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大家夥兒是否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如今國內的新能源銷量榜的前幾位,不是蔚來、特斯拉就是五菱宏光MINI EV,雖然它們各自都獨具一番風格和魅力,但你要説它們代表了大部分傳統消費者的用車習慣,那我想絕非如此,畢竟特斯拉和蔚來有着一部分極客思維,而五菱MINI EV又太過於“代步”。所以這也就意味着,在它們之中,理應還有一個更具代表的車型,它就是我們此次評測的主角——上汽大眾ID.4 X。
為何我會説大眾ID.4 X是最具代表的車型?首先它是一輛“大眾”,我想消費者對於大眾這個品牌的認可自然毋庸置疑了,更重要的一點,我剛才也提到了,特斯拉、蔚來或者五菱的MINI EV對於消費者來説,多少都有點過於“極端化”,但大眾汽車的“中性化”恰恰就這些傳統消費者所需要的,它從價格到設計、空間乃至駕駛和乘坐質感,都更接近以往的用車習慣,因此它勢必也就更具話語權。
當然,除了ID系列對於整個汽車市場的導向之外,對於大眾這個汽車品牌本身而言,尤其是ID.4更是肩負了不小的壓力。作為國內市場首款正式量產銷售的ID系列車型,消費者對於這款車型的反饋和認可程度,或許也將直接決定大眾汽車未來的一個設計發展方向。Ok,接下來我們就來正式聊聊這輛產自上汽大眾,絕對能讓我們耳目一新的全新車型,大眾ID.4 X。
顏值走上巔峯
每每提到“套娃”亦或是“家族化”這兩個形容詞,大家應該會立馬將它和大眾聯繫起來,畢竟大眾的家族化設計真的很容易讓每個人都成為“東東”,除非是對每一款車型的細節特點都瞭如指掌,否則只看前臉和車尾,絕對比一起來找茬還要困難。
作為大眾MEB平台的首款車型, ID.4 X在外觀造型上自然也完全離開了大眾一貫以來的家族化設計風格,你可以説它更加圓潤,也可以説它更加年輕、精緻和運動了,我覺得這些都對,但最重要的地方還在於,它現在多了不少高級感。
前臉的設計不算複雜,簡潔的線條區分了車燈、品牌Logo以及進氣格柵和保險槓區域。LED車標結合貫穿式樣的燈組則印證了官方命名的光語律動設計,但是由11顆LED光源組成的IQ.Light矩陣式大燈才是真正的主角,豐富的造型設計是基礎,實則不同的時速或雨量,展現出不同的變化形態更是亮點。
車尾的風格和前臉如出一轍,貫穿的燈組、內構滿分的細節以及LED車標,顏值肯定沒話説了。倒是車尾利用本身漆面顏色搭配下部的深色保險槓以及銀色飾條,進一步凸顯了層次感並且表達出了一個更加緊緻運動的設計。
但要説外觀部分最搶戲的,我把這票投給ID.4 X的側面,20寸的大輪圈直接在視覺效果上就已經上升了好幾個LEVEL。有意思的是,D柱的大面積銀色飾件,巧妙的將ID.4 X“壓縮”出了一種Coupe車型的既視感,你説愛不愛?
你以為這就是這輛大眾在外觀設計上的全部?你可能小瞧它了!門把手應該是我坐上這輛ID.4 X之前最先關注到的地方,它既沒有采用大部分新勢力那樣的隱藏式門把手,也沒有使用傳統的抽拉式把手,反而運用了類似半觸控的形式,即接近於林肯大陸的設計,通過摳拉門把手內側的觸感按鍵,車門便會微微彈開,科技感算是拉滿了!
值得一提的是,在整個外觀的設計上,其實大眾對於這輛ID.4 X在很多細節上面非常的考究。比如它的充電口,以往不少車企都會將快充和慢充的接口分開放置,對於車主沒有太大問題,習慣成自然,但對於新上手的車主則要習慣一段時間。而在這輛ID.4 X上,這兩個接口被同時放置在右側車尾的傳統油箱蓋處,這個細節反正還挺打動我的。
內飾設計很搶鏡
“大不同”的設計手法不僅體現在外觀的顏值上,車內同樣如此。進入這輛ID.4 X的車內之後,能夠很明顯地感受到這貌似不大像以往認識的大眾,濃郁的科技感自然是首當其衝。
在這個“以大為快”的時代,ID.4 X卻走起了精緻的路線,和轉向柱融為一體的這塊5.3英寸的小液晶屏在視覺效果上和不少GT3賽車有點類似,而它顯示的內容也只是非常簡潔的擋位信息、時速以及用電量和續駛里程。
邊上這個?哦對了,那是ID系列的擋把位置所在,位於液晶儀表的右側,類似於一個旋鈕設計,向前順時針擰一下就是D/B擋,朝後逆時針轉一下則是倒車R擋,和以往的“前倒後進”略有不同,但實際操作起來的手感以及邏輯思維完全不會受到影響。
説到這裏是不是有小夥伴要疑惑了?你這説的有點偏題呀,全液晶儀表不是還沒介紹完呢麼,導航、地圖都沒了?界面能不能切換一下啊“旁友”!誒,抱歉,這輛ID.4 X的全液晶儀表還真的沒那麼多噱頭,因為它的噱頭要朝前看~
搭載了AR功能的HUD抬頭顯示在這輛ID.4 X上被稱之為增強現實抬頭顯示功能,以往HUD能做到的功能它都能實現,與此同時還能有些互動,比如你上車、下車再見/歡迎界面算是一個新鮮點。有趣的是,當你使用車載導航需要轉彎或快要到達目的地時,這個帶有AR功能的HUD則會直接將象徵着目的地的小旗幟亦或是立體的轉向指示牌直接投射到前風擋上,方便你直觀的瞭解到清晰的導航信息。
哦對了,你可能沒想到。導航設備除了有屏幕和AR HUD打輔助之外,竟然還有氛圍燈的功勞。前風擋下方的燈帶,同樣會在需要轉向的時候提前通過流水的形式提醒你。
當然除了全液晶儀表之外,ID.4 X的整套內飾風格同樣非常討巧。多種顏色組成的內飾用料包含了真皮、翻毛皮以及大量的軟性材料在內,無論是觸碰的質感還是乘坐的柔軟度和支撐性都做到了一個恰到好處的程度。
只是這種極簡的風格並不能適用於所有地方,比如:它的車窗按鍵。在主駕駛座的門板位置,大眾很巧妙地把車門鎖、後排兒童窗鎖以及後排車窗的傳統按鍵用觸控形式替換。沒錯,你看到了,後排車窗。整個主駕駛門板上將只有兩個車窗按鍵,所以你需要關閉後窗的時候,先要按下觸控的“REAR”按鍵,然後才能再執行開關窗的操作。你別説,它都不給我盲操作的機會,於是在出車庫和高速收費站的時候,我大概打開了後排車窗7、8次。
這個車機像點樣子
關於上汽大眾ID.4 X的這套車機系統,我想先下一個定義:這絕對是我目前開過的大眾車型中,最好用的車機系統。其實在正式體驗這套車機系統之前,我並不看好它,畢竟此前主打“數字”的第8代高爾夫所搭載的那套CNS 3.0(也可稱作MOS 3.0)系統在新車上還出現卡頓的情況多少讓我有點失望,那麼搭載了最新MOS 4.0的ID.4 X究竟有何亮點?
首先自然是簡單流暢!我想在這個信息化的時代,反應的快慢、流暢度以及上手的容易度勢必是消費者更在意的地方。從界面上來看,這套MOS 4.0系統依舊以三大界面為主,包含了應用頁面、娛樂頁和行駛數據頁,而左側功能欄則固定了空調和時間等操作。
值得關注的是,應用頁面裏面有了不少新花樣,比如應用商店、違章查詢、智能家居及預約空調等。這也就意味着這輛具備了聯網功能的車輛,未來在功能性和拓展方面將會有着不小潛力。尤其是智能家居這項功能,它對接的是小京魚智能服務平台,除了通過語音助手遠程控制家用電器外,系統還內置了一個地理圍欄,也就是當你靠近家附近的時候,它能提前開啓空調或掃地機器人,從而在很大程度上實現“第三空間”的概念。
此外,通過我的摸索發現,這套MOS 4.0系統的“空調”功能非常強大。如我上段所説,它擁有了一個預約空調的功能,簡而言之即類似你的手機鬧鐘那樣,可以根據自己的需求設定單次或重複多次的提前開啓功能。
並且,在空調的功能性上,ID.4 X還額外定義了一個“智能空調”的概念。手部加熱、腳部加熱、腳部降温、快速冷卻等,活脱脱就是一個家用空調的功能列表。當然,如果你是個“老古董”也不用擔心,切換到“經典空調”使用便能解決問題。
至於駕駛輔助方面,ID.4 X全系都標配了道路交通標識識別、主動剎車/主動安全系統,並且除了入門的兩款車型外,其餘均配備了併線輔助、車道偏離預警和車道保持輔助系統。較為不錯的體驗是,當你切換到了IQ.Drive界面的時候,裏面的每一處圖形都是可點擊並進行相關設置的。足以見得,這套全新的車機系統不僅擁有強大的性能表現和豐富度,它的參與感同樣值得稱讚。
駕駛質感很“傳統”
可以説外觀、內飾包括科技體驗上,ID.4 X給了我們不少從未有過的初體驗,但在動態駕駛部分的體驗,它竟然沒有給到我們太大的“驚喜”,你們也看到了,我打了引號,所以且聽我娓娓道來。
關於純電動新能源車型的加速,我身邊不少小夥伴都一致喜歡“迅猛”來形容,當然,這一切大概都要歸結於比亞迪和特斯拉開了一個“好頭”,於是,加速成績不知從何時起成了衡量一輛新能源車型的標準之一。但很顯然,這次大眾並不打算隨大流。
動力單元部分,ID.4 X和大部分的新能源車型一樣,採用了多種動力組合,自然也會帶來不同的加速能力和續駛表現。以我此次試駕的初見版為例,150kW、204Ps的動力參數,正好處於這個車系的中間位置。倘若將這個數據放到一輛對應體型的燃油SUV上來看,倒也算是中規中矩。而事實也確實如此,考慮到官方並沒有給到一個加速成績,因此我們只能以相對模糊的測試方式進行了幾次簡單的加速成績,8秒出頭的加速時間,同樣符合它的動力水準。
不過,畢竟這是一輛電動車,所以當你猛地踩下加速踏板時,電車獨具的加速體驗在某一瞬間還是會給你提供一定的“推背感”。好在相比較於特斯拉或其他電車那般的“神經質”,ID.4 X更加線性、流暢的加速表現,大概是傳統消費者更能接受的一種方式吧。
另外,就整體的駕駛體感來説,ID.4 X也更接近一款傳統燃油車的駕駛體感,較低的坐姿少了些新能源車的漂浮感。與此同時,僅在B擋模式下才會略微有所表現的動能回收,如果你真的不喜歡,那就用回最常用的D擋穩穩開就好了,當你抬起加速踏板的時候它一定不會給你來個“點頭”。因此,就整個ID.4 X的駕駛體驗來説,我反而會覺得它更貼合傳統消費者的駕駛習慣,無論是加速、操控表現還是乘坐姿態的調整,這最大的好處自然也在於傳統消費者從燃油車切換到這輛純電動車型時,不會產生較大的習慣改變。
寫在最後:
在試駕這輛上汽大眾的ID.4 X之前,説實話我對它沒有抱着太大的興趣,孰料這竟然是我入行7年多,體驗過最特別的一輛大眾。從外觀到內飾再到車機,每一處都是新體驗,但仔細嘗試它的駕駛感受以及一些細節設計又會發現,大眾的厲害之處就在於,它很巧妙的將這些具有未來感的功能和設計以一個傳統消費者能接受的方式和形式展現。因此,你會覺得它還是原來那個大眾,消費者熟知、喜歡的大眾。以至於,當我以為特斯拉會佔據新能源車一大半市場的時候,我突然覺得,“忠於原味”的大眾或許才是國人最愛的那道“家常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