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着冬奧賽事陸續進行
各比賽場館
也如一道道風景線
依次亮相
在眾多競賽與非競賽場館中
北京冬奧會
對很多場地進行了
創新利用
“舊貌”煥“新顏”
作為運動員騰空時的背景
“老首鋼”遺存的冷卻塔
以及很多場地
成功“出圈”
“老首鋼”變身記
北京冬奧會申辦成功後
數次被國際奧委會主席巴赫盛讚“不可思議”的首鋼園區開始了鳳凰涅槃之旅
首鋼滑雪大跳台的造型設計還融入了敦煌壁畫中的“飛天”元素,建築曲線優美、流暢
羣明湖位於首鋼園區北區
始建於1943年3月
當時為配合將來鍊鐵及鍊鋼生產
修建了第二、第三貯水池
即首鋼高爐工業循環水池
上世紀四十年代時的第二貯水池
上世紀六十年代的晾水池
1978年
當時羣明湖畔還只有一座冷卻塔
1984年8月
隨着首鋼自備電站項目開工
其餘3座冷卻塔陸續建成
上世紀八十年代初職工在石景山上寫生
陸續建設的其餘3座冷卻塔
作為電力廠的配套設備
它主要採用燃煤
高爐壓差、幹熄焦等
鋼鐵廠普遍採用的發電工藝
主要功能是
完成熱水和空氣之間的熱交換
降低循環水的温度
為電廠發電提供足夠的冷卻水
為改善環境質量
十幾年前
首鋼集團有限公司的
主生產流程
從京西石景山搬遷到
河北唐山遷安、曹妃甸
留下了包含高爐、轉爐
高速線材和棒材生產線的工業園區
2010年底首鋼老廠區鋼鐵主流程停產前的電力廠冷卻塔
主流程停產後
4座冷卻塔
便作為廠區特色標誌物被保留下來
為了深入挖掘
園區工業遺存文化價值
高水平建設奧運競賽場館
首鋼集團對場地情況、賽時需要
賽後利用等方面
進行了大量調研
礦石原料倉“變身”冬奧組委辦公區
首鋼園區五號筒倉辦公樓門廳裏
原本上下貫通的筒倉空間
被分割成一層層辦公區
保留着混凝土立柱和鋼板橫廊
屋內還安裝了
智慧照明系統、智慧温控系統等
能適應環境
自動調節光線、温度
筒倉外
一條長長通廊與三座高爐連接
支撐鋼樑是鐵鏽色
……
老工業和新科技的元素交融
充盈着歷史厚重與現代活力
改造工程
基本保留了主要工藝流程的建築構物
並在佈局、顏色、質感等方面
還原老廠區的歷史滄桑感
改造後的辦公區
還會運用光伏發電
無負壓供水系統
雨水收集和利用系統等
先進節能新技術
精煤車間“變身”訓練冰場
2017年,因訓練需要
國家體育總局決定
在首鋼園區建設國家冬訓中心打造
短道速滑館、花樣滑冰館
冰球館、冰壺館等
“四塊冰”場地
除冰球場館是由運煤車站改造之外
剩下三個場館的基礎廠房
都選在一個
長300米、寬66米的老儲煤倉庫
此前為卸煤工作而建
長度相當於一列火車
建設團隊保留老廠房的整體結構
內裝修秉承簡單、樸素
低飽和的配色原則
避免分散運動員的注意力
因老廠房沒有吸音效果
他們將混凝土板、木飾面穿孔
來吸納噪音
國家冬季運動訓練中心呈現出“工業特色冰雪場館”的風貌。賈天勇 攝
首鋼“四塊冰”
雖然並非冬奧會的正式比賽場館
但四個場館
全部配備冰場
冰面完全按照國際比賽標準打造
不僅可以滿足國家隊
冬奧訓練的需要
未來同樣有能力承辦大型賽事
帶動首鋼區域轉型發展
國際奧委會官網曾刊文指出
北京冬奧會留下的
最偉大遺產之一
便是帶動首鋼工業園區域的復興
它的轉型
呈現了最佳範例和基準
巴赫親筆致謝
2月15日,國際奧委會主席巴赫
到首鋼滑雪大跳台觀看
單板滑雪大跳台項目決賽時
親筆書寫:
"Thank you to all the team of Shougang to support the Olympic Winter Games Beijing 2022."(感謝首鋼團隊對北京2022冬奧會的支持)
歲月無聲,時光有痕
從山到海、從火到冰
首鋼老廠區
完成了華麗轉身
實現了從廠到城的轉變
為了秉持
“綠色冬奧”“可持續發展”的理念
提升現有奧運場館的利用率
北京冬奧組委
還開創性地提出
改造一批夏季奧運場館
為冬奧會所用
從“夏福娃”變成了“冰墩墩”
國家游泳中心:從水立方到冰立方
水立方在2008年
奧運會和殘奧會期間
舉辦了
游泳、跳水、花樣游泳等
水上項目比賽
北京2022年冬奧會和冬殘奧會期間
被用來舉辦
冰壺和輪椅冰壺比賽
場地採用
可轉換的鋼架支撐系統
和可拆裝的製冰系統
為了達到保濕、保温
防滑、防漏的效果
依次鋪設了防水層、保温層
防潮層、防滑層
還加鋪製冰管
讓整個賽道的製冰管裏循環
零下18攝氏度的載冷劑時
一整塊冰面就漸漸形成了
2019年12月
運營團隊完成了
第一次“水冰轉換”
為了壓縮轉換時間
運營團隊
把支撐體系每個構件的重量
限定在200公斤以內
一系列的改進之後
水立方進行的第二次水冰轉換
僅用了20天
在泳池中搭建了臨時冰面
形成4條標準的冰壺賽道
使“水立方”變成“冰立方”
“水冰轉換”模式
大幅降低了資源消耗和碳排放
冬奧會後
場館既能舉辦冰上賽事
又能舉辦游泳賽事
同時還能承接全民健身
大型文化演出等活動
從而實現場館的多元化利用
五棵松體育中心:6小時“籃冰轉換”
五棵松體育中心
是2008年北京奧運會
籃球比賽場館
其配套服務設施為
棒球項目比賽場館
建造之初
就已經預埋了製冰管道
籃球、冰球、文化演出三種模式
可在6小時內完成轉換
是中國首家
冰籃雙主場體育場館
為冬奧測試賽籌備中的五棵松體育中心
2022年北京冬奧會
則在這裏承接冰球賽事
場館對原有標準冰面
照明設施等系統
和顯示屏做了改造
賽後可通過轉化冰場尺寸
舉辦各類冰上賽事
首都體育館:老場館打造“最美的冰”
見證了2022年北京冬奧會
中國代表團首金誕生的
首都體育館
建成於1968年
是我國第一座
現代化體育場館
也是我國第一座人工冰場
2008年
首都體育館承擔了
北京奧運會排球項目比賽
如今
53歲的她經過2年的改造
煥發出新的青春和麪貌
於2022年北京冬奧會承擔
短道速滑
和花樣滑冰項目比賽
在改造中
突出了綠色低碳理念
保留了建築原有的
歷史風貌
場地冰面還採用
二氧化碳跨臨界直冷製冰技術
為短道速滑
和花樣滑冰兩種場地模式的轉換
提供了技術保障
並通過增加新的聲光電技術
竭力打造“最美的冰”
除此之外
館裏還安裝了
4台轉輪除濕機組
確保冰面1米以上的區域温度
保持在15~16攝氏度
濕度達到35%左右
冰面不起霧
8台直膨機組
通過送回風運行
使觀眾席等區域温度
維持在18~19攝氏度
讓運動員和觀眾
始終處於舒適的賽事環境中
冬奧會後
除保障國家隊日常訓練之外
還將承接各類高水平冰上賽事
面向公眾
特別是青少年開放
成為公眾冰上訓練基地
和冰雪體驗中心
2021-2022
國際滑聯短道速滑世界盃
北京站比賽
就在改造後的首都體育館
成功舉辦
首都體育館——2021-2022國際滑聯短道速滑世界盃北京站比賽
“冰雪豐碑”閃耀五環光芒
從北京出發
無論是走京藏、京禮高速公路
還是乘坐京張高鐵
都能在途經延慶時
看到一座百米高塔
——海坨塔
在近120米高的塔身上
聳立着高18米、直徑12米
重51噸的巨型奧運五環
宛若一座“冰雪豐碑”
矗立在北京延慶的羣山中
海陀塔是在
原中科院延慶太陽能
發電研究基地
太陽能集熱塔的基礎上
進行改造設計完成的
重重加固確保塔身“穩如泰山”
6條120米長的“冰晶飄帶”
圍繞塔身旋轉而下
像從高山上
俯衝而下的滑雪賽道
又像一座冰雕狀的獎盃
由於每條飄帶重達45噸
為了保證塔身結構穩定
使新增加的奧運五環
不會對原結構造成破壞
工作人員特意在底座塔壁
增加了24根支撐柱
兩道環梁、3個集熱洞口
分別加裝
混凝土支撐立柱和環梁
120米高空拼裝51噸冬奧會標
延慶的冬季,風大氣温低
如何扛住12級大風
成為了工作人員最大的難題
為此,他們用三維化
模擬不同風力下
最佳吊裝體積、重量
優化會標吊裝方案
為保證五環標誌
高空拼裝嚴絲合縫
工作人員
提前精確測量確定吊裝路線
在吊裝路線中
增加牽引導軌
並針對性設計防風措施
確保51噸會標環
始終能在吊裝過程中保持穩定
最終將焊接誤差
控制在了2毫米以內
6條百米飄帶打造冰裂紋奇效
海陀塔6條120米鋼結構飄帶
猶如6條蟠龍
環繞塔身,扶壁而上
為打造“冰晶飄帶”
工作人員在施工過程中
創新性地採用了
雙層疊加的方式
數條不規則的白色拉索
分為上下兩層交叉排布
ETFE膜在兩層之間
5釐米的空間之中
打造出了“冰裂”的效果
在進一步提升觀賞性的同時
也保證了膜結構
不被大風吹拉變形
為了讓“奧運五環”點亮夜空
在五環結構的雙側
工作人員還安裝了
8萬餘個0.3瓦白色點光源
使奧運五環的光芒
照耀整個延慶賽區
如今
這座頂部裝設巨型奧運五環
塔身粉妝玉砌
飄帶白雪晶瑩的海陀塔
已然和其他冬奧會標誌性建築一樣
將作為2022年
北京冬奧會的重要文化遺產
被永久保留着
冰雪運動普及
城市轉型升級
地區生態環境改善
……
作為一場全球體育盛會
這些“轉變”不僅為各國運動員
搭建了公平競技
實現自我價值的平台
還為我們的國家、城市和公眾
以及奧林匹克運動
留下了
長期受益的奧運遺產
更書寫下了
專屬於“雙奧之城”的
時代傳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