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城檸檬DHT、吉利雷神動力、傳祺注入THS系統、比亞迪DM-i,曾經以日系品牌為主的混動車市場,霎時間湧現了許多自主品牌的身影。無論是技術還是產品佈局層面,市場對於自主品牌集體“入局”混動市場都相當感興趣。
各品牌的混動技術都有何亮點?為何自主品牌推出混動車型?未來的汽車能源結構將迎來怎樣變化?這都是市場所關注的重點。因此,我們不妨帶着這些問題,窺探背後的答案。
自主混動:基於混聯架構打造,融入更多先進技術
國內消費者對於混動(HEV)車型最早的瞭解是來自豐田普鋭斯,自第一代普鋭斯車型推出以來,豐田便堅定了發展混動車型的決心。而豐田混動技術發展至今也已接近25年的時間,豐田在國內的混動產品序列也不斷增加,涵蓋豐田和雷克薩斯品牌,銷量佔比更是節節攀高。
雖然技術路徑不相同,但本田推出混動車型的目標與豐田一樣,都是為了達到高能效、低能耗的性能表現。與此同時,本田的混動車型在國內也有着不俗的銷量成績。至於日系三巨頭之一的日產,也憑藉e-POWER技術迅速切入混動市場,奠定其在市場的地位。不難發現,日系品牌尤為鍾情混動技術。
在混動技術路徑上,自主品牌並沒有太多的積累,因此其必須從一些成熟的案例上借鑑。目前混動架構以豐田THS和本田i-MMD為代表,由於豐田的THS系統有着諸如行星齒輪的專利性設計,無法效仿。因此,許多自主品牌遵循了本田i-MMD系統的設計思路,再融入屬於自己的技術,打造出全新的混動系統。
無論是長城檸檬DHT、吉利雷神動力還是比亞迪DM-i,基本都是採用混聯繫統,由於傳祺GS8是直接採用豐田的THS系統,技術架構基本等同於豐田車型的混動系統,因此不單拎出來談。
雖然長城檸檬DHT、吉利雷神動力與本田i-MMD架構類似,但各自仍有相當多的差異。比如在電動部分,長城檸檬DHT配備了兩檔變速箱、吉利雷神動力更是搭載了三檔變速箱,反觀本田i-MMD和比亞迪DM-i都沒有傳統意義的變速箱,而只有單速線路控制。相比之下,前兩者在性能和能耗上會有更優秀的表現。
另一方面則是發動機部分,不同於日系品牌樂於採用大排量自吸發動機,自主品牌更偏向採用小排量增壓動力,像是長城的1.5T、傳祺的2.0T、吉利的1.5T/2.0T。雖然發動機的抉擇不同,但在動力性能和油耗表現上,自主品牌的混動車型並不比同級的日系混動車型差——搭載長城檸檬DHT動力的哈弗H6 S百公里油耗為4.9L,而採用i-MMD系統的本田CR-V鋭·混動為4.9L/100km。
混動、純電成主流,自主品牌加速混動技術研發
即便混動技術有着許多優勢,但其實在多年前,國內消費者對於HEV車型並不看好,因為這類車型既無法獲得新能源汽車的補貼、牌照等政策惠及,售價還比同排量車型更高,即使省油效果再出眾也難抵車型價差。
對於自主品牌車企而言,混動車型還有更高的技術研發難度、更難的硬件匹配等問題。因此,既能得到新能源汽車政策惠及,技術門檻相對更低的插電式混合動力,成為了許多自主品牌踏上混動道路的不二之選。既然如此,為何自主品牌如今又開始轉投曾今不被看好的HEV技術?這還得從一份文件説起。
2020年10月,中國汽車工程學會牽頭編制了一份名為《節能與新能源汽車技術路線圖2.0》的文件。別小看這份文件,它對於中國汽車未來的發展走向有着重要的指引作用。該文件提到,在2035年,我國的混動車和傳統能源車的比例將達到100%。換言之,到2035年,國內能買到的乘用車非混動車就是新能源車,兩者間二選一,沒有純燃油車型可售。
可能有朋友會疑惑,2035年距今還有14年的時間,自主品牌有必要這麼着急集中性地推出混動車型嗎?答案是相當急。因為在這份文件中,除了提到2035年的規劃外,還有不少分階段實施的目標,而最為接近的就是2025年前,我國的混動車和新能源車佔比將達到50%以上,也就意味着一半以上的車型要搭載混動系統,但即便是上述提到的日系品牌,如今也無法做到這一比例。
有朋友可能又會提出疑問,加入48V輕混系統的車型也稱得上是混動車型吧,自主品牌何必大費周折重新研發混動系統?的確,48V輕混也算“混”,但該文件中還有一個細則,不僅要混動車型,油耗水平還要壓縮至4.6L/100km。很顯然,48V輕混是難以達到這一油耗表現的。
這個油耗水平是建立在全新且更為嚴苛的WLTC測試標準上,即便是自主品牌目前推出的混動系統,也難以滿足這樣的要求。因此,自主品牌需要在2025年前,不斷對自家的混動技術做更迭,已達到更高的能效標準,另一方面,再通過推出更多的純電動車型,平攤這些能耗壓力。
節能減排道路,PHEV將失去政策惠及
既然都是要研發混動系統,為何吉利、長城、廣汽不像比亞迪一樣走DM-i的技術路徑?既能獲得新能源汽車政策的惠及,又可以降低油耗表現。
實際上,隨着新能源車型的不斷增加,國家也會適時調整新能源汽車的政策,而插電式混合動力一直被視為過渡性產品,在補貼和牌照方面的惠及不如純電動車型,相信在不久後,插電式混合動力車型極大可能被歸為“傳統能源車型”。
這並非空穴來風,早在今年2月,上海便發佈了《上海市鼓勵購買和使用新能源汽車實施辦法》。當中提到,上海將在2023年起,不再對發放插電式混合動力車型發放專用牌照,以及相關的政策優惠。
雖然這只是一個地區性的政策,但對於全國城市都有指導性的作用。不僅是牌照政策的失利,插電式混合動力車型因為有着更大容量的電池組,製造成本也會比同級的混動車型更高,這並不利於正面競爭。
由此也不難看出自主品牌未來幾年的發展趨勢,一是混動技術將迎來快速且質的飛躍,二是會有更多的純電動車型面世。
上述的《路線圖》為我國未來汽車發展提供了明確的指引,可見,節能減排、提升能效依舊是主旋律,相信在越來越嚴苛的政策要求下,各車企將不斷提升產品的能效表現,從而倒逼技術的進步,這對於車企研發而言,有着正向且積極的作用,自主品牌車企尤甚。
除了上述提到的部分自主品牌車企,還有更多的車企加入到混動技術研發的行列中,像是東風風神等等。不過,諸如歐洲、美國品牌車企似乎對此仍不為所動,面對中國汽車市場的未來走向,它們將以怎樣的姿態迎接?這會是個值得期待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