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慌性搶購的當 可別再上了

   □楚天都市報極目新聞評論員 屈旌

   11月3日,有網友爆料稱,江蘇省常州市一些大型超市,出現民眾排隊搶購生活物資的情況。常州市多家大型超市工作人員也證實了此事,有的超市排隊結賬甚至要等2個小時。常州市商務局表示,各大商超、菜市場供應基本正常,呼籲市民理性。(據11月3日北青一北京頭條)

   非理性搶購這件事,在疫情期間,不少城市都發生過。最吃緊的時候,搶購米、油、蔬菜、水果,囤積藥品、口罩等現象,都曾出現過。部分地方,還有坐地起價的亂象。經過及時調整,市民逐步恢復理性。這一次,為何大家會慌亂至此?

   一來,是商務部那則“鼓勵家庭儲存生活必需品”的通知,讓很多人腦洞大開,想得太多,即便商務部回應了,做出解釋,但民間自有民間的解讀邏輯: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

   再加上國內新一輪疫情出現,大家都想着,趕緊囤點貨,以防萬一。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焦慮,在某種程度上具有傳染性,“羊羣效應”一發威,長隊就排起來了,搶購就捲起來了。

   中國的老百姓,往往都相信家裏有糧,心裏才不慌。所以,一旦有風吹草動,先囤糧食和生活用品,也是很自然,很樸素的反應。但這種為了安全感而進行的囤貨,究竟安不安全呢?答案,其實是否定的。

   盲目跟風囤貨,易導致市場秩序混亂。羣眾害怕物資短缺,於是瘋狂購買囤積,導致暫時缺貨,大家一看,哎呀缺貨了,更加恐慌,於是商超只能補貨,整個市場一片緊張。等到風潮過去,羣眾搶購來的東西吃不完,過期了,只能浪費;商超進的貨賣不完,過期了,也只能浪費,實在是一場互相折磨。

   同時,疫情防控形勢依舊複雜嚴峻。大家衝出去排隊搶購,你擠我我擠你,反而導致人羣聚集,增加了疫情傳播的風險,這科學嗎?

   所以,各地在緊鑼密鼓地做好“外防輸入,內防反彈”工作的同時,也要加大疫情信息和防疫措施的披露力度,闡明道理,穩定供應,及時通報動態,讓大家耳朵聽得到,眼睛看得到,不慌張,穩步來,有時間準備,以此消解因信息不對稱引發的慌亂情緒。

   各大商超面對市民搶購,要維持好現場秩序,必要的防疫措施不可鬆懈,適當的心理疏導也可以安排起來,營造有條不紊、生活如常的氛圍。

   適當儲備是有備無患,過分恐慌、羣起而囤之,不但備而無當,本身就潛藏大患。這種當,咱可不能再上了。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953 字。

轉載請註明: 恐慌性搶購的當 可別再上了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