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亞斌(左)在公司倉庫查看商品。
(受訪者供圖)
2001年,20歲的馮亞斌遠赴意大利創業。起初,他從中國批發服裝和各類日用品,經海運從意大利那不勒斯港入境,進而分銷至歐洲各地華人市場。20年來,他瞅準中歐貿易商機,逐步將事業版圖擴展至國際電商物流行業,包括進出口貨物的國際運輸、第三方轉口貿易、海外倉儲及配運等服務。
從初出茅廬的小夥子,到國際電商物流企業的總經理,馮亞斌一路揮灑辛勤的汗水。他自豪地説:“我是奔跑在‘一帶一路’上的搬運工。”以下是他的自述。
“迎來前所未有的商機”
我們公司叫“易賽法斯特”,是英文“easy”和“fast”的音譯,即“便捷、迅速”的意思。剛入行的時候,實現這兩個目標並不容易。當時,我主要做華人的集裝箱代理業務,將中國製造的小商品經海路運抵歐洲,跑一趟得花1個月左右的時間,一年最多隻能運四五百個集裝箱。
改變從2011年開始。那年3月,首趟中歐班列從中國重慶發出,開往德國杜伊斯堡。當時聽到這個消息,我備感振奮。心中隱隱感覺,從事跨境物流的歐洲華商將迎來一個前所未有的商機。
事實的確如此。鐵路運輸比海運速度快,比空運成本低,更能滿足客户的需求。隨着2013年“一帶一路”倡議的提出,國內越來越多城市開通中歐班列,給我們帶來重大利好。貨物可就地實現裝車運輸,時效性大大提高,成本也進一步降低。目前,從中國義烏、成都、重慶、西安等地發出的中歐班列,是我們最常用的幾條陸路運輸線路,單程一般十來天就能跑完。如今,我公司經中歐班列運輸的集裝箱運量每週達七八十個。
隨着中歐班列的延伸、中歐貿易額的提升,公司的業務也不斷拓展。目前,公司在歐洲多國都開設了辦事處或物流點,與當地大型快遞公司加強了合作,同時支持海陸空多種運輸方式,清關派送等各環節工作效率都大大提高。
回顧這些年的發展,我深刻感受到,“一帶一路”猶如一條巨大的紐帶,促進了沿線各國的互聯互通,讓跨境物流不僅有了量的增長,更實現了質的飛躍,真正做到了“easy”、“fast”。
“中歐班列是抗疫大功臣”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後,國際空運、海運線路一度大面積停滯,公司業務受到不小的衝擊。我們迅速做出反應,增加24小時客服的人數,加強與客户的全天候對接,提前瞭解客户需求,儘快制定出貨方案:對要求緊急運輸的貨物,與其他物流企業合作包機運送;對非緊急貨物,一般通過陸路運輸。疫情期間,中歐班列保持暢通且運力逆勢提升,成為我們優先選擇的運輸方式。
隨着中國國內疫情防控形勢持續向好、復工復產穩步推進,中國成為全球產業鏈供應鏈上最穩定的一環。從2020年公司的一單單業務中,可以清晰地看到,中國國內出貨訂單源源不斷,中國防疫物資和各類產品向歐洲和全世界各國不停輸送。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跨境電商在疫情中展現強大生命力,帶動公司跨境電商物流業務增收。
中國外貿的強勁復甦,幫助公司迅速走出疫情難關。2020年上半年,在極其困難的情況下,公司業務量仍實現同比30%以上的增長。2020年全年,公司中歐班列集裝箱貨運量同比增長1.5倍,海運集裝箱貨運量增長2.2倍。
近年,中國商品越來越注重品牌建設,有的企業還在海外註冊商標,提高了產品的信譽和影響力。公司也發展了新業務,成為不少中國企業的“海外客服”,幫助解決中國產品在歐洲的售後問題。
疫情在中國發生時,我利用自己在物流行業的資源,加入海外華僑華人支援祖(籍)國抗疫隊伍,向國內捐贈口罩等醫療物資。隨着疫情在全球蔓延,我也見證了中國為全球抗疫作出的貢獻。
“做好中外貿易牽線人”
20年前,我們從中國運出去的商品主要是服裝、鞋帽等小商品。如今,從中國發貨的各類電子產品、高科技產品比比皆是,受到歐洲消費者的歡迎。過去,我們一度面臨中歐班列的“空箱”問題。近年,歐洲的紅酒、奶粉、橄欖油、化妝品等,成為公司回程運單上的熱門產品。
我經歷了中國外貿發展最快的20年。對比過去和現在,讓我感慨萬千。中國已是全球第二大經濟體,是世界120多個國家的最大貿易伙伴。在經濟邁向高質量發展的進程中,中國不僅是生產能力強大的“世界工廠”,還是為全球企業帶來無限機遇的“世界市場”。
隨着中國持續擴大對外開放,跨境貿易領域利好政策頻頻出台,讓我對深耕中外貿易和國際物流行業更有信心。在中國出口貿易方面,“9610一般出口”“9710跨境電商B2B直接出口”等業務相繼落地,“無票免税”等優惠政策出台,通關便利化水平不斷提升。在中國進口貿易方面,越來越多的保税區和保税物流中心建立,緩解了企業的資金壓力,又縮短了貨物交貨週期。
經歷疫情考驗,我對公司發展有了更多思考。跨境物流不只是做簡單的貨物轉移,還是全球產業鏈供應鏈上的重要一環。下一步,公司要進一步夯實相關基礎設施,在提升運力的同時,更注重降低風險、提高效率、保障安全。同時,要在國內外建立自己的合作網絡,多渠道拓展新業務,尤其要做好供應鏈服務工作,把更多“中國製造”推向海外市場,也把國外的好產品、好技術引進中國。就是説,我不僅要做好“一帶一路”上的搬運工,更要做好中外貿易交流合作的牽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