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建聚人心 敲開幸福門

本文轉自【人民日報】;

黨建聚人心 敲開幸福門

圖①:根據羣眾意願,廈門市思明區鷺江街道禾祥社區黨委打造“家門口的公益課堂”。

廈門市思明區委組織部供圖

圖②:福州市晉安區嶽峯鎮桂溪社區保利香檳小區黨支部正在召開黨支部會議。

福州市晉安區委組織部供圖

俗語説,“遠親不如近鄰”。但城市社區卻常常有這樣的尷尬:對門住着卻不相識,鄰里之間缺少情感溝通;業主缺少參與小區事務的熱情,即使有心也苦於沒有渠道……城市“陌生人社會”問題,讓基層治理難以形成合力。

福建省近年來推行“近鄰黨建”工作,努力形成基層黨組織之間近鄰共建、基層黨組織為居民近鄰服務、帶動居民與居民近鄰互助的局面,提升城市基層治理水平,讓城市生活更美好。

黨組織像一塊磁石,把大家的心緊緊聚攏起來

小區建起黨支部,撬動城市基層治理新支點

走進福州市倉山區金洲社區傲梅苑小區,綠樹成蔭,花草芬芳。很難想象,如此整潔美麗的家園是一個建成20多年的老舊小區。

“這些梅花樹,都是黨支部帶着大家一起栽的,沒有請人,我們自己解決了。”指着樓邊的綠化帶,小區黨支部書記於美玲説。

曾經的傲梅苑小區,鄰里之間因為管道漏水、樓道堆雜物等瑣事矛盾不少,居民與物業之間因物業費繳納、物業服務質量問題互相不滿,公共空間雜亂無章,電動車飛線充電等安全問題叢生,在職黨員不亮身份更談不上服務羣眾……

“上面千條線,下面一根針”,改革發展穩定,每一個藍圖和戰略都需要基層抓落實。作為城市最基本的治理單元,社區壓力很大。

“一般每個社區有工作人員12名左右,有的下轄小區就幾十個,居民幾萬人,服務力量嚴重不足。另一方面,黨員和羣眾都應成為小區共建的重要力量,但由於缺乏組織,無法充分發揮作用。”福州市委組織部有關負責人説。

為應對社區力量不足、城市“陌生人社會”、黨員和居民參與治理積極性不高等問題,2020年,福建在全省推進近鄰黨建工作,推進小區黨支部應建盡建,把黨的組織和黨的工作覆蓋到羣眾家門口,凝聚力量,破解難題。截至目前,福建全省已成立小區黨支部10210個。

如何確保小區黨支部都充分發揮作用?

首先要有好的“領頭羊”。一大批有能力、有威望、有公心、有熱情的黨員被選拔上來,擔任小區黨支部書記,其中有相當數量的在職或離退休黨員領導幹部。

還要給黨支部賦能。沒陣地、沒經費,很難在基層治理中唱主角。經費哪裏來?給予每個新成立的小區黨支部一定的啓動經費。陣地怎麼建?用好物業用房、公共活動區域,“一室多用”,按照“六有”標準,建設小區黨羣活動場所……

一套組合拳下來,“兩張皮”問題解決了,黨建和治理融合起來。

2年前,傲梅苑小區單獨成立了黨支部,從此事事有了主心骨,徹底變了樣。

更換電梯費用怎麼分攤?黨支部給出指導意見:一層居民不收費,從二層逐層遞增,最高層設上限,不讓一户吃虧。樓棟黨小組組長拿着方案挨家挨户徵求意見做工作,最終取得一致支持。

架空層雜亂無章怎麼改?先由樓棟黨小組摸底聽取意見,再由黨支部召開居民代表大會集思廣益,最終確定改造方案。選址、測量、設計、施工,每一個環節都有黨支部成員參加,確保工程質量。

…………

“居民還是那些居民,可小區完全換了樣子。”於美玲説。

由於歷史遺留問題,城市中還存在一些無物業小區或城中村,管理混亂,服務缺失。

在寧德市蕉城區鶴峯社區繼光花苑小區,黨支部領辦的公益物業服務贏得了羣眾的口碑。牆面翻新、增設車位、家電維修……今年3月,寧德把村黨組織領辦合作社的經驗移植到物業管理上,開始試點社區黨組織領辦物業服務企業。由社區黨組織書記擔任公司法定代表人或物業服務中心負責人,小區黨支部成員擔負各自小區物業服務站職責。

“為了提升物業服務質量,我們還成立了‘紅管家’服務隊包掛小區、聯繫樓棟。”鶴峯社區黨總支書記、物業服務中心總經理付建珠説。在社區公示欄上,記者看到“紅管家”服務隊有維修員、信息諮詢員、矛盾調處員,他們有着共同的黨員身份,以自己所長為居民提供服務。

“居民有啥事找我們,我們就聯繫‘紅管家’服務隊成員上門維修解決問題。”繼光花苑小區黨支部書記陳碧喬“身兼數職”,既是“紅管家”,也是物業服務站站長,還是業委會主任。在她的記事本上,記錄着居民反映的各種問題:路燈不亮、垃圾桶破損、晨練器材鬆動……“有些難以解決的問題,會在‘週五議事日’上,由街道掛點聯繫社區的領導、社區兩委、物業人員等共同參與,協調解決。”陳碧喬説。

目前,寧德已成立23家黨支部領辦的物業公司,讓小區管理井井有條。

一路走訪,記者感到,有了黨支部的小區的確不一樣:小區有什麼不如意的地方,有人在盯着;小區遇到什麼大事小情,有人衝在前面。黨組織像一塊磁石,把大家的心緊緊聚攏起來……

打通服務羣眾的“最後一米”

部門社區大聯建,整合資源共同為民解難題

居民的問題,有些能夠在社區或街道層面解決,有的則需要多部門合力。如何在這些部門與街道社區之間建立有效的連接點?如何能讓街道社區協調得到相關部門的資源?

福建的答案是:強化黨建引領、組織聯建,通過黨的組織、黨的工作、黨的活動打破壁壘、統籌力量,讓資源從屬於各部門的“條塊分割”走向為社區共同服務、破解難題的“開放共享”。

“9月3日,水管爆裂,已辦結”“9月10日,某物業侵佔業主資產,事項協商中”“9月14日,萬科2號樓搭建停車棚,部門呼叫中”……打開手機軟件“鼓樓智腦”,在“一線處置”頁面中,列明瞭各類事項的辦理進程。

在福州市鼓樓區,小區黨支部將羣眾反映的問題,及時上傳“鼓樓智腦”系統,街道第一時間“呼叫”,相關部門到小區“報到”,協同解決問題。

鼓樓區南街街道黨工委書記蘇林講述了最近處理的一起案例:轄區有一家商場,因商户合同到期、商品季節性更替等原因,撤櫃裝修頻繁,有時還延續到深夜,噪聲擾民,羣眾反映強烈。

商場問題涉及多個部門,街道按下了呼叫鍵,工商、公安、城管、房管等多部門迅速到現場協商處置。經過多輪會商,最終企業採取了轉移裝卸地點、加強現場協調管理等措施,解決了噪聲擾民問題。

“羣眾把問題反映給我們,可我們哪裏好一個一個去找這些區直部門?如今街道一呼叫,部門直接上門,解決問題變得更便捷了。”柳河社區黨總支書記林鶯説。

廈門島最北端的湖里區殿前街道嘉福社區,是個典型的村改居社區,曾經積壓問題多、上訪户多。

在街道“大工委”、社區“大黨委”的引領下,嘉福社區引入轄區內的28家國企、非公企業成立了黨建聯盟。嘉福社區黨總支與轄區單位簽訂共建協議,通過共同開展活動、定期召開聯席會議、共同商議破解難題等方式,整合盤活陣地、文化、服務、信息等資源,協調各方為羣眾解難題,打通服務羣眾的“最後一米”。

公交車進小區解決了出行難,設立衞生服務站解決了就醫難,廣場提升改造改善了居住環境……共建單位先後籌集資金2000多萬元,解決了48件長期困擾小區治理的難點痛點問題。

在寧德市東僑經濟技術開發區湖濱社區上東小區,記者看到了更微觀層面的組織聯建。

新建成的上東小區佈局合理,環境優美,本應宜人宜居,但曾經小區矛盾糾紛不斷。居民要求換物業、拆小區內違建、建自治機制,開發商和物業卻聯手阻撓,在小區貼出所謂的居民“十大不合理訴求”,違建業主還託人找關係揚言報復……

問題複雜,牽涉面廣。小區黨支部選擇了組織聯建。小區的黨支部、業委會、監事會聯建,5名黨員進入業委會、3名黨員進入監事會,小區黨支部副書記當選為業委會主任。

黨支部牽頭,業委會和監事會的作用充分發揮出來,大家開會到深夜討論解決方案,區分不同情況上門做羣眾工作,頂住各方面壓力採取措施,最終問題一一破解。

“黨建聯建,就是讓基層黨組織的政治功能和組織力強起來,更好為羣眾服務。”小區黨支部書記張茂怡説。

如今,寧德在全市推行“1+3+N”工作機制,在小區黨支部引領下,業主委員會、業主監事會、物業服務企業“三駕馬車”齊頭並進,推行“雙向進入、交叉任職”,建立“小區黨支部先議”和“小區黨支部書記列席業委會會議”等制度,凝聚基層治理合力。

“城市基層治理是個大課題,有‘條條’的公安、城管、消防、環保等執法單位,又有‘塊塊’的街道、社區、小區,這些單位與社區可以説是‘鄰居’。”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教授宋世明説,“很多時候,問題就擺在那裏,資源也放在那裏,卻眼睜睜地難以匯聚資源、解決問題。近鄰黨建,以黨組織聯結的方式讓在街道的鄰居單位集合起來為居民服務,是機制上的一大創新。”

有難大家幫、有憂大家解、有事大家擔

組建隊伍強機制,激發在職黨員和居民參與治理積極性

基層治理的主體和關鍵是人,如何激發居民參與社區治理的積極性,實現人人有責、人人盡責,是近鄰黨建所要破解的難題之一。

8月25日,天剛矇矇亮,金容和玉端阿姨就開始燒製5大桶草藥泡腳水;修腳師阿林和理髮師阿南也早早起來收拾行當;8點不到,老人們陸續來到社區愛心長廊,修腳、理髮……

每月25日,是福安市陽頭街道陽春社區的“愛心日”,4年來從未間斷。守望相助的關愛,讓陽春社區鄰里之間和諧融洽。這一切都要從社區黨委書記李華傑的“兩支隊伍”説起。

“一是專職隊伍,社區工作人員、物業工作人員,加起來不過40多人。二是志願者隊伍,包括在職黨員、志願者,有500多人。”李華傑自信地説,“通過近鄰黨建發動他們參與社區服務,我們啥活動搞不起來呢?”

李華傑沒有説大話。教師服務隊組織暑期託班,醫護服務隊開展老年人義診,矛盾疏導服務隊化解居民矛盾糾紛……在社區黨委組織下,16支志願服務隊讓“有難大家幫、有憂大家解、有事大家擔”的鄰里文化深入人心。

“要做好社區治理,上頭熱、下頭冷不行,得發動大家參與。所以,我們注重激發兩類羣體的作用,一是社區專職隊伍,一是在職黨員回社區報到,帶動居民參與到共建美好家園中來。”寧德市委組織部有關負責人説。

為加強社區專職化隊伍建設,福建公開招聘9000多名黨羣工作者充實到社區一線。同時,推行在職黨員“回家”報到,全省34.5萬名在職黨員到居住社區、小區報到,參與服務51萬多人次。

福建省委組織部有關負責人説:“為了推動黨員回社區、小區報到,我們推動機關事業單位對在職黨員在評優評先、晉職晉級和推選‘兩代表一委員’等方面徵求社區、小區黨組織意見,加強激勵約束。”

今年3月,福州市台江區嘉和苑小區舉辦了一場長者食堂建設方案鄰里議事會。在小區黨支部組織下,各企業依次介紹了自己的設計方案,居民代表對建設細節逐一提出疑問,進行投票表決,選出方案。

“為了聽取對小區治理的意見,我們挨家挨户發放居民需求調查問卷。”嘉和苑小區黨支部書記林芝説,瞭解到不少老年人存在用餐難的問題,黨支部廣泛徵求有關部門和居民意向,篩選出一些資質好的企業參與小區食堂建設。經過鄰里議事會,獲選方案隨即落地。

黨員帶頭,羣眾參與,還得有機制保障。福建探索小區黨支部“兩議兩評兩公開”議事協調機制,專門印發文件明確:小區黨支部牽頭組建小區事務聽評會、共建理事會、樓棟議事會等議事平台,引導各類組織和居民代表參與小區重大事項決策;定期對業委會、物業服務企業、共建單位進行評價……

暢通了訴求表達渠道,規範了議事協商程序,羣眾自發有序地參與到社區治理中來,“羣眾事羣眾議”變得不再難。

“發動羣眾參與社區治理,必須讓大家有意願、有渠道參與,且保證參與效果。福建的‘兩議兩評兩公開’制度,保證居民對重大事項的決策權、參與權和監督權,並且以黨支部牽頭的方式,確保制度不空轉、效果有保障。”宋世明説。

專家表示,把黨組織建在羣眾家門口,一方面加強了黨對城市工作的領導,提升了城市基層治理水平;一方面打通了聯繫服務羣眾的“最後一米”,讓城市生活更方便、更舒心、更美好。

版式設計:沈亦伶

《 人民日報 》( 2022年10月15日 14 版)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4714 字。

轉載請註明: 黨建聚人心 敲開幸福門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