交流,打造有特色有魅力的教學和生活設施。

“副中心的建設和人大新校園的建設是一次建築理論探索和設計實踐的創新機會。我們結合一期建設的不同功能,不同使用模式的要求,創造出不同的特色空間和建築造型,爭取做到一樓一景,一院一景的豐富的校園環境體驗。”

亮點3

宿舍區引入食堂、活動室

“宿舍也不僅僅是睡覺的地方”。崔愷介紹,一、二期學生宿舍組團中增加了服務要素,食堂、商業、活動室、自習室等公共空間在龐大的建築羣中穿插滲透,滿足學生的使用需求,也豐富了院落場所。

賀耀敏透露,宿舍樓的建設廣泛聽取了學生意見,將建成北京高校中最好的宿舍。每個宿舍中都有衞生間和洗浴設施,每一層都有學習空間,地下一層作為公共服務空間使用。

亮點4

新聞學院呈三稜空間

談起學院組團,崔愷説,新聞學院和未來傳播創新中心是處於校園西入口的第一組建築,它的建築設計特點是創造一系列有場景感的新聞採集和傳播空間,形成有識別性的三稜空間。各種類型的會議空間,豐富的室外和屋頂平台,營造出各具特色的互動交流和教學空間。

藝術學院由四個專業構成,設計上採用一邊一專業的基本空間佈局方式,將各學科的特色教學空間放在中庭中共享,構成了豎向的藝術聚落,展示出藝術各學科交叉互動的教學氛圍。

亮點5

傳承銜接海淀校區

新校區也將體現人大“情懷”。據悉,新校區對海淀校區的傳承和銜接在設計上有所體現。“針對老教師、老校友喜歡的小景觀,將來新校區中將有選擇地恢復場景,形成記憶。”

崔愷説,一部分建築色彩上和海淀校區銜接,比如海淀校區明德樓是使用最頻繁的建築,大家很喜歡它的紅色,新校區一期項目包括宿舍也使用了類似顏色,做一些深淺變化調整,讓大家來到新校區感覺像回家一樣。“未來也將通過智慧校園方式,把新老校園的學術活動、文化展示建立起聯繫。”

新京報記者 張璐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347 字。

轉載請註明: 人大通州新校區一期工程3年後竣工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