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標題:副中心:城鄉“加減法”為精細治城增效
新成立的通運街道辦事處,建立了“兩走兩聯繫”工作機制。機關幹部走進社區,直接聯繫居民,為民解煩憂。通運街道辦事處提供
進入北京城市副中心時代的通州區,兩年來經歷了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行政區劃調整——
2018年1月,潞源街道辦事處、通運街道辦事處獲得批覆;
2019年3月,文景、九棵樹、臨河裏、楊莊、潞邑5個街道辦事處獲得批覆。
一年多時間密集新增7個街道辦事處,這樣的“大動作”在全北京市也相當少見。背後的原因是什麼?
新增街道
城市精細治理的單元小了
“原有的鄉鎮管理體制已經適應不了當前城市副中心的建設要求。”通州區民政局基層政權和社區工作管理科科長鄧長富開門見山解釋道。
在2018年以前,通州區僅有4個街道辦事處,分別是新華街道、北苑街道、中倉街道和玉橋街道。這4個街道都是1997年通州撤縣設區時批覆的,此後21年間,通州再也沒有批覆新的街道辦事處。
街道沒新增,但城鄉面貌卻發生了巨大變化。不少村莊變成了高樓林立的商業區或者居民小區,流動人口也大幅增加。以村為工作重心的鄉鎮管理體制,在城市管理和社會治理中越發捉襟見肘。
以此次拆分的梨園鎮為例,在行政區劃調整之前,鎮域面積20平方公里,人口達40萬人,其中户籍人口僅4至5萬人。鎮域內村委會和居委會加起來有62個。如此龐大的人口服務和管理壓力壓在鎮政府頭上,有限的工作人員經常顧此失彼,甚至陷入疲於奔命中。
城鄉佈局的不合理,從某種意義上來説是基層治理結構的不合理。調整區劃則是優化城鄉佈局最直接的方式。
潞源、通運街道辦事處於去年率先掛牌成立。文景、九棵樹、臨河裏、楊莊、潞邑5個街道辦事處,目前正在有序組建當中。為新設這5個街道,通州區對北苑、玉橋街道辦事處和永順、梨園、宋莊、潞城、張家灣、台湖鎮的行政區域範圍進行了調整。特別是人口密集的梨園鎮、永順鎮,通過這次調整實現了區域拆分。
新成立的街道全部按大部制組建部門,設有民生保障、城市管理、平安建設、社區建設、綜合行政執法等工作機構,直接面向居民,實現扁平化管理。並且和鄉鎮重點圍着村轉不同,其工作重心是服務地區居民。
街道是城市治理的基本單元,街道的新增意味着城市精細治理的單元變小了。“街道辦事處成立後,將圍繞地區‘短板’、居民訴求,在城市精細化治理、構建完善的公共服務體系上發力,為地區居民營造更加和諧宜居的生活環境。”鄧長富表示。
拆分社區
圍着居民轉的社工多了
在做好城鄉佈局“加減法”的同時,通州區積極推動社區規模調整。過去在梨園、永順等城鄉結合部地區,5000户以上的超大型社區有8個,但每個社區配備的社區工作者僅10到15人。以15個人計算,一個超大型社區,社工人均要服務至少330户家庭!
“就這麼幾個人,每天坐在居委會處理各種日常事務都忙不過來,留給入户走訪的時間太少了。”一名社區工作者向記者“吐槽”。
社工數量與社區居住人口懸殊,勢必造成社區公共服務供給的不足。今年以來,超大型社區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工作中,普遍暴露出組織力量薄弱等“短板”。
和不合理的城鄉佈局一樣,超大型社區對於基層治理來説也是一道“結構性”難題。優化調整社區規模,勢在必行。
今年以來通州區分三批次新設立了24個居委會,並新增435名社區工作者。在商品房小區聚集的梨園鎮,通過拆分大型社區,新成立了怡然、通大家園等10個社區居委會。
每一個新建社區背後,都是政府人財物的投入。記者瞭解到,通州區計劃投入9000萬元保障社工工資待遇、社區活動經費等;同時通過多種方式安排了1.4萬平方米的社區管理用房。
通過這一輪調整,通州區28個規模超3000户的社區全部實現拆分,5000户以上的超大型社區降到了零。伴隨着優化調整,圍着居民轉的社工多了,社區活動用房變寬敞了,社區公共服務的供給水平也將穩步提升。
力量下沉
街鎮為民解憂的底氣足了
推動城市精細化治理、提升基層治理效能,是一個系統工程。貫徹《北京市街道辦事處條例》,今年通州區在優化城鄉佈局和社區規模的同時,積極推動行政執法權下放、協管員隊伍優化重組,為街道深入開展基層治理賦權增效。
“變化挺明顯的,感覺自己再也不是外人了。”通運街道綜合執法隊隊長周磊笑説。他所在的執法隊原先是街道城管執法隊,今年7月1日430項行政執法下放街道後,執法隊正式更名為“街道綜合執法隊”,執法主體也隨之發生變化,從區城管執法局變成了街道辦事處。
周磊介紹,過去執法隊開展工作相對獨立,“和街道其他部門是各幹各的”,而現在“更像是街道的一個科室”,工作重心也從過去的行政處罰轉向了普法教育和地區的民生服務。
就在上個月,紫荊雅園社區有居民反映,有部分業主佔用小區綠地種菜、種果樹,對小區綠化造成了破壞。接到居民訴求後,通運街道辦事處城市管理辦公室、社區建設辦公室、綜合執法隊和社區居委會,共同對佔用綠地的業主挨個兒進行勸導,並由執法隊開展普法宣傳教育。
“一張罰單沒開,被佔用的公共綠地全部‘退’回來了,下一步物業還要進行綠化恢復。”周磊説。基層治理,罰不是目的,歸根結底還是要解決問題。“就拿這個事兒來説,開罰單隻能對極少數業主起到警示作用。現在多個部門聯合做工作,社區物業挨家上門送告知書,從整體上起到了教育和提示的作用。”
通過改革,原先多頭管理的基層協管員隊伍,也告別了各幹各的局面。
這些年來,街道協管員的種類越來越多,什麼勞動協管員、安監協管員、交通協管員、市場監督協管員……林林總總,多達10多種。據統計,改革前通州區各類基層協管員加起來有1.3萬人。
人數雖多,但因為隸屬於不同的委辦局,各人只幹各人的一攤事,街道難以統籌形成基層治理的合力。
按照《北京市街道辦事處條例》,本市今年對基層協管員隊伍進行全面優化調整,通州區率先完成。區域內協管員總數從1.3萬人精簡到4400餘人。協管員由街道直接管理,職責不再細分,僅歸為城市治理協管員和公共服務協管員兩大類型。
執法隊和協管員隊伍納入街鎮統一管理,相當於為基層治理注入了新生力量。街道幹事創業、為居民解決操心事煩心事揪心事的底氣更足了。在街道的統籌安排下,各方力量匯聚起來,將更大程度激發社會治理效能,更順暢地打通為民服務“最後一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