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時報駐香港特約記者 葉藍】 中央繼5日推出《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建設總體方案》(《橫琴方案》)後,6日再發布《全面深化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改革開放方案》(《前海方案》)。連日來,港澳熱議這兩份“厚禮”。
前海合作區面積擴大七倍多
《前海方案》列明前海要擴大金融業對外開放,提升國家金融業對外開放試驗示範窗口,以及跨境人民幣業務創新試驗區功能;深化內地與港澳的更緊密經貿關係安排(CEPA),在服務資格認可、教育、醫療、產品開發、通關等領域,擴大對港開放;探索減少互聯網融合類產品及服務市場準入限制等;聚焦人工智能、健康醫療、智慧城市、物聯網、能源新材料等港澳優勢領域,大力發展粵港澳合作的新型研發機構。
方案最引人關注的是前海合作區的面積擴大超過7倍。港媒7日稱,前海從誕生就被寄予了深化改革、擴大開放的重任,被視為“特區中的特區”,但一直受限於面積。《前海方案》大幅擴展合作區空間,由近15平方公里擴大到121平方公里,接近港島和九龍面積的總和。
國務院港澳辦發言人表示,《前海方案》是深入實施《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的重大部署,是豐富“一國兩制”實踐的重大舉措,是對香港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利好。中聯辦發言人表示,《前海方案》為正處在由亂及治、由治及興關鍵時期的香港乘勢而上,找準“國家所需”和“香港所長”的交匯點,開闢了更為廣闊的舞台。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林鄭月娥6日在接受記者採訪時稱,《前海方案》的推出將有利於推動更高水平的港深合作,不但能充分發揮香港在高端專業服務業的固有優勢,更能促進香港專業服務業的長遠發展,發揮港深兩地在粵港澳大灣區內“雙引擎”的功能。7日林鄭又表示,前海深港合作區擴大7至8倍,將令香港的腹地更大,為香港的專業服務提供商提供更多機遇,亦為香港經濟提供更大動力。
香港中華總商會7日對《前海方案》表示歡迎,認為有關安排不僅為香港帶來龐大的發展新機遇,更有助於進一步加強港深兩地優勢互補,讓雙方的獨特功能得以更有效發揮,配合“十四五”規劃和雙循環發展新格局。香港經貿商會會長李秀恆説,美國對於中資企業的態度不友善,加上持續多月的疫情,有科研人才因而回流香港,但本港對於專業服務及金融範疇的人才需求較大,部分科研人才未能找到機會發展。前海合作區則提供多項發展優勢,具備資金、人才以及土地三大條件,不但提供新機遇吸引香港青年創科人才,也進一步推進兩地創科發展。香港中小型企業聯合會永遠榮譽主席劉達邦稱,特區政府近年推動發展再工業化,但土地及員工薪酬是很大挑戰,前海合作區可撥出土地,相信能吸引部分生產高增值產品如鐘錶及珠寶的商家落户。
橫琴粵澳“共管”成特色
此前在5日,中共中央、國務院發佈《橫琴方案》,將在珠海橫琴規劃106平方公里的合作示範區,合作區管理委員會實行雙主任制,由廣東省省長和澳門行政長官共同擔任;澳門委派一名常務副主任,粵澳雙方協商確定其他副主任。合作區同時在税務、資格認證等多方面推出優惠政策,吸引澳門居民到區內就業創業,包括推動全面開放澳門汽車進出,逐步取消手機長途和跨境漫遊費等。與此同時,高鐵也將從廣州開到澳門。
澳門各界直呼橫琴方案是“中央送給澳門的一份厚禮”。澳門大學社會科學學院院長鬍偉星稱,《橫琴方案》強調“共商、共建、共管、共享”的理念,這是最大的亮點,“以前從來沒聽説過特區可以去共管對方管轄範圍內的事情”,現在給了澳門這種權力。澳門立法會議員施家倫稱,方案是跨境合作模式的重大創新性突破,未來琴澳之間人員、資金、信息往來日趨便利,橫琴將成為澳門的“後花園”。澳門城市大學協理副校長葉桂平認為,方案對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羣的均衡發展意義重大。目前世界500強企業中有25家總部位於大灣區,合作區可在核心項目佈局上形成互補,聚焦發展數碼金融、高新技術、醫療健康、文化旅遊、綠色產業等。
輿論呼籲香港別再猶豫
香港《星島日報》7日發表社論分析稱,中央推出深化前海深港的改革方案,至少有兩大戰略目的:一是發揮香港優勢,加快大灣區建設,提升國家競爭力;二是支持香港經濟在動亂後再出發。文章説,香港經濟無論想再上台階還是找尋新出路,關鍵是發揮背靠內地的地利,這就需要把握國家“十四五”規劃重點,即建立國內大循環和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但香港能否因而搭上大灣區這部高速前進的列車,還要看是否努力,若香港跑得慢,無論前海還是深圳都不會幹等。
有港媒7日提到,前海合作區成立已11年,但早年香港合作意願一直不温不火,一些人甚至抱着抗拒心態,以至於錯失大量機會。香港社會必須提高認識,以前海為着力點,全力投入到大灣區建設中。《巴士的報》7日刊登的一篇評論還説,澳門未來的發展藍圖已寫出來,相信未來琴澳合作區可以建起一大批高新產業,讓澳門年輕人有大量新就業機會,不用人人去賭場打工。香港要抓緊機遇,莫再遲疑了,“否則十年八年很快又過去,輕舟已過萬重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