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盟峯會日前在比利時布魯塞爾舉行。歐盟國家領導人在會上討論瞭如何解決當前的能源短缺和價格飆升問題,但因分歧嚴重未拿出有效措施。近兩個月來,缺油少氣、限電停電的陰影籠罩在歐洲上空,歐洲為何再次陷入能源困境?
這是10月21日在比利時布魯塞爾的歐盟總部拍攝的歐盟峯會現場。新華社發(歐盟供圖)
屋漏偏逢連夜雨
此次歐洲能源危機絕非偶然,其深層次原因主要在於歐洲“能源大廈”本就漏洞百出。
一是能源結構嚴重失衡。合理的能源結構是能源安全的重要保障,均衡多元化的電源結構是構建富有韌性的電力供應的前提之一。
進入21世紀以來,煤炭等傳統能源在歐洲能源消耗中所佔比重迅速降低,天然氣、風能等清潔能源佔比則不斷攀升。截至去年,歐洲已有15個國家宣佈退煤計劃,煤炭在歐洲能源結構中佔比僅為14%。以此次能源危機的“震中”英國為例,其2020年發電能源結構中,天然氣發電佔比達36%,風電佔比約24%,煤電則僅為2%。
目前歐盟國家一次能源結構中,石油和天然氣佔比約60%。這種過分依賴某一兩種本地儲量較低的能源的做法,無異於“將雞蛋放在一個籃子裏”,給能源安全帶來巨大隱患。
二是能源對外依存度過高。歐洲能源消費主要依賴進口,一次能源總自給率不足40%。作為世界上最大的天然氣消費地區,歐盟一次能源結構中的25%為天然氣,其中約70%依靠進口,來自俄羅斯的天然氣則佔到歐盟進口量的43%。而這些天然氣被大量用於發電和產熱,造成這兩個領域對進口天然氣的依賴過高。
由於供給的脆弱性和消費的不可替代性疊加,國際能源市場的一點風吹草動都可能引發歐盟國家能源價格尤其是天然氣價格上演“過山車”。
這是10月13日在法國巴黎拍攝的一處加油站的加油槍。新華社記者高靜攝
三是能源供應穩定性不足。俄羅斯輸歐的主要天然氣管道因地緣政治風險、途經國國內政治狀況等因素存在不確定性。另外,以風能、光能為代表的新能源在歐盟能源結構中佔比不斷上升,而新能源易受天氣狀況影響。
在疫情肆虐、極端天氣頻現等因素共同影響下,漏洞百出的歐洲能源“大廈”又遭遇“連夜雨”。今年一季度,歐洲的冷冬消耗了大量天然氣庫存。而疫情之下全球天然氣產能大幅削減,俄羅斯等天然氣生產大國一時之間無法大幅增加對歐盟的供應量。同時,歐洲來風驟減致使風電產能暴跌。
能源困境危及經濟民生
從歐洲天然氣庫存數據看,儘管冬天尚未到來,包括英國、法國、西班牙、意大利、德國等在內的歐洲多國就陷入“氣荒”。9月底,歐洲天然氣儲存設施的負荷水平僅為74.7%,而2019年這一數值高達97%。今冬歐洲能源困境已成定局,危及經濟民生。
歐洲經濟今年年初以來呈現復甦勢頭,但氣價、電價上調嚴重打擊市場預期,影響投資熱情,導致經濟復甦面臨更多困難。此外,天然氣價格上漲傳導至原油及其他大宗商品,海外市場關於全球能源危機乃至新一輪經濟滯漲的擔憂持續發酵,高通脹風險持續加碼,給歐洲經濟復甦蒙上陰影。
根據美國氣候預測中心的消息,今年11月至明年1月,拉尼娜現象出現的可能性為66%。寒冬的到來或將使油氣緊缺和停電常態化,令歐洲民生狀況不容樂觀。同時,不同階層之間能源分配不均的問題可能加劇社會撕裂,而底層民眾受衝擊最大。
歐洲目前有人將矛頭對準本國政府甚至歐盟的能源政策,反思歐洲能源轉型路徑的聲音明顯增多。但是,德國總理默克爾提出能源危機應與氣候問題分開討論,主張忍痛前行,不要偏離綠色轉型的大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