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着6月汽車銷量的出爐,造車新勢力陣營的排名也出現了一些變動,曾經的“蔚小理”鐵三角因為黑馬哪吒汽車的出現而被打破。倒是高合汽車的表現還算穩定,仍然保持着50萬以上豪華純電銷量冠軍的位置。但眾所周知,限制條件越多含金量越低,高合能拿到這個頭銜,更多的原因還是在於篩選條件過於細分以及競爭壓力小。可能高合也覺得自己單憑一輛高合HiPhi X難以服眾,於是旗下第二款車型高合HiPhi Z也開啓了盲訂。然而尷尬的是,就在高合HiPhi Z開啓預訂的當天,有50位高合車主集體向高合汽車維權。
高合被指虛假宣傳、消費欺詐
在這份由50名高合汽車車主委託發出的律師函中,指控高合汽車在宣傳、銷售高合HiPhi X汽車過程中存在“虛假宣傳、構成消費欺詐”,應該按法律“退一賠三”處理。
這50位車主對高合汽車的指控主要集中在三個問題:
1、高合HiPhi X在宣傳、銷售過程中,始終稱其配備是Meridian英國之寶品牌音響,而經過拆解後車主發現,實際上使用的是價格、效果差異極大的國產上聲品牌音響;
2、高合汽車對外宣稱高合HiPhi X內飾使用的是“半苯胺內飾”,包括高合App的訂單上也清楚寫明“半苯胺內飾”。但實際上,車主發現只有座椅部分的皮革是半苯胺真皮,中控和門板均使用的是人造革材質;
3、高合汽車對外宣稱高合HiPhi X動力電池的容量為97kWh,然而部分車主在拆開後卻發現其電池容量只有94.3kWh。
律師函發出後,高合汽車很快給出了一份官方聲明,稱“根據用户反饋,針對個別配置可能存在不同角度的理解。所涉相關配置描述一方面反映了我們與合作伙伴(如英國之寶)的合作模式,另一方面也是基於汽車產品説明的通行做法。可能因此給部分用户造成了對產品理解的偏差”。
“不同角度理解”、“合作模式”、“汽車產品説明的通行做法”,種種説辭無處不在透露着向消費者甩鍋的心思。直白點説,高合汽車的意思就是,“我們沒騙你,是你們消費者的理解有問題!”
從這個角度來看,高合汽車倒確實和它一直“碰瓷”的奔馳一樣,有着一個共同點:從來不坑窮人。
高合的優越感來自虛無
產品平均成交價格接近70萬元的高合汽車從一開始就把自己定位為高端品牌,第一款車型高合HiPhi X的售價直接就來到了57萬-80萬元,前面我們提到開啓盲訂的第二款車型高合HiPhi Z也將預售價定在了60-80萬元。但你真要説高合汽車有什麼東西值得這個價格,估計車主自己也説不出來。
曾經有人也質疑過高合汽車的定價是否合理,創始人兼董事長丁磊説,“我們從來不用價格,來定位我們的車。”就和那份聲明一樣,丁磊的意思或許是,你管我定價多少,有人願意掏錢就行。
在高合HiPhi Z的產品説明會上,高合汽車產品中心負責人説,“一鍵同時打開四扇車門,滿滿的儀式感與優越感,讓你自然而然成為人羣中的焦點。”原來高合的高端,就是玩兒門?
當然,不可否認的是,高合汽車的外觀設計有些特點,開在大街上確實會因為獨特吸引一些關注。這也讓高合高管曾在朋友圈怒噴某家造車新勢力的概念車抄襲,看起來優越感十足。然而尷尬的是,網友也很快扒出了高合汽車的“黑歷史”,那就是高合HiPhi X與賈躍亭的FF91也有着極高的相似度。但考慮到丁磊與賈躍亭的關係,以及曾在樂視汽車任職的原因,高合汽車説這是致敬也一點毛病沒有。不過這是不是也有點欺負賈老闆不能回國,不方便維權?
高合汽車就像早些年流行的殺馬特一樣,唬人靠的全是花裏胡哨的外表,實際上兜裏沒幾張“硬通貨”。不論是三電系統還是駕駛輔助系統,又或者是車機交互,高合汽車始終顯得有些經驗不足。只能説新能源時代的電氣化趨勢讓造車的門檻變得太低了,幾乎所有東西都有現成的供應商,以至於高合汽車這樣的車企不需要什麼技術積累就能打出高端牌來入局。肚子裏沒幹貨的高合汽車,除了用殺馬特一般的審美堆堆料,根本沒有將概念性技術轉化為穩定量產功能的實力。
丁磊畫的餅,一點都不香
既然CEO是從樂視汽車出來的,畫餅的功力也一定足夠了得。在不少高合汽車的通稿中,我們都能看到丁磊所謂的“保持創新思維及發展眼光,以實踐探尋自動駕駛應用未來”的論調。但實際上呢?
就以高合HiPhi Z為例,雖然這款車型宣稱配備了1個激光雷達、13個攝像頭、5個毫米波雷達、12個超聲波雷達及1個三區脱手檢測傳感器等等高精尖的硬件,但在演示階段也僅僅是用CG動畫的形式展示了其未來自動駕駛技術的落地規劃。這種操作是不是很眼熟?簡直就和音響問題一樣,問起來就是“可能存在不同角度的理解”。
高合汽車的高售價,可以支撐起這麼多硬件配置的成本。但問題在於,高合汽車目前拿不出可以發揮出這些硬件的技術,所謂的“可以升級”完全就是一紙空談。用80萬的價格,買回一堆用不上的雷達、傳感器,怎麼看都不值。只能説丁磊和高合汽車畫的這張餅,嚥下去也不香!
車叔總結
高合汽車的用户,基本都是不差錢、喜歡車,圖個新鮮感的人。但隨着時間的推移,這家沒有任何技術積累,審美還不太行的車企就會慢慢暴露出諸多問題。跟消費者玩文字遊戲、不重視技術研發,新能源這條賽道上不可能容得下這種品牌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