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杭州市公共場所自動體外除顫器管理辦法》出台的幾天後,記者在杭州岳家灣路上的金鹿花園公廁外側走道上,看到了一台嶄新的AED。在AED盒子上,寫着急救簡易操作指南:發現有人倒地,確保環境安全、檢查患者意識、儘早實施CPR、儘早取用AED除顫。公廁管理員王梅英告訴記者,新的公廁剛投入使用,是三星級公廁,升級以後就添了這台AED設備。記者看到,除了門口的AED外,這個智能廁所還有電子導引屏、自動出紙機等智能設備。
“知道這個儀器是幹嘛用的嗎?”記者指着那台AED,隨機找了幾位路人採訪。有一位大伯遲疑了兩秒,説:“這是急救包吧,具體怎麼用,我倒還不知道。”63歲的蔡大伯在岳家灣路上做絲綢批發生意,他的店面就正對着金鹿花園公廁。“這裏我最熟悉了,以前公廁只有現在的一半大。”蔡大伯説,如果有機會,很願意學會怎麼使用AED,萬一緊要關頭需要急救,自己還能派上用場。
高密度配置AED 贏得急救“黃金時間”
AED通常配置於人員密集場所,如大型交通樞紐(如機場、地鐵、車站)、市民中心、學校、健身或運動中心及旅遊風景區,這些場所是心博驟停事件的高發地點。比如,在杭州火車東站二樓的出發層東西兩側服務枱,配有兩台AED,第一次使用是在2018年4月18日。當時有一位年輕旅客心跳驟停,工作人員就是利用這台AED幫助他恢復了心跳,之後也陸陸續使用過多次。服務枱位於出發層兩側,從確認病情到AED投入急救,整個過程不會超過3分鐘。
在杭州主城區範圍,經院前急救,最終患者在被送達醫院之前恢復自主循環,即復甦成功的概率在7%左右。這一數據雖然在國內較為領先,但相比歐美等發達國家心搏驟停高達20%-30%的院前復甦成功率,還有很大提升空間。
目前我國心臟驟停的發生率正逐年攀升,僅心源性猝死每年發生近55萬人,發病率為41.7/10萬,心肺復甦公民普及率、院外設備配備率、復甦成功率均低於1%。
事實上,每個人都有可能碰到或經歷心搏驟停事件。一旦發生,急救的“黃金時間”是4-6分鐘,心肺復甦每延遲1分鐘,患者生存率就會下降7%-10%。正確使用自動體外除顫儀(AED)和心肺復甦,能極大地提高院前急救效果,達到挽救生命、減輕傷害的作用。
而在杭州,雖然院前醫療急救體系建設已逐步完善,但院前醫療急救平均反應時間仍不能滿足醫務人員能在搶救的“黃金時間”內達到患者身邊。所以,一旦發生心博驟停事件,第一目擊者“會救敢救”尤為重要,AED的高密度配置也能確保一旦發生此類事件,搶救設備能在短時間內拿到患者身邊。
“好人條款”對“救人反被訛”説不
杭州市衞健委醫政醫管處相關負責人表示,《辦法》出台以後,明確規定六大類人羣密集場所應配置AED,並規定相關單位的職責,有助於未來杭州AED配置數量的提升。通過《辦法》的出台,提高羣眾急救知識技能的的知曉率和培訓比例,可以讓更多人瞭解AED,參與到心搏驟停患者的救治中來。
以前,多數人對使用AED救治心搏驟停患者抱有一定的顧慮,擔心一旦出現不良後果可能會被追責,很大程度限制了AED的推廣使用。而《民法典》和《杭州市公共場所自動體外除顫器管理辦法》的“好人條款”則給這些不敢出手相救的人提供了相應的保護,讓他們敢去救,願意去救。《辦法》第十三條規定,“鼓勵具備急救技能的公民對急危重患者實施現場救護。救助人因使用自動體外除顫器自願實施緊急救助行為造成受助人損害的,救助人依法不承擔民事責任”。
通過《辦法》出台,有助於更好維護老百姓的生命健康,讓人民羣眾會有更多的獲得感和幸福感。
杭州市急救中心負責主城區的日常急救任務,每年的急救出車任務超過8萬次,其中5%-7%為心血管疾病患者,心搏驟停是此類患者最嚴重的表現。
就在本月1日,杭州地鐵1號線下沙方向,地鐵開過客運中心站時,23歲的阿修(化名)突然意識喪失,呼吸停止,倒在車廂裏。
參加過急救技能培訓的下沙西地鐵站值班站長陳玲和同事立即撥打120,同時不間斷地胸外按壓和AED配合除顫共四次,為後續搶救贏得了寶貴時間。
這樣的案例其實每天都可能在各個城市的不同地方發生,但是很少會像阿修這樣幸運,能夠得到及時和有效的治療。事實上,只要通過我們的努力,像阿修這樣的患者就有可能康復。希望“人人學急救,急救為人人”,讓“救”在身邊!
找記者、求報道、求幫助,各大應用市場下載“齊魯壹點”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點情報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體記者在線等你來報料! 我要報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