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國家機關精減人員編制,熱衷考“公”的畢業生們看懂了嗎?

中央國家機關精減人員編制,熱衷考“公”的畢業生們看懂了嗎?

上觀新聞消息,“中央國家機關各部門人員編制統一按照5%的比例進行精減,收回的編制主要用於加強重點領域和重要工作。對於精減後少數部門超編問題,給予5年過渡期逐步消化。”國務院機構改革方案10日獲表決通過。其中提到的“精減人員編制”,連日來引發社會廣泛熱議。

時隔25年,國務院機構改革再次提出“精減”要求。“精減人員編制”一方面在“減”,要對國家機關內部人員進行整頓精簡;另一方面也在“精”,即是將編制用於更多重點領域,促進機構內部人員配置的結構性優化。

這一改革為機構內部人員敲響警鐘,它要求每一位工作人員都要盡職盡責,居其位謀其事。同時,對於機構外部正在備考公務員的人們而言,這一改革似乎也向公眾拋出一個問題:公務員這個“鐵飯碗”還“鐵”嗎?

近年來,大學生考公熱情持續高漲,尤其是在大廠紛紛裁員的“就業寒潮”下,畢業生的職業不安定感逐漸增強,公務員這一職業作為傳統意義上的“鐵飯碗”成為越來越多應屆畢業生競相追逐的目標,不少人期待着考入編制內獲得所謂“躺平”的生活和穩定的收入。

今年兩會上,全國人大代表梅兵提出要警惕考研“高考化”的趨勢。事實上,考公的“高考化”同樣值得警惕——隨着公務員崗位的大熱,各類考公培訓機構層出不窮,從選崗到筆試再到面試都有一套完整的應試培訓體系。公務員崗位從選拔建設社會的人才變成選拔分數高的應試選手,這一切或許都來源於人們對於“編制”的狂熱追求。

然而,“精減人員編制”意味着不少人追求的“鐵飯碗”已經難以維繫,進入編制內並不代表着可以直接“躺平”和“養老”。相比穩定體面而言,編制內的工作或許代表的是要承擔更多能夠真正推動社會民生髮展的事情,而非許多人所追求的“一杯茶,一張報紙,一坐一整天”的清閒工作。

在此背景下,部分公眾的就業觀念亟需得到改變,應以更加嚴肅謹慎的態度對待“公務員”這個職業。“編制”的存在本是為那些想要為人民謀福祉,為祖國求發展的人羣提供的保障,而非為那些期待依靠獲得編制從此清閒度日的人提供的捷徑。

當然,“精減編制”也不是單純地“去編”,而是將編制更多地流向重要的崗位和領域,例如科技發展、金融安全等。“編隨人走,人隨事走”是此次改革的關鍵。這意味着,社會上關於“鐵飯碗”的討論不斷推進,到底什麼是真正的“鐵飯碗”,“精減編制”改革給出的信號是,相比選擇“編制”,選擇工作本身或許才是真正的“鐵飯碗”。

原標題:中央國家機關精減人員編制,熱衷考“公”的畢業生們看懂了嗎?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009 字。

轉載請註明: 中央國家機關精減人員編制,熱衷考“公”的畢業生們看懂了嗎?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