硫磺島戰役為什麼是美軍的痛?日軍戰術過於險惡,美軍無從適應

如果説二戰歷史中,美國海軍有什麼痛心之地,那一定是硫磺島。在這個彈丸之地的小島上,他們付出了近七千名美軍士兵的生命。這是他們向日本本土逼近的第一戰,但結果卻不如他們想的那樣好,相反他們付出了巨大的死傷才攻陷了這座島嶼。那麼在敵我實力懸殊之下,日軍是如何讓美軍付出這樣的損失的呢?
被日軍派往硫磺島擔任指揮官的日軍將領,是日軍年輕的陸軍中將慄林忠道,出生於1914年。時年31歲。他是個倒黴鬼,因為他在日本陸軍裏的名聲並不好,因為他不夠昭和。
別看他是個陸軍軍官,但他曾經極力反對過對美國開戰。因為他和那些只知道“板載”的陸軍馬鹿不一樣,他曾經做過駐美武官,很知道美國的軍事實力,因此他反對與美國開戰。
硫磺島戰役為什麼是美軍的痛?日軍戰術過於險惡,美軍無從適應

儘管他後來成為了日本第23軍的參謀長,並參與了諸多戰役,後被提升為了近衞第二師團的師團長,但他的官路卻不算亨通。這位出生於1914年的中將,頗為被人冷遇。後來丟掉近衞第二師團師團長的位置,則是因為1944年4月6日,師團廚房失火事故被究責,故而辭去師團長的職務並調回東部軍司令部。
這個時候誰都知道,他這是被坑了,畢竟廚房失火這種事就讓一個師團長請辭,明顯不對勁。很大因素可能是他這個年輕的中將,因為自己的言論和傾向受到了排擠。
而時間到了1944年6月,日本已經開始日漸落入下風,他們已經可以感受到美軍在勒緊他們脖子上的教唆了。為了多拖延一會兒,他們派出慄林忠道擔任109師團的師團長,並讓他去守衞硫磺島。
硫磺島戰役為什麼是美軍的痛?日軍戰術過於險惡,美軍無從適應

不過慄林忠道很明白,自己要守衞的是一個絕地。除去殘破不堪的109師團之外,他就只有以硫磺島的陸軍守備隊以及部分海軍的陸上人員組成的海軍守備隊了,兵力不過兩萬多人,美軍攻陷的話並不難。所以説慄林忠道必須考慮的是,如何妥善的發揮他現有的兵力,給美軍以最大殺傷。
而他的其中一個舉措,就是放棄了守衞灘頭,轉而在內陸修築工事。這是因為他在吸收了日軍之前多次和美軍的島嶼攻防戰記錄後,他發現按照傳統的灘頭迎擊,必然會讓己方徹底暴露在地美軍力之下,而這則是日軍的一個重大失誤。因為按照美軍的火力級別,日軍沒有任何一支部隊能夠在灘頭加以抵擋。其最終結果,自然是被美軍所消滅。
硫磺島戰役為什麼是美軍的痛?日軍戰術過於險惡,美軍無從適應

因此慄林忠道要避免和美軍在初期的登陸階段就就暴露在美軍強大的艦隊之下,目的就是為了保存部隊的防禦的力量。當然這一點在日軍內部引發了軒然大波,因為日軍傳統的防守策略都是直接在灘頭上迎擊美軍。現在慄林忠道禁止了部隊在灘頭佈防,甚至填平了許多已經挖掘好的戰壕。這就讓駐硫磺島日軍的內部,對慄林忠道產生了不滿。
儘管説對慄林忠道有所不滿,但是慄林忠道畢竟是日軍的指揮官,所以説他的命令必須得到服從。因此日軍在他的命令下,緊急調整了對硫磺島的防禦,開始撤走了原本在海灘上的部隊。這些部隊原本要在挖掘的塹壕裏阻擊登陸美軍,當然在慄林忠道的嚴令下,這個命令被取消了,因為它毫無意義。
硫磺島戰役為什麼是美軍的痛?日軍戰術過於險惡,美軍無從適應

而慄林忠道的新命令是挖掘隧道,一條依託折缽山和元山構築而成的大型隧道,並以此構築出錯綜複雜的工事羣。按照他的設想,這些隧道應該由許多分支隧道構成,四通八達,接連眾多地堡和火力點,而且通風良好,不怕圍困。同時這些要塞本身就可以抵抗美軍火力的攻擊,能夠充分的在美軍兇猛的火力下保護自身部隊不受影響。
而按照計劃,折缽山應該是日軍的核心陣地,而元山機場和千島機場應該是主要防禦帶。在適宜登陸的東、西海灘上,則是安置了以永備發射點和堅固支撐點為骨幹的防禦陣地。
這陣地大多是依託地下坑道設立,且是由混凝土和天然形成的巖洞為有機結合,並且由交通連接,這樣的話部隊可以在危急時刻突圍,轉入下一個防禦點,或是方便日後奪回陣地。
硫磺島戰役為什麼是美軍的痛?日軍戰術過於險惡,美軍無從適應

此時防禦核心的折缽山,已經被日軍幾乎是掏空了,坑道工事足足有九層。這就意味着,攻擊折缽山無疑要面對日軍火力的屠殺,即便攻入了折缽山的工事內部,美軍和日軍也會在坑道里展開血戰。就算美軍暫時攻破了一個區域,日軍也可以快速轉移到另一個區域,甚至迂迴至美軍後方開火。這無疑讓美軍的攻擊難度大大增高,攻擊部隊稍有不慎就會腹背受敵。
而為了對抗美軍強大的兵力,尤其是技術兵器,他也有了許多辦法,其中一個是將坦克和火炮以掩埋或是半掩埋的方式,藏入地堡,或是地表的隱蔽工事上。
這個方法確實讓日軍的火炮射界受限,但是如果經過系統的計算,將有限的射界調整到美軍的必經之路上,確實可以對美軍造成足夠的殺傷,而且可以最大限度的保護己方火炮。
基本上來説,大多數炮位都會被隱秘的保護起來,即便是美軍最兇猛的炮擊,也很難撼動這些炮位,除非是派遣部隊直擊這些炮位,否則斷難奏效。
硫磺島戰役為什麼是美軍的痛?日軍戰術過於險惡,美軍無從適應

不過比較可惜的是,折缽山和元山之間的坑道並沒有構築完成。按照慄林忠道的想法,兩地的坑道應該構築有28公里的總長,且元山和折缽山之間應該留有坑道,確保兩地可以相互策應,即便一處被攻破,日軍也可以轉移至另一側作戰。不過因為工程浩大,且日軍缺乏設備,所以未能及時完工。如果不是這樣,那麼美軍進攻硫磺島的傷亡數字可能還要翻上一番。但不管怎麼説,現在整個硫磺島已經是一個殺戮地帶,整個硫磺島已經被死亡陷阱填充,美軍攻擊硫磺島仍舊是一場死戰。
不得不承認的是,慄林忠道的準備十分有效。日軍此時已經在這裏做了較為充足的準備,起碼在阻擊上沒有任何問題。而且硫磺島的重武器和兵力也較之前有所提升。
島上的兵力已經提升到兩萬三千人左右,並且擁有數量眾多的火炮,火炮數目如下:361門75MM以上口徑的火炮,12門320MM大口徑迫擊炮,65門150MM迫擊炮和81MM迫擊炮,33門80MM岸防炮,94門75MM高射炮,部分為大口徑高射炮。37MM和47MM反坦克炮則輸送了66門,另外還有200餘挺高射機槍和70門火箭炮,火力空前強大。
硫磺島戰役為什麼是美軍的痛?日軍戰術過於險惡,美軍無從適應

這些火炮統統大多被部署在了山腳下,因為此處正對着美軍的進攻路線,射界從山腳直至海灘不説,數量還非常的多。為了嚴防美軍斷糧,島上也儲存了超過兩個月的糧食,這些糧食是專門為了防止日軍出現斷糧的問題的。當然,彈藥基數並不充足,在美軍的封鎖下,要把足夠的物資送進來,難度有點大。
但相比於日軍的戰前準備,美軍就薄弱得多。比如説美軍雖然確認硫磺島對他們有巨大的價值,但是在對硫磺島的偵察上確實只能用低劣來形容了。儘管説第28偵察中隊冒着生命危險對硫磺島進行了偵查和拍照。但是美軍的聯合情報中心卻對照片做出了錯誤的判斷。他們指出:“沒有任何跡象表明,島上的日軍得到了加強。”
硫磺島戰役為什麼是美軍的痛?日軍戰術過於險惡,美軍無從適應

而美軍對硫磺島的部署也只能用低劣來形容,他們僅發現了島上105個主要武器配置點和119個重武器配置點。而實際上島上的日軍的主要武器配置點遠遠要高於這個數字,美軍草率的分析最終給進攻硫磺島的美軍帶來巨大的麻煩——因為錯誤的判斷了日軍的部署和武器數量和火力強度,且登陸場完全被日軍的預設火力覆蓋,所以第一波登陸的美軍頃刻間就陷入被屠殺的境況。
當然,美軍沒能發現這些也是情有可原,一方面是因為聯合情報中心的分析人員能力不佳,之前的老資歷都被調走,所以他們的分析效果十分有限。另一方面,慄林忠道的部署起了作用,美軍根本沒能有效的識別他掩藏下的火力點和碉堡。換句話説,現在對於日軍而言,他們已經控制了一個殺戮地帶了。而一腳踏入硫磺島的美軍,必然將付出慘痛的代價。
硫磺島戰役為什麼是美軍的痛?日軍戰術過於險惡,美軍無從適應

當戰鬥結束時,日軍陣亡22703人,被俘1083人。美軍傷亡6821人,負傷21865人。在佔據兵力優勢的情況下,美軍的損失數字遠遠超過了日軍。如此苦澀的勝利,對於美軍還是第一次。
就是這樣,原本預定五天拿下的硫磺島,生生被日軍拖成了一場長達一個月的攻防戰。這場戰鬥也是美國海軍陸戰隊有史以來,第一次在戰役中,傷亡超過了日軍。這讓美軍不得不收起了輕敵之心,並重新審視了對日進攻的策略。而對日投擲原子彈,也就成了美軍的一個預備選項。
參考文獻:《最殘酷的戰鬥——硫磺島戰役生還者講述》
《太平洋戰爭》
《美國海軍陸戰隊史》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3157 字。

轉載請註明: 硫磺島戰役為什麼是美軍的痛?日軍戰術過於險惡,美軍無從適應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