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日北京或將迎入汛以來最強降雨 北京市防汛指揮部提示:請市民注意出行安全。新京報我們視頻出品。
“説好的北京暴雨呢”,估計很多北京居民今早起牀後,都擺出了“問號臉”。
根據北京氣象部門昨天的預報,今天(8月12日)北京將迎今年入汛以來最強降雨。
有多強?“暴雨黃色預警”、“地質災害氣象風險黃色預警”、“山區景區全部關閉,11家公園臨時關閉”“防汛指揮部建議實行彈性工作制”……這陣仗,你感受一下。
可一大早醒來,很多市民發現,窗外晴天依舊,晴到你都可以把小學時的作文標配式開頭——“晴空一片,萬里無雲”給安排上。
於是,許多人的朋友圈畫風清奇,各種戲謔調侃的段子冒了出來:“氣氛都烘托好了,暴雨卻放了鴿子”“暴雨真的對不起觀眾”……而“氣象北京”也各種被@。
但不少人怕是忘了一個詞,叫“未雨綢繆”。“迨天之未陰雨,徹彼桑土,綢繆牖户”,本是為了有備無患。
更何況,暴雨前沿已到達保定滄州。北京氣象部門12日6時的預報則顯示,降雨主要時段在今天午後到夜間。
所以調侃歸調侃,但不能認為北京的全方位響應是反應過度,也不能“明知將有雨,偏向險處行”。該有的防範不能少。
圖片來自網絡。
調侃歸調侃,別用戲謔麻痹了防災避災意識
“暴雨欲來風滿樓”,可一早起來風還沒來,這確實會跟很多人想象的景象有差別。
就在昨天,氣象部門發佈預警信號後,“北京暴雨”就刷屏網絡,霸榜熱搜。可以説,這是一場事先張揚的暴雨,也是一場幾乎全網關注的汛情。
而網友們最關心的話題莫過於:這場雨到底有多大?
那些“小時雨強”之類的氣象學術語太專業,但從昨天下午起,我收到了好幾條來自北京市防汛辦“減少外出”的提醒——提醒來得這麼頻,在我印象中還是首次。
連番提醒吊起了網友的“胃口”,也讓許多段子手附體者腦洞大開,“這場雨比許仙遇到白娘子那天的雨還大,比杉菜和道明寺分手當天的雨還強?”之類的調侃密集出現。
而暴雨沒有“如期而至”,無疑跟不少人已開啓的“避雨模式”不同頻。在此情形下,很多人也拿暴雨“爽約”開起了涮、做起了文章,部分段子手也藉機完成雙份KPI:“莫非龍王在辦進京證?”“大雨在北京的上空也在猶豫,到底該下多大的量?下小了,天氣預報不高興;下大了,民眾不樂意……所以在徘徊着”……
但調侃歸調侃,不能疏忽,更不能不把暴雨當回事,也不必拿天氣預報進行不懷好意的編排。
有兩個常識需要強調:一,暴雨是自然災害,必須保持適度緊張,不能讓戲謔麻痹了應有的防範意識,也不宜用萌系話語和粉圈語言將災害“娛樂化”。二,不能認為雨還沒來就隨意立標靶,拿“亂預報”“假新聞”去臧否專業的氣象信息與服務性新聞內容的供給。
圖片來自網絡。
防汛就該“寧可十防九空,不能失防萬一”
在暴雨可能要來的情況下,及時發佈高級別預警,提醒人們要注意的事項、發佈避險指南,絕非多餘,而是災害防範維度的“安全冗餘設計”。
畢竟安全無小事,這比暴雨來了預警和防範措施沒跟上要好得多,而提前預防也永遠比事後修復重要。
對公眾來説,面對這類預報,該有的態度不是“不以為然”,而是“該繃緊弦就繃緊弦”。眼下“風雨未來襲,烏雲打前陣”,那些提醒依舊適用。
退一萬步講,就算雨真的沒來,也沒必要否定這類預報的必要性。
首先,正如氣象學專業人士説的,現代天氣預報和氣候預測的原理都是來自數值模式的結果,這些結果並不能直接反映天氣現象,而是氣象工作者根據大氣各種變量(氣壓,温度,風速,降水等)來推測可能發生的天氣。注意,是“可能”發生的天氣,要求100%準確,本就不符合科學規律。
就在7月15日,中央氣象台台長王建捷還表示,當下我國天氣預報的晴雨預報準確率達到88%,“現在暴雨預報準確率也提高了很多,世界氣象組織在全球對定量降水預報的準確率評分標準叫做TS評分,在1998、1999年時評分為零點零幾,現在已經達到0.2,指數有着成倍的增加”。88%的準確率意味着,還有12%的誤差,所以就算暴雨真“爽約”了,或許也在可容許範圍內。
更何況,就防汛而言,就該“寧可十防九空,不能失防萬一”。我有同事就在朋友圈寫道:
去年九月去日本熱海旅遊,颱風來了,電視台開始全方位滾動播報,部分沿海鐵路停駛,自己匆忙趕到箱根。當晚大雨如注,次日放晴,天氣大好,就準備去蘆之湖坐坐海盜船,去雕刻之森美術館看看,結果去了全部關門。
當時自己也不理解,這麼好的天氣哪用緊張兮兮,但回頭想想,好的制度總能將風險降至最低。他的最後結論就是,拿極端天氣來説,寧可被“鴿”(網絡流行語,意指放鴿子)千次,不可大意一次。
圖片來自網絡。
北京的全方位響應是對民眾生命安全負責
暴雨當前,要做好“最壞打算,最好準備”,打好“提前量”,未雨先綢繆,避免事後“八百里加急”。
在這方面,北京市就有很多部署。11日下午,市委書記蔡奇在市水務防汛專項分指揮部視頻檢查調度全市防汛工作時就強調,各級各部門各單位要立即進入特別應急響應狀態,按照防汛預案做好應對準備,把可能發生的險情考慮得更充分些,把各項應急措施準備得更周全些;還要求各區黨政一把手親自坐鎮,靠前指揮等。
隨後很多工作也已準備就緒:排水方面啓動最高級別的特級防汛響應,全部222組防汛單元、3090人在基點備勤,建立了排水管網道路塌陷事件快速處置機制,增加75名管理人員上路定點打撈;
防汛部門連發避災提示,倡議各單位實行彈性工作制、居家辦公,建議全市在建工地停止施工,兩部門聯合發佈山洪災害風險預警;
還有各景區採取了關閉、暫停接待遊客等措施;北京公交將視道路積水情況採取甩站、停駛等措施……全方位響應,既立足於防汛大局,也落腳於具體細節。
值得注意的是,針對市民“雨沒準時來”的疑問和可能產生的麻痹,北京市氣象局還搞實時科普,既明確了“局地”的內涵,也明確“以目前的預報能力,往往只能提前預報局地強天氣可能出現的範圍,還不能提前預知其發生的準確位置”,這也能讓許多人科學認知氣象災害。
本質上,極端天氣也是對城市現代化治理能力的考驗,對首都北京來説,“超大型城市”的特點決定了防汛工作點多面廣。
在這場大考面前,誰都不能掉以輕心,而要切換到“防災狀態”,對各部門各單位而言,也要秉持“守土盡責”的責任意識將應急預案落到實處,防止每一處堵點,堵住每一個漏洞。只有做好準備,才是對民眾生命安全的充分負責。
而民眾的防災意識也要與此“同調”,要明白防範意識到位才是對自身安全負責。災害面前,大意不得。
□佘宗明(媒體人)
編輯 陳靜 校對 危卓
來源:新京報