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是奔着標題走進這篇文章,你一定會好奇“延遲滿足”這四個字的意義所在?它能夠給孩子帶來什麼樣的好處?而操作不當又會帶來什麼樣的困擾?也許有的家長對這個詞並不瞭解,於是你想要更深層次的做一個瞭解。
如果我把“延遲滿足”這四個字換成“忍耐”你是不是就清楚了很多;沒錯,延遲滿足就是來鍛鍊孩子的忍耐性,説白了就是讓孩子追求更大的目標,再或者説獲得更大的利益,而這則需要他們控制自己的慾望,延遲眼前的利益。
棉花糖實驗:在20世紀60年代,心理學教授沃爾特.米歇爾做了一則實驗,起初這則實驗只是想要研究孩子在什麼年齡段會發出某種自控能力,卻在無意間發現了“延遲滿足”帶給孩子們的不同表現。
在幼兒園裏面,他們找來了十名小朋友,在他們的桌上放着他們愛吃的棉花糖。研究人員告訴這些小朋友,他們有兩種選擇:
第一可以馬上吃掉桌子上的棉花糖,但是沒有任何獎勵;可如果等他們回來再吃,除了桌子上的棉花糖外,他們還可以額外的得到一顆作為獎勵。當然他們還可以按響桌子上的鈴鐺,這樣研究人員聽到鈴聲就會馬上回來,也會得到獎勵。
實驗開始了,面對桌子上可口的棉花糖,孩子們開始了極其難受的忍耐過程。他們有的捂住自己的眼睛不去看這些有人的棉花糖,也有的通過做一些小動作來轉移注意的注意力。
結果呢?大多數的孩子堅持的時間都不到三分鐘,他們有的直接就把棉花糖吃掉,有的則是盯着桌子上的棉花糖,半分鐘後碰響了鈴鐺。而這其中大約有三分一成功的延遲了自己對棉花糖的慾望,他們足足等了15分鐘才吃上棉花糖,與此同時,他們也獲得了自己的獎勵。
如果孩子的“延遲滿足”能力比較強,意味着什麼?1)他們的自控能力強
想一想如果你給孩子買了一袋糖果,但是你告訴她,只有回家之後才能吃,而且可以全部吃完;可如果現在要立刻吃,那就只能吃一半,剩下的一半隻能明天吃,孩子會如何選擇?
事實上,兩種可能都會發生,第一種方式屬於“延遲滿足”孩子的慾望,但是獲得的收益會更大。這也進一步的表現出孩子的自控力強,面對糖果的誘惑後,為了長久的價值利益而控制住自己的即時衝動,而就在這個等待過程中就會發現他們是否有自控力。
2)他們的注意力集中
在棉花糖的實驗中,結果發現:能夠延遲自己對棉花糖的誘惑的孩子,那些當年按鈴鐺的孩子,他們的學習成績普遍較低。而造成這樣的原因是他們難以面對壓力,並且注意力不集中。而那些等了長時間在吃棉花糖的孩子,學習成績比那些馬上吃了棉花糖的孩子優秀很多。
為什麼這些孩子會延遲對棉花糖的慾望呢?因為他們的秘訣是“轉移了自己的注意力”,他們不會一直盯着棉花糖看,通過自己的小動作來短暫的忘記棉花糖的所在,而這個過程他們的注意力會集中到其它的事情上,目標明確,就是為了能夠得到長遠的成功。
3)他們的目光長遠
從這個實驗中我們可以看得出,第一個棉花糖已經不能滿足自己的所需,所以他們會靜下心來“放長線釣大魚”,從而第二個棉花糖,這也充分的表現出他們目光長遠。
目光長遠這個因素是成功的必備條件,就像你現在有兩份工作,一份薪資很高,可是你對這份工作的前突和未來發展沒有任何的把握,相反另一份工作雖然目前薪資較低,但是在未來會有更高的收入和前途,你會如何選擇,所以這就是考驗一個人的目光是否長遠。每個人的人生和選擇都是不一樣的,而具有“延遲滿足”的人,或許更容易成功。
看過這些好處,你是不是突然茅塞頓開,決定開始訓練孩子提高“延遲滿足”的能力,讓他們的自控力更強、注意力更加集中、目光更加長遠呢?
延遲滿足雖好,但很多家長忘了“填坑”某位知名女主編曾經在微博上講了一件自己拒絕給兒子買樂高的故事,理由是“等你工作了掙錢自己買”,延遲滿足孩子的願望,通過自己的努力去得到想要的東西。
當時這條微博引發了持久的激烈辯論,一部分人認為這樣做是對的,這樣可以激發孩子的慾望,讓他們更加的努力朝着自己的目標去前進;而另一部分人問道:“等他工作以後,即便有100套樂高,但是他還會有如今玩玩具的快樂嗎?”
沒錯,也許這個孩子以後會很成功、掙很多錢,因為他的媽媽説過,自己喜歡的東西要自己去獲得。但是呢?這個孩子他也失去了原本屬於他的快樂,而這對孩子也許是不公平的。
對於“延遲滿足”,我們的坑在那裏?1)“延遲滿足”具有自然成熟的功能
其實你刻意的去培養孩子的“延遲滿足”能力,往往已經破壞掉一項“自然法則”,“延遲滿足”能力是可以自然成熟的。當一個孩子可以做到延遲滿足,那説明他們的內心十分的確信,他們知道自己要什麼,而延遲以後自己在將來一定會被滿足。
為什麼絕大多數3歲的小孩都做不到延遲滿足,他們一看見自己喜歡的糖果肯定會直接放進嘴巴里,而大多數5歲的孩子卻都能夠做到呢?那是因為孩子要等到5歲後,才能夠完全的理解什麼是“等會再吃”的這個概念,從而區分出“現在”和“未來”的認知能力。
在更多的研究中表明發現:大多數的孩子在8-13歲這個階段,都可以發展出一定的延遲滿足能力,而和他們的神經發育是離不開關係的。
2)主動延遲和被動延遲的差異很大,和控制者是誰離不開關係
通常情況下,我們通過“延遲滿足”是為了獲得將來更大的毅力,而主動延遲或者放棄眼前較小的利益,而這些都是由孩子自己來判斷的。就拿棉花糖實驗來講:
• 他們需要自己做出判斷,哪一個的利益是更大的?
• 他們需要自己做出決定,是否要延遲滿足?
這兩項都屬於主動延遲,而在我們身邊發生的延遲滿足事件,往往都是由父母來判斷繼而決定的。
當孩子自己掌握着這個權利的時候,他們就可以掌握延遲滿足的這個過程,那麼他主動延遲的時間會更長一些。可反之,如果延遲滿足是背外人所控制,那麼就會縮短他延遲的時間。
3)大人是否可以兑現承諾,對他們來説很重要
延遲滿足是否成立和他們對大人的信任程度存在必然的關係。實驗研究證明:“可信任的大人”如果能夠兑現自己的諾言,那他們的延遲滿足時間會很長;而面對“不可信任的大人”他們的延遲滿足時間會很短。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總會通過一些事情來延遲滿足孩子們的慾望,如果你在第一次就沒有兑現你的承諾,那當第二次在有這樣的選擇時,他會毫不猶豫的選擇放棄延遲滿足的慾望。所以,如果可以的訓練孩子延遲滿足,就會破壞掉他們對人、對世界的信任。
4)眼前的誘惑是否稀缺,不同的孩子有不同的判斷
我們來做一個比喻:一個孩子每天他需要完成媽媽佈置的作業,才能夠看半個小時的動畫片,這是不是一個延遲滿足孩子的例子。可如果有一天媽媽突然不在家了,他沒有完成作業就開始看電視,而且遠遠了規定的時間。
這就充分的説明,從小對孩子可以進行延遲滿足的訓練,會讓他們把這樣東西變得“極其稀缺”,所以對於眼前的利益更加珍惜,可一旦沒有外人控制他們,他們就有可能給予迫切的想要佔有。
而平時很容易得到的東西,他們對眼前的利益並沒有看的特別重要,所以更容易主動延遲滿足的慾望。
總而言之,“延遲滿足”雖然好處多多,但是更多的家長更容易“踩坑”,面對各種事情,我們可以適當的進行延遲滿足,但不要刻意的去訓練他們延遲滿足,踩坑的同時我們更要學會“填坑”。
一昧的滿足只會讓孩子變得任性,而一昧的限制則會讓孩子變得更加焦慮;除了年齡的差距外,我們更應該瞭解事物本身能給孩子帶來什麼?然後再考慮是否進行延遲滿足。
其實孩子的自控能力、注意力和目光長遠這些能力和父母的正確引導是離不開關係的;在他們成長的過程中,我們更應該給予他們理解、寬容,並積極的進行回應幫助他們建立自身的掌控能力。
有些時候,我們可以再“等一等”,也許會更好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