櫛風沐雨三十年,而今回頭看青山

多彩貴州網訊(通訊員 彭良義)今年62歲的楊少榮站在百里杜鵑管理區金坡鄉錦星村辦公室前,放眼望去是連綿起伏的青山,山腳下一所小學迎着朝陽書聲朗朗……

什麼是初心使命?朗朗書聲在回答,松濤陣陣在回答……

櫛風沐雨三十年,而今回頭看青山

錦星村兩岸青山

三十年的光陰長河流逝,他從熱血青年步入花甲,滿是泥濘的雙腳丈量了村裏的每一寸土地。日升月落,寒來暑往,他以時光為卷軸,用三十年的精力和汗水書寫了錦星村的華麗序章。

錦星村是一個以苗族為主的少數民族村,苗族人口占全村總人口的89%以上。因山高坡陡,近萬畝林海如翠綠的明珠閃耀在黔西北高原上而得名“錦星”,暨“錦繡之星”。

難以想象的是,在上世紀80年代末,這裏還是一片森林資源鋭減、生態嚴重失衡、水土流失加劇、環境極度惡化的景象。

櫛風沐雨三十年,而今回頭看青山

錦星村林地

“以前,每年雨季一來,由於森林覆蓋率低,雨水把山體沖刷得溝壑縱橫,只要一下雨,滿山都是水,那時的房屋也不是鋼筋水泥澆築,下雨天根本不敢在家裏住。”回想起沒退耕還林前的錦星村,楊少榮心有餘悸。

“種了幾大坡,收得幾蘿蘿”,這句流傳在錦星村村民口中的俗語,是2000年之前的錦星村最形象的表達,錦星村村民就生活在這樣高海拔、多陡坡、人均耕地少的土地上,為了生活,不斷開墾荒山坡地,致使水土流失更加嚴重。

櫛風沐雨三十年,而今回頭看青山

錦星村民居

“當時我們這裏的情況是土層薄,農作物產量低,鄉親們能想到的唯一增收方法就是開墾荒地,但是越懇越窮,越窮越懇,整個過程無限循環就像噩夢一樣困着大家。”當時的楊少榮意識到這個問題如果得不到解決,意味着錦星村固有的優勢得不到發揮,將會嚴重影響錦星村未來的發展。

2000年,國家號召加大對西部地區生態建設力度,這讓楊少榮看到了希望,為實現綠化造林目標,楊少榮大膽構思,打破組與組、户與户的界限,按照“誰造林、誰管護、誰受益”的原則,鼓勵羣眾承包荒山植樹造林和實施退耕還林,羣眾種樹積極性空前高漲。大家背上水壺、帶上乾糧,一大早就出門種樹,直到晚上才回家。

櫛風沐雨三十年,而今回頭看青山

錦星村希望小學紀念碑

但是就在大家幹勁十足的時候,一個新的問題擺在了楊少榮眼前,那就是購買的苗木運輸折損和運輸成本過高,為此,他特意到縣林業局購來馬尾松種子,自己掏錢僱人挖巖灰做營養坨育苗,在楊少榮的精心管護下,當年便成功育苗20多萬株,並全部無償發放給大家種植。

經過前後三年的努力,錦星村全村羣眾共在荒山荒坡上種植柳杉、華山松、馬尾松等樹苗3000多畝,僅楊少榮一家老小就種植了200多畝。加上1700多畝天然林和後來退耕還林的3452畝林地,目前錦星村森林覆蓋率達到了85.37%。如今,8250畝林子價值超過七千萬元,全村人均高達52000多元。楊少榮也因此被國家林業局授予“全國退耕還林優秀農户”稱號,還獲得貴州省綠化獎章,全省、全市優秀共產黨員等榮譽稱號。

櫛風沐雨三十年,而今回頭看青山

楊少榮開展工作老照片

也正是因為堅持走綠色發展之路,在今年強汛期,錦星村大力推進植樹造林的成效徹底突現出來,相較於周邊其他村寨,錦星村受災情況只是沿路土層較薄的地方出現了幾處微不足道的塌方,相對原來一下大雨整個村子就溝壑縱橫,可以説是天壤之別。

綠色理念促發展,走上生態發展道路後,錦星村徹底使過去“種了幾大坡,收得幾蘿蘿”的土地變成產業原地,着力通過林下種植、養殖、勞務輸出等多渠道增加農户收入,實現每家每户都享有產業發展成果。

目前,錦星村正積極利用現有林地資源,因地制宜大力發展林下種植,套種冬筍等喜陰作物,今年7月24日,錦星118户農户獲得了2019年種植的冬筍項目分紅,共享發展紅利23600元。

也是在今年,楊少榮結合了錦星村男耕女織的傳統生活習俗,積極向上爭取資金,興建民族服飾加工廠,着力於將現有的特色民族資源推向市場,讓全村羣眾乘上全域旅遊的春風,走上綠色旅遊發展之路。

據楊少榮介紹,民族服飾加工廠投產建成以後,將會把全村現有的家庭式手工紡織作坊吸納進來,讓民族手工向規模化、產業化方向發展,從而實現農旅融合,既保護傳承了傳統手工藝,也可以打造出專屬錦星村的民族旅遊商品。

同時,因為民族服飾加工廠一旦投產,將會需要大量的原材料,可以經濟利益觸動羣眾種植原麻等植物,更近一步推進全村綠色化發展。

櫛風沐雨三十年,而今回頭看青山

錦星村修通電路紀念碑

在錦星村,以前有一句口口相傳的諺語:“吃水要跑幾里外,抬個豬兒死路上,晚上院裏借月亮,煤油燈下聚一堂。”由此可見,當時的情況有多艱難。

在楊少榮紮根於錦星村的這三十多年期間,先是開路通電,叫板攔路山神,1993年靠發動羣眾就在半山腰鑿出了一條6公里的砂石路,於1995年成為了全鄉第一個通國家電網的村子。緊接着爭取籌集資金建校興教育,積極培養鄉土人才,提高全村羣眾素質,極大程度的方便了鄉村工作的開展,為接下來近二十年的飛速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在脱貧攻堅工作完美收官後,錦星村更是馬不停歇,緊扣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促進農民增收致富的目標,算好鞏固脱貧成效奔小康的時間賬、經濟賬,選準富民強村的渠道,大膽探索,聯動發力,以實施140頭能繁母牛養殖扶貧項目及養殖228箱蜂蜜和種植冬蓀40畝為契機,按照“鼓勵羣眾、量化到户、滾動發展”的方式建立利益聯結機制,入股百里杜鵑旅遊集團100萬元集體資金進行分紅,加上集體公益林補助等資金,實現村集體經濟積累達到每年增收10萬以上。

櫛風沐雨三十年,而今回頭看青山

錦星村榮獲的榮譽證書

物換星移幾度秋,現在已是花甲之年的楊少榮,步履早已不再輕快,曾經堅毅的面龐也佈滿了皺紋,唯一沒變的是他那顆為百姓幹事創業的拳拳之心。

櫛風沐雨三十年,而今回頭看青山,小村前後峯巒湧綠浪,村裏紡織伴着書聲朗,一幅綠色引領發展的鄉村振興畫卷正在徐徐展開,畫手依舊在,畫筆仍未乾……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310 字。

轉載請註明: 櫛風沐雨三十年,而今回頭看青山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