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向形成”作為精神分析防禦機制術語,是指“把無意識之中不能被接受的慾望和衝動轉化為意識中的相反行為”。
通俗地説,就是用相反的言行壓抑真實情感需求,比如明明惱怒一個人,卻會表現出熱情;心裏喜歡一個人,卻看起來異常冷淡。
好——壞,喜歡——厭惡,自卑——自信,等等,這些看起來是對立關係,實際上又是統一在個體內心世界的。
也可以理解為哲學的對立統一規律,看似對立,其實統一,好比手心手背,開關,出入口。
對立來自價值判斷,統一依賴於人性整體,或者説由於我們原本是一體的整體,為了認識世界與自己、他人,不得不區分、對立、比較、差異。
不忘初心,方得始終,就是始終牢記我們的對立觀,都是基於人性統一基礎的再認識。
也可以通俗的理解,對立就是統一,統一就是對立,反向就是正向,正向就是反向。
由此,推理出來,人性的消極關注背後,也有積極關注的因素。
消極也是積極,積極也是消極,不過人為的主觀的思維對立統一罷了。
這些理論探究,看似玩文字遊戲,但目的是為了有益生活,就像《津巴多心理學》(第七版)所説:
“選擇積極的生活方式能夠幫助我們有效地應對壓力,並且還有其他益處:它們像壓力調解器,可以降低我們的壓力感。也就是説,選擇積極的生活方式能夠增加我們對疾病的抵抗力。”
這樣看來,那些生活中的反義詞,其實就是同義詞的另一種“另類表達”,這既是哲學對立統一律的例證,也是心理學反向形成的例證。
至於如何選擇,運用之妙,全在乎我們主觀能動性。
恰似村上春樹説過的,“選擇沒有對錯,重要的是把選擇變得正確”。
既然消極關注別人無益我們生活,讓我們心生困惑,就要嘗試變成積極關注。
比如常見人際關係中,有這三類:
1、脾氣差,説話衝,不討人喜,簡稱為“急脾氣”;
2、反應慢,心思少,不想擔責,簡稱為“慢性子”;
3、心機多,説話繞,小家子氣,簡稱為“心機多”。
對照家人,親人,熟人,一定不乏其人,比如誰誰家裏的老爹、兄長、長兄等等。
原因很簡單,心理學家已經證實人有4種基本氣質類型,對應上述的是膽汁質、粘液質、多血質,對應巴甫洛夫神經類型是:強、不平衡,強、平衡、不靈活,強、平衡、靈活。
通俗理解為:
1、所謂直脾氣,脾氣火爆,急躁,就是接受刺激強,興奮與抑制不均衡,神經過程偏向興奮型,典型病態者就是躁狂抑鬱型病人。
2、對立的慢性子,則是接受刺激強,但是興奮與抑制均衡,二者轉換不靈活,表現為不急不躁,反應慢,屬於安靜型。
3、第三種心機多,是接受刺激強,興奮與抑制均衡,二者轉換靈活,表現為思維靈活,反應敏捷,換個説法就是點子多,心機多。
上述按照神經活動學説命名為:興奮型、安靜型、活潑型,對應為膽汁質、粘液質、多血質。
還有一種是抑鬱質,即抑鬱型,較為特殊,比較好辨識。
這裏要注意,心理學特別註明,“真正屬於這四種氣質類型的人並不太多,大多數人是介於兩種氣質類型之間的中間型或混合型。”
這樣,把常見的三類人,也就是上面的急脾氣、慢性子、心機多,都是貶義的價值判斷,變化為積極關注:
1、“脾氣差,説話衝,不討人喜”=直率、無心計,“急脾氣”=興奮型;
2、“反應慢,心思少,不想擔責”=冷靜、無害化,“慢性子”=安靜型;
3、“心機多,説話繞,小家子氣”=敏捷、善交際,“心機多”=活潑型。
(本文圖片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