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中歐班列十年喚醒沉睡古絲路
3月19日,一趟滿載着電子產品、機械零件、日用百貨等物品的中歐班列(渝新歐)十週年紀念專列徐徐駛出重慶團結村車站,發往德國杜伊斯堡。記者 唐奕 攝
10年前的2011年3月19日,重慶團結村中心站,我國第一列中歐班列“渝新歐”在此始發。亞歐大陸上,從此古有絲綢之路商貿駝隊,今有中歐班列“鋼鐵駝隊”。
10年後的3月19日,也是在重慶團結村中心站,中歐班列迎來“10歲生日”。一列印有“中歐班列(渝新歐)10週年紀念專列”字樣的班列緩緩駛出站台,駛向一萬多公里外的德國杜伊斯堡。
10年來,中歐班列從無到有,從弱到強,改寫中國對外開放版圖,喚醒沉睡千年的古絲綢之路,助力沿線國家和地區互聯互通、合作共贏,尤其是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凸顯出維護全球供應鏈、產業鏈穩定的戰略價值。
從“獨苗”到“人丁興旺”
幾十年來,重慶團結村站都只是一個坐落在農田和山野中的四級小站,20多名員工每天負責迎送幾趟過往的火車。直到2011年3月19日,首趟“渝新歐”班列從此出發,這裏開始發生天翻地覆的變化。
“那天,是我發出的出發指令。”團結村站站長張信説,當時完全沒想到中歐班列已成為“一帶一路”重要標誌,團結村站也發展成為國際化大站。最初,張信給車站制定的遠期目標是“爭取每天能發送一班中歐班列”,並認為這是“很難完成的任務”,如今,團結村站每天發送和到達的中歐班列能達到10餘班。在快速發展的中歐班列的帶動下,團結村站已擁有200多名員工和600多名裝卸工,線路也由當初的3條增至12條,年收入超過11億元。
團結村站的滄桑鉅變,正是中歐班列從無到有、從弱到強的生動寫照。10年前,以重慶為代表的西部地區正在飽受“物流隔絕”之苦。深居內陸腹地的重慶,距出海口和邊境線均2000多公里,產品出口要麼經沿海城市“漂洋過海”,耗時過長,要麼通過空運,費用極高。 後來,重慶在更廣闊的空間內觀察方位,決定轉身向西,經陸路直達歐洲,開闢一條暢通省時且成本較低的國際物流大通道,“渝新歐”就此誕生。這條線路將重慶與沿途的哈薩克斯坦、俄羅斯、白俄羅斯、波蘭等國家緊密相連,運輸成本僅為空運的1/5,時間只有海運的1/3,將中國西部與歐洲的時空距離從40多天縮短至15天左右。
“‘渝新歐’既開創了中歐班列的先河,也改寫了中國對外開放版圖。” 中國集裝箱行業協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李牧原説,此前中國的對外開放長期處於以東部沿海為重點的“海洋時代”,“渝新歐”則代表着“向西開放”的新思維,沉睡千年的古絲綢之路開始甦醒。
最初,橫亙在“渝新歐”面前的是一道道難題——貨物每到一個國家都要開箱檢查,手續煩瑣;沿途温差極端時上下可達70℃,不少產品無法承受;途中的安全問題也是貨主們的一大擔憂;中歐鐵路運郵禁令也制約着“渝新歐”運輸貨物品類的拓展……“當年,我們每次發車之前都捏着一把汗,擔心班列無法準時安全抵達。” 張信説。
同時,這也成就了“渝新歐”的一次次成長——經過與沿線國家溝通,“渝新歐”實現沿途海關監管互認;針對沿途低温難題,重慶研發出保温材料,還研發出集裝箱衞星定位跟蹤系統,解決了貨物運輸的安全問題……
隨着一個個難題的解決,尤其是我國2013年提出“一帶一路”倡議之後,中歐班列發展進入“快車道”。成都、鄭州、義烏、西安……越來越多的城市陸續開通中歐班列。2016年6月,各條線路有了統一的“中歐班列”品牌。如今的中歐班列,早已不是10年前的“獨苗”,而是一個“人丁興旺”的大家庭。
10年前唯一的班列線路“渝新歐”,2011年僅開行17班,如今來自國家發改委的數據顯示,全國已有中歐班列運行專用運行線73條,2020年共開行1.24萬列,首次突破萬列大關。截至去年11月,中歐班列已通達歐洲21個國家、92個城市,物流網絡覆蓋歐洲主要城市。
互利共贏的合作紐帶
2011年,台灣華碩集團簽約落户重慶,致力於筆記本電腦等智能終端產品的研發、生產和銷售。自2014年始更將其全球85%的筆記本電腦訂單放至重慶生產,其中有相當一部分通過中歐班列運送出國。“10年前,‘渝新歐’班列帶來的物流條件改善,正是當時我們選擇落户重慶的重要考量之一。” 華碩電腦西南區品牌總監路宏説。
曾經,重慶等西部內陸地區的貨物物流週期過長,投資者望而卻步。“以前,西部地區只能被動等沿海產業轉移,中歐班列開通後,西部地區可以直接參與國際產業分工,融入全球產業格局。”重慶工商大學副校長李敬説。
例如,重慶經濟支柱之一的電子信息產業,最初只是代工生產,而隨着中歐班列的開通,吸引數百家相關企業陸續落户重慶,筆記本電腦的42種零部件基本實現本地配套,也引領着電子信息產業向“芯、屏、器、核”多終端體系發展。2020年,重慶筆記本電腦產量再創新高,突破7000萬台,產值首次突破3000億元,產量連續7年位居全球第一。2020年,在筆記本電腦產業的助推下,重慶電子信息產業同比增長13.9%,成為全市工業增長“第一動力”。
中歐班列等開放大通道,吸引海內外資本湧入曾經閉塞的西部地區,也推動着西部的快速發展。重慶、四川、陝西、貴州等西部省份已成為全球重要的電子信息、汽車製造、大數據智能化基地,大部分省份的外貿進出口總值等指標較2010年增長4倍以上,跨境電商、整車進口、高端製造業等新興業態也快速發展。
中歐班列在推動西部地區產業升級的同時,也讓沿線國家共享市場紅利。在“世界超市”浙江義烏的西班牙進口商品館,負責人金海軍的父輩從浙江到西班牙經商數十年,銷售義烏小商品,如今他反其道而行之,將西班牙的特色商品帶回了中國。“以前,西班牙最好的紅酒產區奧哈產區出產的‘威邦帝國’紅酒,一直苦於沒有銷售渠道。”金海軍説,義烏到西班牙馬德里的中歐班列開通後,近兩個月的物流時間縮短至十幾天,這款紅酒被中國採購商銷售至中國乃至日本等地,如今一年銷量達到2億瓶,躍居當地第一。
在重慶兩江新區,“一帶一路”商品展示交易中心設有40多個“一帶一路”國家商品館,其中相當一部分商品搭乘中歐班列而來。“有了中歐班列,蜂蜜、餅乾等一部分保質期較短的俄羅斯特色商品,才能與重慶消費者見面。”俄羅斯館負責人劉曉敏説。
在河南鄭州的中歐班列線下商城,不少消費者已經習慣到此購買進口商品,德國純牛奶、比利時巧克力、法國紅酒……已是消費者的傳統項目。春節期間,進口蛋糕、披薩等“稀罕”的冷鏈食品也新鮮上架。
如今,越來越多的進口商品搭乘中歐班列進入千家萬户,一些城市的街道上,甚至出現搭乘中歐班列而來的進口豪車……德國杜伊斯堡DIT場站業務經理托馬斯在接受記者郵件採訪時説:“在去往中國的集裝箱中,我們看到許多食品、酒類等消費品,相信中國客户能方便地購買到來自歐洲的特產,歐洲國家也可以分享中國的市場機遇。”
疫情下戰略價值凸顯
江彤,中國鐵路成都局集團公司重慶機務段電力機車司機,在中國鐵路史上擁有一個特殊身份——中歐班列首發司機。2011年3月19日,江彤駕駛着首列“渝新歐”班列從團結村中心站出發,開創了中歐班列的歷史。10年來,江彤一次次駕駛中歐班列駛出車站。2020年,江彤最大的感觸有兩點——忙碌和自豪。
“2020年是我參加工作以來最忙碌的一年,以前班列抵達達州後,一般要休息6小時以上,但去年往往剛到達州,就會接到返回的指令,真是馬不停蹄。”江彤説,最讓他自豪的事,是他值乘的中歐班列上,既有積壓的國際郵件,也有支援歐洲的防疫物資、助推企業復工復產的生產資料等。
去年以來,新冠疫情席捲全球,國際供應鏈面臨中斷風險。在海運、空運受阻的情況下,中歐班列憑藉安全高效的優勢,開行量逆勢上揚,在維護全球供應鏈、產業鏈穩定方面凸顯戰略價值。1月25日,滿載100個標箱防疫物資的中歐班列駛出義烏西站,這是今年全國首趟中歐班列防疫物資專列,13天后抵達波蘭馬拉舍維奇,再分撥到波蘭各地,再次為歐洲送去急需補充的防疫物資。來自國家發改委數據顯示,2020年中歐班列共運送防疫物資939萬件、7.6萬噸,目的地主要是意大利、德國、西班牙、波蘭等國,並分撥到更多歐洲國家,義烏、西安、武漢等多地創新開行了“防疫物資專列”。
疫情發生後,全國歐向國際郵件一度積壓超過1500噸。中歐班列對原計劃通過北京、上海、深圳三大國際互換局以空運方式寄出的郵件進行緊急疏運。重慶、義烏、廣州等地的中歐班列國際郵包專列在疫情期間持續運行,搭載的國際郵包中,主要是服裝、玩具、電子產品等上萬種跨境電商貨物以及歐洲急需的防疫物資。
不僅如此,疫情期間,中歐班列也幫助企業成功應對供應鏈中斷風險。“去年公司共通過中歐班列發運1000個集裝箱,同比上漲200%。”華碩集團相關負責人説,受全球居家辦公、在線學習需求影響,疫情期間華碩電腦出貨量爆發式增長,但空運、海運不暢讓企業面臨巨大違約風險,中歐班列則解了燃眉之急。
中國國家鐵路集團有限公司數據顯示,2020年,中歐班列共開行1.24萬列,發送113.5萬標箱,同比分別增長50%和56%。(□記者 李勇 張琴 趙宇飛 重慶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